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香香,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文化乃民族之根系,民族乃文化之肉体。中国梦是中华文化顺应历史潮流而发展的时代结果,其核心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则是文化复兴。因此,文化强国是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教化、引领、服务、凝聚等作用。文化的这些特殊功能使文化具有了自省力、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等驱动力,这些文化驱动力为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先导和理论支撑,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源生的自省力与寻梦关联密切。自省力与寻梦的关系如同水和鱼的关系,没有文化自省力就无法寻梦,没有寻梦文化自省力自然也显得苍白无力。可以说文化源生的自省力为寻梦导航,而寻梦则是文化源生自省力的具体实践,是一个长期又不乏艰辛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自省力呢?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来说,所谓自省力,对于个人而言与“慎独”二字异曲同工,是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监督和客观评价或者是约束,更多强调的是意识形态范畴。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自省力则显得更为宽泛和宏观,是指对本国文化优劣的深刻认识,对本国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并能够不附加过多主观色彩而进行的客观评价,为什么这里会提到“不附加过多主观色彩呢”?这是因为哲学思维已经告诉我们,任何评价都是带有个人“前见”或者说是“偏见”,换言之,即追求相对客观足已。当然,这里的文化自省力也主要是意识形态范畴,但是对此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也就是说必须由理论层面向实践的层面转化和过渡,诚然寻梦之途也就应运而生。
追溯历史,文化源生的自省力为寻梦屡建功绩。寻梦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是文化在国家飘摇之际所做出的决定性决断。优秀的民族文化会让国人柳暗花明见希望;相反,拙劣的民族文化则给国家招致各种灾难。由此可见,文化对于寻梦至关重要,而寻梦对于国家则至关重要,它关系的是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国家生死存亡密切相关。中国经历了周秦之业峻鸿绩、两汉之文明胜景、大唐之炫彩盛世、以及宋季富土、元朝辟疆、明代兴昌、康乾盛世……汉、唐、宋三大文明的辉煌,甚至穆罕默德亦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就是今天我们认为积贫积弱的宋朝,当时也是富甲天下,它的GDP总量占据当时世界总量的1/3[1]。中国也历经了1840年以来的百年沧桑,战争、失败、赔款、割地、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衰落的百年,是中华儿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年,正是在中华被冠以“东亚病夫”的百年岁月里,文化自省力一次次帮助国人寻梦——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令我印象深刻的有电影《建国大业》以及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和《命运》,它们都再次凸显了文化自省力的重要性,深入刻画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命运》又一次真切地浮现了成就“改革开放”之梦的艰辛历程。
放眼当今世界,寻梦依然,文化源生的自省力更是不可或缺。2012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梦”。习主席提出中国梦是在国际关系形势复杂,国内改革走到深水区,处于攻坚之际所做出的重要性指示,是凝聚国内以及国外华侨之心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发展进步急需指示灯的时刻。然而,寻梦依然,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华大梦,我们必须沿着此大梦,追求一步步落实,将此大梦具体到人民的生活当中去,将梦真切化,为人民办实事。根据《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0.11%,出口额仅占总出口额的0.21%[2]。从发达国家来看,近年美国文化产品出口规模跃居其出口贸易首位;韩国在2004年就与其汽车的出口额相当[2]。十二五规划中我国首次提出将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当前文化产业占我国GDP约为3%。文化软实力是当今国家综合实力中的重要指标,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较量愈演愈烈,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剧烈,文化自省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显得更为重要。文化自省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文化自省就是要认识到自身文化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而不断学习进步来完善。文化自省就是要积极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保护的活动当中去,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华文化,切实做到文化自省,因为只有通过文化自省方能唤起文化自觉,最终实现文化强国。
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首先因为其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点,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国梦的深厚底蕴。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共同富裕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无数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进行了探索和奋斗,亿万人民付出了流血和牺牲。那么,我们何以敢做中国梦?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最好的诠释。因为深奥精微的中华文化,让中华儿女有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身份认同感,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才有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动力。据孔子学院官网介绍,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3],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这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为中国梦的实现助力。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欧洲梦”,根本就在于其具有民族性,集合了伟大的民族力量和智慧,遵循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诉求,反映了家国一体的文化共同体传统,彰显了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精神脱颖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构筑中国梦的灵魂支撑和价值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集中表达。中华民族在浩浩五千年的求索和发展中,“爱国主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崇礼重德”、“自强不息”等传统民族精神,经历近现代以来民主革命运动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巨变,其内容涵纳传统与现代,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不仅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精神,而且培育和弘扬了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精神素质,如民主法制精神、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还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等等,由此铸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维系和引导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向心力,这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开创新未来的精气神。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源远流长,而且在于其历久弥新。古代的中国拥有人类历史上不可替代的文明历史,近代以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岁月,但终于在国势积弱,内忧外患中翻身“站起来”,到改革开放逐步“富起来”,再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渐“强起来”,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切成就无不源自于民族文化的精神驱动力和引领力。当今时代,我国千年的文明和绚烂多彩的多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独具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思想信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以及哲学、军事思想等都给当代国际社会发展以宝贵的启迪,还有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覆盖全球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这些事实无不论证了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和现实影响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梦也是中华文明复兴之梦。
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突出展现于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中国梦是国际之梦,若要实现中国梦,以此造福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必须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而文化整体实力的增强取决于文化的创造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4]。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5]。民族文化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其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民族复兴的距离长短,关键取决于文化创造力的大小。因此,在追梦的征途中,必须提升文化创造力,才能实现文化强国,为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文化强国梦是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特征之一。我国古代文化光辉璀璨,为世人公认。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曾盛赞:“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6]当时,文化助力国力的强盛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持续不断的创新。期间,诗、书、琴、画等各具特色,风格多样。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其种类之多,质量之高,为世人所赞叹。正是由于一大批文人墨客,锐意创新,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才共同成就了不同的体裁和脍炙人口的作品,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再到宋、元、明、清等众多的历史阶段,谱写了光彩照人影响深远的历史篇章。
目前,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迫切需要提升文化的创造活力。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文化事业生机勃勃、文化产业持续繁荣,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品的类型趋于多元。然而,文化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一些人的价值观迷失、诚信缺失,信仰丧失、传统文化流失;不断涌现的文化产品中,叫得响的、留得住的、充分反映民族精神与文明价值的文化品牌仍十分稀缺;文化创作简单复制和盲目的跟风模仿,从图书、影视再到从学术研究,山寨的作品盛行;文化消费时人们追求享乐性、功利性以及审美趣味的低俗化媚俗化倾向有上升趋势。出现这些困境,关键是因为缺乏文化创新这一原动力。正是由于文化创造活力不强,才造成了一些作品思想力、艺术力的羸弱和感染力、影响力的式微,也使文化梦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受阻。
在追梦的征程中,必须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以提升文化创造力。文化内容是决定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核心竞争力。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思想上的引导性、精神上的鼓舞性、情愫上的感染性等优势,由此决定文化作品必须具备内容的先进性、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2012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古老的东方国度以美食为窗口传播着中华美食文化的精致与源远流长。其内容创新堪佳,它不仅是铺陈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探讨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追溯美食背后的感人故事,让人们的心灵得以从今天这个充满机械加工、添加剂的时代回归自然、淳朴,享受少有的宁静。这不只唤起了人们对家乡味道的怀念,从某种程度来看,也是现代人对亲情、幸福感的憧憬和渴望。由此可见,今天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
在追梦的征程中,必须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以提升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记忆、精神遗产,必须很好地继承或者进行现代性地改造,而高新技术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要形式。必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的文化业态发展,利用高科技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创新性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包容性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意性转化,以文化拉动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生产出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提升文化竞争力。在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领域,堪称一绝的是大型舞台剧《印象大红袍》。观其如临幻境,时而恍如天上,其韵深不见底,时而惚似人间,山清水碧。《印象大红袍》集天、人、茶与科技合一;汇古今文化如一;视茶人、茶韵为一,化茶文化为无穷力量。帷幕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茶如人生的理念,凝茶界技艺及茶文化之正能量以唯美、壮观的姿态于无数好茶人以及游客之心,留给后人的是红光万丈的大红袍之印象。如此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的巨作,我们当开怀迎之,以开拓追梦之途。
在追梦的征程中,还必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提升文化影响力。以文化复兴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1世纪的国际竞争已经逐渐从军事、经济竞争转化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5]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个性与共性相统一。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方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介绍日新月异的中国新文化,[7]让世界既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又树立中国和平崛起的当代中国新形象;另一方面还要与当今人类社会的共同主题保持一致,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能够接受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外,必须创新“走出去”模式,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扩大和延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域;有重点地打造具有高标识度的中国文化品牌和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在全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民族梦为本质内容的中国梦也成为世界梦的组成部分。
历久弥坚的凝聚力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这种凝聚力来自于为人民造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人民幸福既包括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涵盖对崇高精神文化生活的憧憬和享受。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重要尺度。推进文化民生,不仅能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提升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增强文化民生的凝聚力,首先要做到文化为民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化民生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文化精品,能够始终关注现实生活、聚焦普通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刻的生活感悟,而且能够经受群众和实践的检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8]。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央财政2013年下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9]。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下旬,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1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推动全国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必然要求文化工作者按照“三贴近”的原则,重心下移,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挖掘创作素材,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反映人民群众的情感和诉求,才能够创作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增强文化民生的凝聚力,必须做到文化惠民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解决文化惠民的重点。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4.7亿人走近了电影院,创造了170亿元票房;7.5亿人次欣赏了各类艺术演出,创造了530亿元演出收入;4.7亿人参观了博物馆;3.9亿人走进了图书馆,借阅图书3亿册;全国农家书屋为农民送书累积达到11亿册。2008年到2012年,中央财政专门投入150多亿元,免费开放6000多家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近4万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10]。就以上数据而言,我国的文化惠民工程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和中国14亿人口总数相较,依然不足。这也就是说,依然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宗旨,注重文化的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使文化资源更多向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实现免费开放[11]。同时,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保护,诸如: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开展“送书、送戏、送科技、送电影”下乡活动,扎实做好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在完善重大文化设施的同时,着力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做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文化供给、多样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通过文化惠民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和精神文化成果,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价值取向。
增强文化民生的凝聚力,必须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因此,发展文化民生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泛开展基层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扩大基本文化服务覆盖面。积极扶持群众自发组织健康向上的自娱文化活动,大力推广娱乐性佳、教育性强的文化体育项目,主动组织开展群众喜欢并乐于参与的健身活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低价开放,简化民众参与文化的方式,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围绕节庆日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端午、重阳、元宵等节庆日举办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并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艺人积极参与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之中[12]。只有每个人都梦想成真,中国梦的实现才有了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强则中国强。中国梦的提出、实现经历了从寻梦、筑梦、追梦再到圆梦的发展历程。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寻梦,破除一道道迷茫;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筑梦,铸就一层层底蕴;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追梦,创造一个个新生;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圆梦,凝聚一颗颗民心。文化的自省力为实现中国梦提出了必要、文化的生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可能、文化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国梦解答了路径。文化具有为中国梦固魂、引路、助力的巨大功用,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力和驱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才能化为现实。
[1] 金元浦.“中国梦”的文化源流与时代内涵[J].学术前沿,2013(4).
[2]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3-64.
[3] 郭秋梅.卢勇.孔子学院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3-25.
[4] 马晓龙.文化的活力从哪里来[J].人民论坛,2012(18):65-65.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6] 李启龙.两岸同胞民族情——两岸体育健儿共创奥运佳绩的启示[J].两岸关系,2004(10):23-24.
[7] 陈宏武.论群众文化的和谐建设发展方向[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6):171-171.
[8] 李长春.多出精品力作 多出优秀人才[J].中国职工教育,2011(2):5-7.
[9] 凤凰财经.中央财政日前下拨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9/11109278_0.shtml.
[10]中国职工教育记者.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决定:全国各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将免费开放[J].中国职工教育,2011(4):9.
[11]于群.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2(3):18-21.
[12]李少惠,梁蕾.民俗文化视域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思考[J].前沿,2010(17):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