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
——从其新闻自由思想角度解读

2015-04-18 12:13张春玲
晋中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张春玲

(晋中日报社,山西晋中 030600)

邵飘萍: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
——从其新闻自由思想角度解读

张春玲

(晋中日报社,山西晋中 030600)

作为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最早接受西方新闻观念的新闻学者和报人之一,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分析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邵飘萍的新闻自由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于邵飘萍新闻自由思想应该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邵飘萍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值得新闻工作者去学习。

邵飘萍;新闻自由;历史背景;反思;启示

从鸦片战争开始,国难异常严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救亡图存。中国知识分子痛切地意识到,唯有向西方学习,变法改制,才能免于亡国灭种。民国时期,在探讨中国民主进程的构想中,社会文化是一个构想因素,中国知识分子希望通过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来实现民主,通过建立民主制度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从而免于列强的宰割。邵飘萍就是希望通过新闻自由来推进民主自由进程的一名爱国知识分子。

一、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作为民国初期自由报人的代表人物,邵飘萍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冲在反帝反军阀的最前线。他在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是独特的,而且是具有开创性的。他在新闻观念的理论建构、记者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新闻学教育的兴办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尝试。他始终坚持新闻自由,敢于揭露政治黑暗,最终为了新闻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邵飘萍已经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的光辉典范,是研究我国新闻发展史不可逾越的人物。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邵飘萍的新闻自由理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并从中得到启示。

邵飘萍早年深受梁启超的影响,梁启超坚决反对清王朝对民众思想言论和自办报业的禁锢,充分利用报刊宣传政治主张,实现社会动员,其挥洒自如、文风犀利、鼓动性极强的政论文点燃了邵飘萍以报业启蒙国民的理想之火。不过真正撼动邵飘萍内心的是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那场大论战,即《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这场论战,让邵飘萍看到了报纸在民主革命中的力量,从一开始,他就心怀“新闻救国”的政治理想投身于报业。

邵飘萍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深受西方民主自由观念的影响。在西方国家,新闻自由被视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邵飘萍同样把新闻自由放到了这样的高度。邵飘萍对中国新闻自由主义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和《京报》;与蔡元培、徐宝璜等共同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同时在北京大学建议创办了新闻学科;撰写了包含自由主义思想的学术论著——《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邵飘萍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为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使自由主义

新闻思想在我国有了实践的机会。从此,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在我国落地,尽管政治环境没有给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一个顺利成长的机会,但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已如埋在地下的一粒种子,等待适宜的环境便可生根发芽。

二、邵飘萍新闻自由思想分析

邵飘萍的新闻自由思想是他的学识和品行相融合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辛亥革命后,虽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只是徒具形式,但是,人们却开始接受民主思想,这对于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民主精神空前高涨。从国内来说,20世纪初开始,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派政治力量,都和报纸保持着密切关系,力图用报纸为他们的政治利益服务。然而,这时很大一部分资产阶级报刊却失去了以往的政论锋芒,甚至成为反动党派、军阀派系的工具,党同伐异,相互攻击。从国际局势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局势的动荡变化导致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更加迫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报刊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创办报刊成为一批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实现立功、立德、立言的一条途径,而他们的新闻思想与实践的确为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邵飘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京报》创刊时,邵飘萍撰写了代表他新闻观的发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他认为,任何官方、党派和政治集团的报纸都不能代表人民,要监督政府只有真正的民间报纸才能胜任。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这体现了邵飘萍民主自由的思想精髓以及“新闻本位”的观点。在新闻自由的具体实践中,邵飘萍非常注重读者,具有更多的平等意识。邵飘萍认为,报纸产生于社会需要,报纸应该代表国民舆论,是“社会的耳目”“国民的喉舌”。邵飘萍站在社会尤其是公众的角度来看待报纸,把“供给新闻”作为报纸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向读者报告最新最有趣味的新闻,他把新闻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邵飘萍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是因为他以真实、准确、全面、负责的信息记录了那个时代,而这无不来源于他“探求事实、不欺阅者”的新闻思想。[1]451984年,方汉奇在《邵飘萍选集》的代序《纪念邵飘萍》一文中写到“邵飘萍的一生,是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生命不止,奋战不已的一生。”

从这一点来说,邵飘萍的新闻自由思想比维新派前进了一大步。梁启超虽然支持设立报馆,同时他认为,报纸不仅应该独立于政府,而且还应该监督政府,但是,梁启超的新闻自由思想具有精英意识、工具化倾向,梁启超曾提出“开民智,造新民”是报纸的功能之一,他把报刊作为政治家个人的喉舌,在办报中表现出“先知先觉”的优越感,维新派的报纸主要是“观点纸”,而不是“新闻纸”,而且,维新派人士把获取民间言论自由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的恩赐上,因而是不现实的。而邵飘萍始终以令人敬佩的职业热情甚至生命来实现“不欺阅者”之新闻思想。

为了实现新闻自由,邵飘萍提出报业应该在信仰、组织、经济以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完全独立。但是,从世界新闻发展史来看,新闻媒体不可能脱离政党而存在,也就是说,新闻媒体不可能完全独立,即使是在极力追求所谓的新闻自由的西方,新闻媒体的“自由”也只是在不伤及垄断集团利益前提下的“自由”。邵飘萍当时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追求新闻自由,是为了实现主持公理、指斥时弊的理想。而当时的历史背景也给了邵飘萍这样的机会,大动荡大转变的时局之下,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开始发展,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在中国开始传播。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内忧外患,而这种外部环境给民间报纸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当时民间报纸的新闻活动是在党国权力体系之外运作,在“社会”这一场域中进行的。可以说,这是邵飘萍独立办报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他新闻自由理念的现实基础。

不过,邵飘萍也清醒地看到了当时中国新闻业的“幼稚腐败”[1]45:言论专制是绝对的,新闻自由是相对的;新闻人的职业权利随时就会被中国的腐败政治和虚伪法制无情践踏,新闻人的责任意识与职业品格也易于被恶劣的政治、法制生态所扭曲。在新闻实践中,邵飘萍亲身体会到了当时环境的险恶,但是,为了实现自由主义新闻理想,他不顾力量对比的悬殊,执着地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政客、军阀较量,这在当时来说,无异于以卵击石。

邵飘萍的新闻自由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毛泽东曾听过邵飘萍主讲的新闻学

课程,而且认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这是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的毛泽东对邵飘萍的回忆。

但是,邵飘萍关于“报业应该独立于政治”的观点,毛泽东显然没有接受。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2]158毛泽东的这一观点代表了中共办报的基本思想。的确,这一指导思想使党报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代初,我国新闻传播基本上沿袭了这一定位,把报纸、广播、电视都称作党的喉舌,新闻媒体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定位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邵飘萍新闻自由思想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我国传媒业开始改革,之后,新闻媒体既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也具有信息产业属性,具体到个别媒体,双重属性的体现会有不同偏重。但是,与民国时期相比,自新中国成立直到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制度上已经完全改变了传媒与国家的结构关系,新闻媒体不再外在于国家的权力体系,而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新闻媒体是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新闻宣传、信息传播工作,新闻工作者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更是党的宣传工作者。

目前,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媒体环境(包括新闻教育)的逐步放开,新闻传播、新闻教育逐渐有了外在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场域,西方的新闻理念如新闻自由、新闻“本位”观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进入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视野,新闻从业人员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追求新闻自由的时候,邵飘萍等新闻前辈自然会成为新闻从业者学习的典范,今天,只要一提起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角色、职业道德,邵飘萍手书的“铁肩辣手”四字,仍然会成为经典表述之一。我们应该正确理解“铁肩辣手”的含义,邵飘萍的“铁肩”,是敢于担当;而对于邵飘萍的“辣手”,应做这样理解,除了犀利、尖锐、深刻之意外,更有另外一层含义,在“辣”的背后,始终有一颗忧国忧民的济世之心,始终是一个怀着浓浓爱国情的知识分子。当前,作为新闻从业人员,首先应该明白,在“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这一历史语境下,在新闻改革的宏观层次上,市场化运作与上层建筑的冲突可以存在,但必须是可以调和的。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在新闻媒体的改革中,信息产业属性要求新闻媒体进行市场化运作,即按照新闻自身的运作规律运作,但是,对邵飘萍提出的“报业信仰独立,惟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的观点,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目前,事实、真理、社会公益,与中国共产党是融为一体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决定了其服务对象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最终政治理想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之上的,因此,报业的信仰与共产党的信仰是一致的。“报业在组织上独立,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也是不被允许的。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新闻媒体必须在政治上、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2]168而“经济上独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改革的一个目标,这与邵飘萍提出的报业的发展应“利义兼顾”是一致的。

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在不断地推进,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已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和融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终端发布新闻,众声喧哗成为舆论的一大特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尤其应该清醒,新闻传播面临着政治宣传体制和商业传媒体制的双重制约,新闻从业者既要遵守党的新闻事业的规章制度,又要探索新闻自身运作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追求新闻自由绝不能直接对抗主导意识形态。与邵飘萍时代相比,新闻媒体的环境变了,新闻从业者既要传播主导意识形态,也要传播受众所需要的信息,对于邵飘萍“报纸应为改革社会政治之利器”的观点今天并不是要摒弃,可以通过“批评报道”“舆论监督”等方式来实现。[2]184今天,我们学习邵飘萍,就是要深刻体会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就是要赓续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进而重新审视新闻工作者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1]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何梓华,成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 郭继荣)

K26

A

1673-1808(2015)06-0074-03

2015-09-28

张春玲(1973-),女,山西临汾人,晋中日报社,记者,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