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汪赤霞
福州英语中考试卷中阅读试题占45分,另外还有两个阅读提高题——完形填空和短文填词,20分,这些都是在语篇中考查学生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共计65分,接近卷面分值的44%。为什么中考这么重视阅读能力的考查呢?华中师范大学鲁子问教授认为:“阅读是中国学生接触英语最便捷的方法,大阅读量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很大作用。”不仅如此,阅读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拓宽视野,增添生活情趣等,所以全国各地中考试卷阅读都是重头戏。中考要考查学生的什么阅读技能呢?我们需要追本溯源,看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标》)是怎么规定的。
《课标》对“读”这一技能的五级要求是:①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②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③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④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⑤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因此,学生需要掌握以下阅读技能:预测;略读;跳读(扫读、找读);理解细节;概括大意;猜测词义;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理解逻辑关系;推断等。这么多的阅读技能需要学生在阅读课上大量、深入地练习方能掌握,可是从下校听课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太偏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忽略了阅读技能的训练,导致阅读课没有阅读的味道,语篇仅仅是知识点的载体。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没有使用正确的阅读教学策略,而是机械采用“3P”教学法或“五步”教学法的缘故。
“3P”教学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演示(presentation)→ 操练(practice)→ 成果(production)。它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进行知识传递的一种教学策略,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语言知识,然后机械地操练语言,最后进行展示。阅读课应重在学生的“读”,而不是教师的“讲”,只传授语言知识是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的。
“五步”教学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复习(review)→呈 现 (presentation)→ 巩 固 (consolidation)→ 练 习(practice)→综合探究活动(project)。在旧的仁爱版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巩固(consolidation)阶段往往就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是对语言的输出,而操练(practice)阶段却在语言输出之后。因此,教师会发现,在学生语言操练不充分的情况下,他们根本无法流畅地输出语言。显然这两个环节是颠倒了,改版后的教材纠正了这一缺陷,新的教参也已不再使用这一教学法。
根据改版后的教参,正确的阅读教学策略应当是“三步阅读法”。这种教学策略兼顾了阅读技能的训练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会使用各种阅读技能。当教师用“三步阅读法”来设计阅读教学时,学生自然就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听讲者。正如体育教师教学生学游泳时可以先说理论,再做示范,但更多的时间是要让学生到水里去实践。同样的道理,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也只有通过语言的实践方能掌握,所以正确的阅读教学策略展现的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三步阅读法”分为三个主要环节: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读后(post-reading)。每个环节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要训练不同的阅读技能、教师要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以阅读技能为主的语言综合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的学习。下面就笔者这三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应该训练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课堂活动做个详细的介绍。
读前(pre-reading)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做好阅读的三个准备:一是情感准备,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二是话题准备,让学生熟悉将要阅读的话题;三是语言准备,激活相关语言,并为阅读扫清词汇障碍。
这一阶段要训练的阅读技能是预测能力,教师布置的预测任务可以多种多样。八年级下册U5三个topic的section C提供了三种预测方式。T1SC介绍的是电影,教师可以播放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预测;T2SC教材本身已划出了部分关键词,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关键词预测;T3SC的图片直接反映了文章的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图预测。现在大部分的section C都配有图片,但是并非所有的图片都适合用来做预测。例如七年级下册U5T1SC,教参中建议“根据1a中的图片预测Jane一天的活动和时间”,笔者认为这不妥,因为学生一看到图就知道Jane一天的活动包含这些内容,还需要预测吗?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例如:给学生十几个有关活动的词组让学生用蓝色笔勾选,进行预测,再让学生看图并快速阅读文章,找出Jane一天的活动,用红色笔勾选词组。既训练了学生预测技能,又训练了学生跳读、找读的阅读技能。
要体现以学为中心就必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程度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让他回答问题,程度弱一些的学生则要提供选项供其选择。
话题和语言准备最好相融合,在引出话题的过程中就顺带完成语言的准备,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新的词汇。例如七年级下册U8T1SC,笔者借助对天气词汇的复习,顺着谈论天气,配上图片引出了本课的话题,“When the weather is fine,I like to travel.I plan to travel in the summer holidays.I think I should know about the weather in different places.Do you know where I want to go?”呈现出悉尼歌剧院的图片,说“I want to go to this country.”学生会用中文说出澳大利亚,笔者接着说“In Australia,it's winter in August,I had better wear warm clothes.But in most areas of China,it’s very hot in summer.Because the sun often shines brightly.”指着图说“Look,the sun is bright.Sometimes it rains suddenly.When it rains suddenly,we call it a sudden rain.”这里呈现了生词 travel,holiday,Australia,had better,wear,area,brightly,suddenly。由于这些词都比较抽象,所以在PPT上都用中文标注出意思,学生在语境中认识这些词,再根据音标读出来,完成了词汇的二会学习。通过对brightly和bright,suddenly和sudden的比较,学生初步了解了形容词、副词的构词法:形容词+ly→副词。
是否所有的生词都要在读前学习呢?不尽然。只要扫清会妨碍文章理解的生词就行了。有一些生词可以放在读中,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文本中难度较大的句子也可以在读前呈现,把难句分解,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先解决。如果文本难度太大,教师还可以先给学生读文本的缩写或大意。
采用FRAP法,参照Bouayed等[18]的方法并做修改,向试管中加入5 mL TPTZ(用40 mmol/L HCl配制成浓度为10 mmol/L的溶液)和0.5 mL 20 mmol/L FeCl3溶液混合均匀,于37 ℃水浴中水浴加热5 min后,加入0.5 mL待测液摇匀,继续37 ℃水浴10 min,取出静置至室温后于593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
对于学生熟悉的话题,教师就不需要做大量的铺垫,可以直接提问来激活学生的话题和语言知识。如八年级上册U1T2SC,根据标题“basketball”教师可以设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basketball?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basketball?”再设问:“What will the passage tell you about basketball?”让学生预测文本内容。
读中(while-reading)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一阶段要训练的技能是除了预测之外的所有阅读技能:略读;跳读(扫读、找读);理解细节;概括大意;猜测词义;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理解逻辑关系;推断。当然这么多的阅读技能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都得到实践,教师要根据文本设计恰当的课堂任务来分阶段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因而这一阶段的课堂活动就更丰富多样了。教师最常用的就是skimming,scanning和careful reading策略。
Skimming就是让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文本,找出中心大意。教师要指出中心句往往在段落或文本的第一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快速找出大意。以读仿写,学生在写作中就容易掌握开篇点题、导出重点的方法。
Scanning即通过跳读来寻找某些特定信息,完成表格、补全句子。以学为中心就必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教师把第一个段落拿出来做一个示范,让全班同学跟着自己一起做,学生就能清晰知道他应该怎么完成剩余的任务了。例如七年级下册U8T1SC,1b是要把文本信息转化成表格。笔者先带领学生读第一个表格,圈出表格中的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划出文本相关内容,最后把划出的词填入表格,并要求学生也照此步骤完成另两个表格。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保证细节理解题不丢分。
Careful reading是通过细读文本,让学生找出新的语言点,对文本做详细的解读。阅读教学并非只注重阅读技能,同时也要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就像是人的两条腿,只有协调发展才能顺利前行。语言点除了必要的讲解之外,要求四会掌握的还需要学生造句,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掌握。因为教参往往少了这一块内容,所以特别需要教师多花心思,
细读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理解文本,抓住文本的精髓。教师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做true or false。这些当然都是好方法,不过这只是单纯的理解文本,如果想更好地解读文本,不妨教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做些摘录。在教材的1b部分往往就是这一方法的体现,有的设计成连线,有的设计成表格、图表,还有的以图片配词组的形式出现。不论何种形式,教师要思考的是1b是否能完整体现文本内容,因为这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环节,在读后进行语言输出时,学生要能够根据这里的关键词复述课文。例如七年级下册U8 T2 SC的1b,要求“read 1a and write what you should and shouldn’t do on a trip.”并配有六幅图,学生根据图对should do这一条件,只能填“carry a map,drink safe water and put on a hat and a pair of sunglasses”,可是文中还有“plan where to go,know about the weather,take the right clothing,decide what to visit”这些内容。而且decide还是要求四会掌握的黑体词,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反思“1b有没有完整摘录文本的重点?还有哪些需要补充?”学生就会发现第二段的内容被漏掉了,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漏掉?”带领学生再读题目,将关注点落在“on a trip”上,学生就会明白第二段讲述的是“before a trip”应该做的事。教师给出“should do before a trip”的第一个例子“plan where to go”,学生就能顺利写出后三个词组了。这对读后的写作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关于“travel safely”这个主题,学生就知道要从“before a trip”写到“on a trip”。
这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另一个理念:“教师设计的活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还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利用mind map把文本信息转化成图表,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清晰,更有逻辑性。例如八年级下册U8T3SC的diagram,需要学生使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并运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极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思维训练后才能使用这一方法。
要理解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教师可以打乱文本或段落顺序,让学生来排序。此活动最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师课前就要把排序的内容逐句抄写到小纸条上,小组内的学生每人发一张纸条,让学生读出纸条上的句子,小组讨论后排序,教师呈现每个小组的排序结果,抽取不同意见的组阐释排序的理由。对一些长的并列句,教师可以先拆成两句,例如八年级上册U1T2SC的一句“You can throw the ball into the basket from any part of the court and you can throw it with one hand or both hands.”对于一些复合句,特别是学生还未学到的复合句,教师可以先把它转化成简单句便于学生理解、排序。例如七年级下册U8 T2SC,原文是“You should plan where you want to go.”学生还未学到宾语从句,如果把句子改写成 “You should plan where to go.”告诉学生where to go就是一个固定词组,学生会更好理解,也更易记忆。排序后再让学生比较原文和改写的句子,学生只要理解了句意,教师就不需要对语法做过多的解释。
细读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结构。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结构呢,打个比方,“文章就像一条鱼,鱼有鱼头、鱼身、鱼尾。文章要有beginning,body,and ending.”有的文本不仅缺标题,还缺起始段和结束语。例如八年级下册U5T3SC,如果补充上起始段“Many things can affect our feelings and moods.Here are some ideas from a few students.”和结束语“We must try to stay in a good mood.”,再加上一个标题,整个文本就焕然一新了。
读后(post-reading)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应用、反思所学内容。这是一个语言输出环节,要想提高阅读课的效率就不能只停留在训练阅读这一单一技能上,而是要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读后的课堂活动可以设计成读写两项技能的简单综合,或读、说、写多项技能的复杂综合。
为了检测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教师常用文本挖空填词,或给出关键词、关键词组让学生复述课文。笔者建议给学生语块,而不是单纯的词组原形。盖房子用预制板块要比一砖一瓦来得快,而且更容易,语块就像是语言中的预制板块,有助于学生正确快速地组织输出语言。教师还可以尝试把课文改写成对话,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说的能力。例如八年级下册U6T3SC,回答完1c的问题后,把它转化成小记者采访同学,教师呈现以下对话形式:
A:Excuse me,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B:Sure,go ahead.
A:Do you go to school by bike?B:….
A:Do you like cycling when you are free?B:….
A:How do you protect your head when you ride a bike?
B:….
A:What must you do when you ride at night?
B:….
A:In case of an accident,what should you do?
B:….
学生必须把原文的第三人称句子转化为第一人称来回答,语言的转换就是一个活用语言的过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活学活用。这是以说的形式输出语言,说完再写,可以进一步落实语言的准确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示来缩写课文,续写故事,或是仿写。如果课堂时间来不及写完整的文章,就只需写概要和提纲。
读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思,反思文本的标题、内容、结构等。这也叫做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比较缺乏的,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引领。例如八年级下册U5T3SC文本中“When it rains,I always feel sad.”这样的表述并不符合人的真实情感。教师可以扮演不同人物,表达截然相反的心理活动。如警察说:“I don’t like rain.When it rains,more accidents may happen.”农民说:“Wonderful rain!I don’t need to water the vegetables today.”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文中提到的那些因素对人情绪的影响,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还有文本中的“When the full moon is in the sky….I feel lonely,and my eyes fill with tears.”教师可以提问学生:“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are lonely?How do you fight against loneliness?”当教师把文本与学生的知识、兴趣、观点相联系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语言也就有了生命力。
再如八年级下册U6T2SC中,对Darren的描写稍显幼稚,八年级学生已经是十四岁的少年了,怎么可能因为和同伴走散了就紧张地心跳加快,坐在路边垂头丧气,一筹莫展?读后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引导学生思考“If you are Darren,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get lost?”让学生讨论回答,再把他们回答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call/telephone…,wait for…at…,go back to look for…,ask…for help”等等。这种生活中用得上的语言学生会记着一辈子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如果教师能借助阅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还用担心孩子们不好好学英语吗?还用得着为中考而焦虑吗?
综上所述,教师在阅读教学策略下,遵循读前→读中→读后的教学步骤,通过设计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以阅读技能为主的语言综合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的学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体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