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显春
(吉林化工学院 教务处,吉林 吉林 132022)
浅谈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苏显春
(吉林化工学院 教务处,吉林 吉林 132022)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高中课程相比,大学的课程在难度和深度上都有一定的增加。通过活用教学评价、讲好序言课、优化教学设计、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和优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当教学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时,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策略
动机是一切行为的起点。一般来说引起人们从事某种行为活动的动机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大学阶段是培养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发展人的多元智能的重要时期。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课程、参与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能力。学习知识和文化的过程本身就有引人入胜之处。如何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使他们能乐学、勤学而不知疲倦?如何调动大学生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这是本文重点探索的内容。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的内涵
“动机”一词是由伍德沃斯(R.Woodworth)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次此以后的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动机的概念各自作了界定。“在心理学上,动机指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机涉及这种活动的全部内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以及维持有组织的反应模式,直到活动的完成。”[1]也有学者将动机定义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3]。以上定义尽管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在内涵上却大同小异。可以看出动机一词在心理学中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其次,动机是指向有目标的行为的。再次,动机是引起人的行为活动的直接动力。最后,动机是潜在的隐含的因素。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4]。我们将学习动机定义为:直接引起并维持人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一定目标进行,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内在动因。
二、当前大学生学习现状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待提高。有调查表明,当前在高校中补考、逃课现象依然明显。当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时,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集中注意听课。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务学业,只有少数学生课余时间用来学习。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5]。部分学习学习动力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对未来的规划。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不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和对其自身发展有什么作用,不知道学习内容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帮助[6]。 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凡是在一定的动机的策动之下就可以在我们头脑中引起一种动力紧张状态。这种动力紧张状态虽然不一定被我们意识到,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着的[7]。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对他们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指导学生的行为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倾向源于过去强化的经历,强化促进了某种行为,其结果也增进了日后的行为倾向[8]。教师可以通过奖励、表扬和好的分数等外部诱因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强化。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及他人的认可,使自身成就感增强,进而激发其继续努力的意愿。但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每个人在学业上的侧重点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有优异的成绩,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以成绩为准绳,而应灵活运用评价手段。学生在学习大学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一定的概念、原理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获得某种思维训练、个人素质的提高、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此处删除了一句话)教师应该以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通过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进行全面的评价[9]。此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态度予以及时的肯定,对学生在各方面的微小进步予以关注和认可。学生感受到教师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的成绩,而是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会由功利性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认知心理学将学习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及时反馈。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评价。此外在对学生作业的考察中也应注意评价的及时性。(此处删除了一句话)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动机。
大学阶段知识的难度和广度比高中增加很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一旦在遇到难点的时候,很容易丧失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精心设计序言课。在第一堂课就应端正大学生的认识,把渴求学习知识的种子深埋于学生信念的土壤之中。使他们明白学习过程是一种不竭的思维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中思维得以锻炼,意志经受磨练,通过克服困难、攀登知识的金字塔,可以领悟其中奥妙,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乐趣。学生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感悟到所学知识的精髓时,就会在欣喜之余,进一步坚定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努力学习的信念。
(此处删除了三个字)序言课中教师在讲述本门课程知识的基本框架之后,还应讲述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学科虽然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彼此间却是融会贯通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学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而这些又与其他学科之间构成相互依托和相互支持。让学生了解到大学的学习却是能够给予其未来生活有用的东西,有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
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生来就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幼小时就不断地探索,这种好奇和探索从根本上讲是来源于人的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的这种认识和生长的需要是决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的[10-12]。正因为如此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中度过。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某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学习资源独立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学生的疑问,对于没有在课堂上得以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资源与同学合作探索,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积极性,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组织小组讨论,使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启发、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通过满足学生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认知动机,又可以通过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增强其自信心。
另外在教学设计中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空间和余地。往往知识只有通过切实的感悟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学生不仅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是在创造知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增强他们的成就动机。
任何知识都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对生活不断改造的积累。倘若脱离了自然和生活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所得的知识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命力。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用机械的训练,生硬的灌输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科过程的丰富社会历史性完全被冷冰冰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大学教学中应多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学习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受的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还是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如在化学教学中告诉学生高锰酸钾可以杀菌和消毒,碳酸钙可用来制发酵粉和涂料等等。使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中,往往就是人们利用相关课程所学的知识制成的,了解学习知识的价值所在。(此处删除了一句话)另外,让学生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与将来就业的关系,也可以强化学习动机。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亲民,使人臻于至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在校学习和念书感到厌恶。因为学校一直以来只在追求智力方面的进展,忽视学生道德的培养和信念的树立,或没有以正确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和播撒信念的种子。(此处删除了一句话)随着社会的变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人类思维方式“利我”的功利主义倾向使一系列的问突显出来。如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生态的破坏,物性至上与人文精神的缺失等。这些都促使我们把目光集中于人类自身,重新审视人类本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此处删除了一句话)我们之所以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人类自身成长的家园和精神世界,使人性战胜物性,真正使人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使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这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在大学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科学精神与人文课程的统合以及道德教育在学科知识中的渗透。通过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视野不仅局限于以“我”为中心的小圈子里,而是拓展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空间,看到人类制造的产品,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学会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意识,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让学生们从我做起,共同行动为改善环境尽一份力量。让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学会关爱、尊重、理解和责任。通过行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情感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这种学习动机才是更持久、更富推动力的动机,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才是更具有生命意义的教学。
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于他们提供了与同龄人交流的场所,在大学教学中应该探索分组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其在与教师及同学之间的交往中增长才智。另外,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习、深入工厂、企业等进行实习实践,将课堂上学习在知识活学活用,使学生体会到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与人交往,了解生活,认识社会的地方,从学科的视角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门户。
综上所述,在大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通过多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多种渠道满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需求,促成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使学生在多种学习动机的协调推动下不断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58.
[2]喻国华.普通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45.
[3]张世臣.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8.
[4]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7.
[5]王颖.大学生学习状况统计分析与建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1564-1567.
[6]杜友坚.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76-80.
[7]张述祖.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200.
[8]李晓文.现代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9.
[9]冯宇.新课程化学学科学生评价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10]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58.
[11] 涂庆皓.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主观障碍[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7):69-71.
[12] 迟艺欣.大学生阅读选择和阅读方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7):89-92.
On Strategies of Stimulating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SU Xian-chun
(Academic Affairs office,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City 132022,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The University's curriculums increase in difficulty and depth compared with the high school curriculums.Making flexible use of teaching evaluation,teaching the lesson of introduction well,optimizing teaching design,strengthening the link between teaching and life,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model can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Only when teaching meets the need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can the students be willing to lear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5.12.016
文章编号:1007-2853(2015)12-0057-04
作者简介:苏显春(198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及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