陈长生
(新疆塔城地区畜牧科技研究推广中心,新疆 塔城市834700)
奶牛隐性乳房炎以其无明显临床症状,乳汁眼观无异常变化,但乳腺组织已发生病理变化,乳中体细胞数明显增加,泌乳量减少,严重的导致泌乳功能丧失为特点。因此,只有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确实有效的诊疗程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乳样: 采自本地区某集约化奶牛养殖场(200份) 。培养基: 按常规制作方法制成普通琼脂平板。药敏纸片: 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庆大霉素、链霉素、罗红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痢特灵、环丙沙星(均按标准配制) 。
主要仪器: 培养箱、洁净工作台、电子天平、高压灭菌锅、冰箱、试管、检验盘、培养皿、酒精灯、玻璃棒、移液器、尺子等。
治疗药物: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1.2.1 奶样采集
先用温水将乳房擦洗干净,后用0.2%新洁尔灭擦洗乳房,再用75%的酒精消毒乳头,挤弃头三把奶,然后以无菌操作方法每头奶牛取奶样约10 mL,立即注入备好的无菌瓶内,封盖、标号,4℃条件下保存、待用。
1.2.2 检验试剂的配制
SMT(上海乳房炎检验法) 试剂(购自于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 H2O2(双氧水) 试剂、NaOH(苛性钠) 试剂、BTB(溴麝香草酚蓝/溴百里酚蓝) 试剂参照[1]。
1.2.3 快速诊断试验
SMT 检验法: 将2 mL 被检乳置于塑料乳房炎检验盘中,再加入试剂2 mL,缓慢做同心圆状搅拌10 s 观察。判定标准见[1]。
H2O2玻片法: 将载玻片置于白色衬垫物上,滴被检乳一滴,再加H2O2一滴,混合均匀,静置2 min 观察。判定标准见[1]。
NaOH 凝乳检验法: 将载玻片置于黑色衬垫物上,加被检乳5 滴,再加4%NaOH 溶液2 滴,用细玻棒或火柴梗迅速搅拌,使其扩散成直径2.5 cm的圆形,并继续搅拌20 ~25 s 观察(此法不适合检验泌乳初期及接近干乳期的乳)。判定标准见[1]。
BTB 法: 先取被检乳5 mL 放入试管内,在加BTB 试剂1 mL,观察接触面。判定标准见[1]。
1.2.4 奶样处理
随机抽取乳房炎奶样8 份,在无菌条件下,用生理盐水按10%的比例稀释。
1.2.5 药敏试验(平板纸片法)
用微量移液器吸取10 μL 稀释的乳液均匀涂于培养基(平皿使用前在温箱中放置1 h,然后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使表面液体略干燥) ,再用灭菌镊子将药敏片贴于平皿内,将平皿倒置于37℃的温箱中培养24 h,然后用尺子测量抑菌圈直径。
1.2.6 治疗
随机抽取患病牛24 头,每组8 头,分别用以下药物治疗。
①经乳腺导管向乳房内注入注射用氨苄西林钠。一次200 mg/乳室,1 次/d,连用3 ~5 d。重症用量加倍。②经乳腺导管向乳房内注入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一次200 mg/乳室,1 次/d,连用3~5 d。③经乳腺导管向乳房内注入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一次200 mg/乳室,2 次/d,连用2 ~3 d。乳房内注入时,将乳头管口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注入后轻揉几下乳头,有利于药物吸收。
1.2.7 治疗效果评定
治疗5 d 后,采患畜奶样,采用SMT 检验法,判定治疗效果。
表1 4 种快速诊断结果
表2 药敏试验情况
表3 药物治疗效果
表4 4 种检验法的结果对比
通过几种诊断方法比较,SMT、H2O2法阳性率较高,NaOH、BTB 法较低。确定SMT、H2O2法在试验中的阳性显著,但是SMT 诊断液相对昂贵,建议在检测奶牛乳房炎时用H2O2法。
乳房炎是当今世界奶牛业中最常见和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疾病。隐性型乳房炎发病率高且不易发现,因此及时准确地作出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只有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确实有效的诊断程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8 个病例中的病原菌对氨苄西林、红霉素、庆大霉素敏感; 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中敏; 对其它药物相对不敏感。药敏实验结果同殷波等[2]报道结果,病原菌对氨苄西林敏感。
分别使用氨苄西林、红霉素、庆大霉素这三种药物治疗乳房炎,氨苄西林的治疗效果最好,治愈率达75%。该牛场治疗乳房炎有效药物为氨苄西林。
对奶牛乳房炎应采取综合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畜舍卫生。根据本场实际建立一整套的预防程序,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减少乳房炎的感染几率。对牛群进行定期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治疗。
[1]赵兴绪.兽医产科学实习指导[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殷波,熊焰.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2: 61-62.
[3]蒋春茂,周新民,周广生,等.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4,31(5) : 36-37.
[4]何振华,欧阳昌勇,何德肆.新建奶牛场乳房炎调查[J].湖南畜牧兽医,2005(5) : 29-30.
[5]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