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平(阜阳市王燕平名师工作室,安徽 阜阳 236041)
音乐对儿童谐和发展的潜化作用
王燕平*
(阜阳市王燕平名师工作室,安徽 阜阳 236041)
音乐是历来备受重视的教育手段。孔子把音乐视为“中和之纪”,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著名论断;荀子赋予音乐“天地之和”“乐合同”的使命,其共同指向是和谐。基于长期的儿童教育工作经验,作者认为,和谐应分为个体和谐与社会和谐,而和谐的本质是“中和”。“中和”的词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音乐而论,音乐教育活动,能够全面谐和儿童的身心发育,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情绪、思维想象力和社会化和谐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童年基础。
幼儿;音乐活动;谐和;全面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教育之所以受到重视,概而言之,其因有三:优美音乐的魅力,健康音乐的道德感染力,以及音乐的社会和谐功能。但事实上,这些仅仅是音乐的外在功能。音乐更深刻的功能,是其在人性发展中特有的个体和谐与社会和谐。
和谐的本质是“中和”。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名著《中庸》断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而音乐在“大本达道”的中和境界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功能。荀子曰:“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更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的著名论断。
何谓中和?《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3)。对此,自古以来,名人巨匠解释各异,但皆不得要领。其实,“中”之为“大本”,讲的是人之为人具有“喜怒哀乐”的合理性、自然性或本然性。用道家的观点来看,就是合乎人性之大“常”。
概而言之,“中”,有三种含义:一是,人性具有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本性,反之,如果少了喜怒哀乐,就不具有正常的人性了。正如荀子所言“乐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此之谓喜怒哀乐之情有之为“中、常”,无有即不“中”不“常”。二是,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相对平衡,有一个合乎某种比例的感情结构体系;此之谓比例平衡为“中、常”,结构失衡即失“中”失“常”。三是,喜怒哀乐总体上合乎常态,此之谓总量适度为“中、常”,过盛过衰即离“中”离“常”。因此朱熹有“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4)。一言以蔽之,中即常态,正态,不偏态,不反常,不变态。老子强调 “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凶”。(5)
音乐,是人性内在情感的表达。音乐中的音符,高音低音、长音短音,抑扬顿挫,正是喜怒哀乐的人文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不是创造的,而是人类自然感情的自然流露。
“和”,从本意上讲,是“和而不同”。“和”的前提是不同。晏子曰:“和如羹焉。”(6)羹汤是酸甜咸辣的“既戒既平”(7),“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8),实现各种味道的齐备与平衡,正如人有喜怒哀乐的“既戒既平”一样。
所以,音乐既是喜怒哀乐的声学表达,也如一碗羹汤的“不同”之“和”。好的音乐就像“和羹”,能够达到“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的微妙效果。正如荀子所指出的:“乐合同”(9)“乐者,天地之和也” ,(10)也正如嵇康所描述的“歌以叙志,舞以宣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11)由此就容易理解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重要论断。因此,在中国历史上,音乐成为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乐经被列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中,同时被列为“君子”六艺之一。“乐合同”“成于乐”,被视为传统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今天已经成为、而且应当成为从幼儿到成年教育的理念共识。
“中和”,在一定的场合,可以被理解为“谐和”。
在幼儿教育中,音乐的功能是促进人性个体情感的“谐和”,同时也能在个体性情和谐养成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社会整体的“谐和”或和谐。
所谓谐和,对于幼儿来说,就是日常学习中,性情、思维、情感活动的流畅、平衡与灵动,以及与他人交流的协调、融合与和谐。
广义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唱歌、律动、打击乐等多项内容。在实际音乐教育实践中,这些活动是通过音乐学唱、音乐舞蹈和音乐游戏三类活动贯彻的。对于各类音乐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谐和功能,反思二十多年的幼儿教学经历,我个人有着深深的体会。根据我的体验,音乐对儿童道德性情及能力的养成,无论是从内在,还是从外在,都具有其他教学活动不可替代的谐和促进能力。
(一)音乐对幼儿个体谐和的功能
音乐的谐和功能,首先体现在儿童个体方面,包括个体情感、视听和思维谐和等方面。
1.促进幼儿情感活动的谐和平衡
儿童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孩儿面有千变”,说明儿童情感与情绪波动的丰富性,这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教育的功能,不是试图压抑、改变儿童的天性,而是引导儿童情绪和情感的谐和平衡。因而幼儿园教育的重心,应力避“逆性”教育,不应当试图以复杂的规矩约束、矫正幼儿,而是应当实行尊重儿童天性的“顺性教育”。《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2),“率性”即因性、顺性。正如柳宗元在其名著《种树郭橐驼传》中指出的:“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13)
音乐具有天然的“率性”、“顺性”教育的功能。因为音乐的“天性”源于人的“天性”,是人性情感的谐和表现,音乐的音律、音节、音高的韵律和谐,正是人性中喜怒哀乐情感的谐和与平衡。“童言至真”,儿童的情感是人类天性的原生态,人类童性基因的存留积淀,是人性在后天不被扭曲的可靠保证。因为源于人性,所以能够愉悦和激发人性。基于人类天性的音乐教育,在表达人之天性情感的同时,能够给儿童带来情绪的愉悦,情感的平和与和谐。在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许多脾气倔强的儿童,在音乐课堂中,是最容易进入课堂气氛的。
一堂好的音乐课,是能够使儿童表现出情绪高涨、情感饱满、态度十分友好、非常容易沟通的状态,这就是儿童情绪情感进入相对谐和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儿童课堂学习的良好状态,这是音乐对儿童情感情绪谐和平衡的潜移默化作用。长期音乐熏陶,可以产生优良素质“成于乐”“天者全而其性得焉”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情性格。这也正是社会和家庭对儿童所厚望的。这是任何单纯“管教”,任何“教化”,都不能形成的效果。更不是诸如非人性化的“狼爸爸”“狼妈妈”,或是“狼教师”的狼化教育所能期待的替代结果。
2.促进幼儿视听与准确发音的谐和并用
幼儿学习,最困难的问题是注意力难以集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幼儿兴趣的吸引。没有兴趣的东西,很难引起幼儿的关注。音乐的魅力是能够很快吸引儿童的听觉兴趣,引发儿童对老师教唱的发音和打节拍的手势的关注。在这一个过程中,儿童的听觉、视觉和内心的感受,被充分调动。一支优美、朗朗上口的音乐,可以使儿童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于音乐的学唱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儿童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音乐的感受能力,得到良好训练,而且内在的各种声乐感官能力,达到谐和的统一。
可以说,一首歌曲,能够成功地被儿童接受,并且能够成功地被儿童领会、学会,直至熟练地、准确地唱出来,就意味着儿童受到了一次完美的音乐感受的谐和训练。这种感受,是任何其他教育内容都不可替代的。正由于音乐有这种吸引儿童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的作用,所以能够培养、锻炼儿童主动学习的能力。这种主动学习能力不仅表现在幼儿园课堂教育中,而且大量表现在儿童的课外学习中。许多儿童喜爱的歌曲,就是儿童自己在没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主动学会的,比如《白龙马》、《葫芦娃》等。而如何培养儿童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正是儿童教育的永恒难题。音乐教育在破解此类难题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可替代的空间。
3.促进幼儿思维想象力的谐和发散
音乐是带有想象力翅膀的天使。“余音绕梁”的典故,证明了音乐具有可感受的宏大空间。其实,一支富有想象力的声情并茂的歌曲,绝不仅仅只能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而是可以把儿童的想象力带到更广阔的发散空间。童年是充满好奇与梦想的年代。儿童的生活大都陶醉于梦想与幻想的交织之中。可以说,儿童时代,是人生最富于想象力的时代。正由于此,儿童喜欢充满神奇的故事,喜欢漫画似的动漫,喜欢高度夸张的玩具造型。甚至喜欢“怪兽”、“僵尸”之类的玩具和画面。一个完全写实的故事或者电视片,是没有儿童愿意看的。比如各种新闻报道,无论编辑拍摄得多么艺术,都引不起儿童的浓厚兴趣。
音乐教育是最具有活力的教育艺术。好的音乐活动具有激活灵感、发散想象力、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音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儿童富有想象力的天性需要。激发思维想象力,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是音乐的本质之一。美丽的童谣似的儿童歌曲,总是能够给儿童的想象力插上飞翔的翅膀。而且音乐带来的想象力,总体是健康向上的。这是“僵尸”、“怪兽”等故事与玩具之类的东西所无法比拟的。正是音乐所具有的想象力谐和发散功能,使音乐教育“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成为儿童想象力内在谐和的天使。
(二)音乐对幼儿社会谐和的功能
“中和”或“谐和”的功能,不仅仅表现在个体人性的自我谐和完善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方面。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大思想家们孜孜追求的和谐,其指向在个体,更在社会。荀子“乐者,天地之和”,嵇康 “感之以太和”,以及孔子“成于乐”的宏论名断,都明确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理想,更赋予了音乐谐和社会的宏大使命。幼儿音乐教育正是承担这一使命的最佳的功能角色和最佳的教育阶段。
1.幼儿对集体活动中角色安排的谐和服从
音乐游戏与其他音乐活动的区别,其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更充分的社会活动意义。一般来说,每一项完整的音乐游戏活动,都会有自我与他人角色认知,游戏规则认知,都会有对整体的明确服从的要求。包含此类内容的音乐游戏活动不仅仅能够愉悦儿童身心、锻炼儿童身体,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学习领会与集体相关的规则、角色,以及集体活动所必需的对统一指挥的服从意识。用现代流行的词汇来说,就是学会遵守和服从“集体制度中的角色安排”,明确儿童一个人的独立行动与集体活动的本质区别。
正如,任何一场游戏,都是一组规则的组合。不懂得比赛的规则,不可能赢得比赛;不理解下棋的规则,就无法参加弈棋。在人类的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莫过于规则的能力。社会是规则支撑下的谐和。如果一个人对一切规则茫然无知,在社会中就会寸步难行。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其对规则的理解、掌握和对规则的成功运用密切相关。音乐的美感,源于音符、音节、音律等音乐元素高度的最美谐和,谐和意味着情感的韵律化或规则化。游戏的意义,一方面,是在乐谱的学习中感受韵律的规则,另一方面是感受游戏的规则,感受游戏活动中角色安排的规则化,以及每个人在游戏中的角色合作意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儿童在快乐游戏中,形成对人生规则的初步感受与自我认可,并在规则的渗透过程中内化成一种人生的基本能力。对于儿童,甚至于成人,这种能力,很大部分恰恰是从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化游戏中获得的。音乐游戏是各种社会化游戏中对个体谐和与社会谐和渗透性最强的游戏。
2.幼儿对同伴交流的主动性与响应性谐和对接
作为社会化活动之一的音乐游戏中,儿童是被角色化的参与者。游戏规则与角色的设立,正是为了铺垫角色之间的规则化交流或交往。幼儿交往的过程,能够领会、感悟到人际之间一个很重要的成分,那就是合作下的相互“适应”。
任何一个儿童,在自我孤立的状态下,都不会产生“适应”他人的意识。因为对他人的适应,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让步,意味着从“自我中心”中跳出来,甚至包含着一定成分的“自我”牺牲。《道德经》中就有“曲则全”(14)的名言,说的就是人们相互适应达成的“全”,是必须通过各自付出的“曲”才能实现的。但是没有相互的“适应”,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的“谐和”人际关系。
一个好的音乐游戏活动,能够为儿童之间的交流提供充分的平台。这种交流能够较充分地展示儿童的角色交流风采,能够培养儿童之间交流的默契,能够锻炼儿童在交流中的主动性和响应性能力。主动性表现在积极寻找、招呼、支配和适应角色伙伴;响应性则表现在,积极适应游戏的安排和适应伙伴角色,积极实现与伙伴角色的言行、肢体与行动的对接。
因而,正如皮亚杰所说,音乐游戏活动,能够促进儿童从“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社会化过程”。对于这一过程,音乐游戏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情感和能力迁移作用。
注释:
[1]《中庸》第一章。
[2]《论语·泰伯》。
[3]《中庸》第一章。
[4]朱熹《中庸章句》。
[5]老子《道德经·十六章》。
[6]《左传·昭公二十年》。
[7]《诗·商颂· 烈祖》。
[8]《左传·昭公二十年》。
[9]荀子《荀子·乐论》。
[10]《乐记·乐论》。
[11]嵇康《声无哀乐论》。
[12]《中庸》第一章。
[1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4]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On the Harmonization Function of Musical Activities in Children’s Overall Development
WANG Yan-ping
(Fuyang City Government,Fuyang 236000, Anhui)
Music is always a highly valued means of education. Confucius regards music as “the neutralization of the century”, and advocates the famous idea that “poetry makes a man, courtesy develops a man, while music fully matures a man”. Xuncius holds that music has the mission to “make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in harmony” and “break the barriers of different people”. Therefore, harmony is their common poin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armony should be divided into individual harmony and social harmony, and the nature of harmony is “neutralization”. “Neutralization” has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erms of music, music education can fully harmoniz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an develop children’s healthy emotion, thinking, imagination and social harmonious ability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
musical activities; children; harmonize; overall development
J60-059
A
1004-4310(2015)02-0119-04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2.028
2015-01 -16
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管理哲学”(2012gkk055)。
王燕平(1979-),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市王燕平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幼儿教育理念、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