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城镇化特征与问题研究

2015-04-18 11:46:00景建军
经济视野 2015年3期
关键词:非农产业城镇化率潍坊市

景建军

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潍坊市城镇化特征与问题研究

景建军

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在全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潍坊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推进,在城镇体系、农村社区、空间格局、体制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同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对城镇化特征的梳理和问题的分析对潍坊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潍坊市 城镇化特征 研究

一、潍坊市城镇化发展特征

1、四级城镇化体系基本形成

为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潍坊在基础设施上统筹安排,以中心城为辐射带动核心、以县级卫星城市为副中心,以小城市和特色小镇为骨干、以一般镇及农村社区为腹地,形成纵向层级互补、横向协调互动的网络化、蜂窝式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潍坊市坚持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调整优化城镇结构布局,深入实施“1860600”发展战略,重点规划建设1个中心城市、8个县级市、60个小城镇和600个农村社区,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2、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潍坊市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文化创意旅游基地以及建设新型城镇化体系,“四基地、一体系”的总体发展定位确立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潍柴动力、海化集团、福田雷沃、孚日股份等行业龙头就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业集聚。

3、城乡经济联动机制不断深化

面对蓝黄“两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各县市区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各县区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坚持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4、城镇自主发展机制持续强化

潍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这是一个根本性因素。在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化的背景和内涵下,潍坊发展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接续政府主导与历史禀赋相结合的动力模式,成为产业竞争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由此,区域发展资源要素逐渐由市场机制为基础来调配和引导,产业结构调节也逐渐由机械僵化走向灵活机动,区域发展机制更多基于由实际需求所决定的客观而公平的环境。

5、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潍坊以功能提升、环境改善、设施完善和服务配套来支撑城镇化发展,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集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路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得以完善,城市水系改造和增绿工程使得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二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农村住房改造。2009年以来,全面启动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结合迁村并点,建设集中居住区,同步配套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成农村社区972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三是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切实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和住院报销比例大幅提高。

二、潍坊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

(1)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潍坊城镇化率达49.75%,低于全省城镇化率(52.43%)2.6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2.57%)2.82个百分点,在全省17个地级市中仅排名第10位。(2)城镇化水平滞后于非农化水平。这一点从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对比中可以看出。2012年潍坊市城镇化率为49.7%,非农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90.27%、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66.4%,城镇化率分别比非农产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低40.57个百分点和16.7个百分点。(3)城镇化质量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质量指数由2005年的54.35%增至2011的63.40%,提高了9.05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省1.11个百分点,在全省列第8位。2011年寿光、诸城、青州、高密、昌乐和昌邑的城镇化质量高于全市和全省。临朐和安丘较低,分别为60.13%和56.84%。

2、城镇对区域引领带动能力弱

一是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对次级城市的引领作用不强。从人口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资源三个方面来看,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二是城镇体系不健全。潍坊市现有城镇71个,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1个,20-50万人口中等城市7个,2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1个,2-6万城市26个,小于2万的小城镇36个,缺少大城市等级;三是县域城市发展不均衡。各县域城市联系不密切,并且呈相对竞争状态;四是小城镇实力较弱,带动能力不足。全市城镇数量多而规模小,不利于农村向城镇转移。小城镇行政色彩强、特色不突出,联结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3、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不足

城镇化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城市群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城镇组群效应不明显。县域城市之间、镇域之间联系不密切,且呈竞争态势。从产业及就业结构来看,潍坊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为:39.4:60.6;在二三产业就业的人数比例相对较低,2012年潍坊市在三次产业就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为:33.6:35:31.4。在非农产业就业的人口比例为66.4%,滞后于全省0.5个百分点,而美国仅在服务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就达90%。部分高层次第三产业的缺少,影响城镇功能的提升和区域定位的提高,使得城镇化动力不足。小城镇实力相对较弱,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就业带动能力不强,制约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

4、规划的引领带动能力不足

一是规划的权威性还不够强,许多规划不能落到实处。一些规划还不具有法定的强制效力。有的部门对规划的严肃性认识不足,执行规划的力度不够,修改规划也还存在随意性,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规划的宏观调控和统筹功能有待提升。部分规划内容对经济发展态势、发展方式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远近期有序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水平有待提升。

[1]《潍坊2013年统计年鉴》.

[2]2013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013年山东统计年鉴》.

景建军(1982-),男,山西柳林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区域规划。

猜你喜欢
非农产业城镇化率潍坊市
31 省份最新城镇化率:9 省份超70%,这10 个省份城镇人口最多
潍坊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构建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潍坊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财讯(2018年4期)2018-05-14 08:55:49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
中国城镇非农产业区位布局的省际变迁──基于2005—2013年城镇地区的就业数据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潍坊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分析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13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