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培养文学语言的路径*

2015-04-18 06:17福建省三明市实验中学陈丹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文学性文采

◎福建省三明市实验中学 陈丹华

王力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学习语言,但又不可忽视文学。语言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又说:“文学是语言的精华。”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语言,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相关论文、专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不少是隔靴搔痒,纸上谈兵,难以快速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实战问题。自从高考评分标准提出“发展”等级后,对作文的文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又有一些人拿出培养作家的一整套训练方法,这对高中生而言无异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因为不以第一要素语言为重点,就不切合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所以并不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语言,提升作文文采的方法进行探究,提出以下三条路径:

一、重视文采,重在艺术体现

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并非培养作家,而是培养中学生娴熟地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中学生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或是在考场上“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更不期望他们“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但彻底改变学生味同嚼蜡的作文语言,讲究语言的文学性,初步形成一定的文采,让评卷教师感到作者颇有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味道,则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

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除具有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想象合理等特点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采。而讲究语言艺术,也是写作理论的一项基本要求,因为“辞不足不可以成文”(韩愈《答尉迟生书》),故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是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其实,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维的载体,语言表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篇作文的质量和得分的高低。从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满分卷看,构思巧妙者盖寡,以其难以培养也;而文采斐然者甚众,以其较易达到也。而要彻底改变学生作文语言,使作文具有文学性,富有文采,苦练不如巧练。要想获得作文的高分,采用的文体大有讲究。一般说来,中学生里具备较强的写小说、编故事能力之人极少,因而靠写记叙文而得高分的人如凤毛麟角;现在给材料写议论文大多成了新八股,想得高分实属不易。而采用散文、随笔应试,则比较容易获得高分。散文、随笔的写作对文采的要求比较高,著名散文家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彩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许多教师和学生往往对此望而却步,裹足不前,甚而至于不敢问津,陷入作文教学的误区,尽管苦思冥想,呕心沥血,费时费力,却难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巧练文采,重在荟萃语段

笔者曾经拿高三的一个班来做实验,经过仅仅三四个月的初步训练,在高考70分满分作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成绩在50分以上。

那么,这个“巧”字从何体现呢?谁都知道,高中语文教学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要现在的绝大多数中学生大量阅读名篇名著、美文佳作,犹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理科的作业犹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占据了大量时间,令人喘不过气来,课后能拿出语文书来看一看的学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因此,笔者采用采编为主,自撰为辅的办法,编辑了近两万字,共两百段的精彩文段,名之曰《精彩语段荟萃》,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熟读,并能背诵其中最精彩的一二十段,同时告诉他们,哪些语段适合用作开头或结尾,哪些语段适合用作例证,哪些语段适合用于议论或抒情。

这些精彩的语段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的特征:①采用比喻加排比或博喻的修辞手法,因而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感情激越,有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行文活泼自然,具有较大的感染力,这样,就能使文章的语言具有更强的文学性,以显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体现较好的文学水平。②采用灵活多变,近似赋体散文的句式,新颖、活泼,充满生气,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这些句式的错落而和谐的配置,自然便构成作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③使用或点化诗词名句,使文章典雅警策,既能宏扬民族文化,传承国学精粹,又显示作者灵活巧妙。尤其是化用名句,简直是妙语天成,因而也能激动人心。鲜活的文气,优美的语言,清新隽永,光彩照人,使阅卷老师在看烦了味同嚼蜡的平庸之作后,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肯定留下很好的印象,自然宠爱有加,笔下开恩。

所以,尽管高考作文的命题千变万化,犹如齐天大圣。但我的《精彩语段荟萃》恰似如来佛的手掌,将其压在五指山下。你有你的反围城的妙法,我有我的攻城之绝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孙悟空还是逃脱不了如来佛的手掌,这几年来学生的高考成绩便是明证。因为学生使用类似于上述《精彩语段荟萃》中的语言来作文,有“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奇效,因为“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列子·说符》),其得分怎么也低不了。

三、提升文采,重在三步跨越

当然,培养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文学性语言的训练过程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阶段性,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具体的操作须有三步跨越:

跨越一:“抄”。有句颇为难听的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虽是歪理邪说,离经叛道,却尚有其可取之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使用文学语言来写作文的初级阶段,可以发挥它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学“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会并逐步掌握什么是作文的最佳语言,什么叫做文采,这是改变作文用语的终南捷径。在“抄”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在“抄”的过程中登堂入室,在“抄”的过程中逐步升华。其实,“抄”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实践证明,这一步的训练看似容易做来难,在训练的初级阶段,还有不少学生连“抄”都不会。因此,训练“抄”功还是有讲究的。首先必须教会学生,哪些精彩语段完全适用于本次作文话题,则几乎可以全单照收;哪些精彩语段与本次作文话题类似或相关联,则只要改换或增删其中个别词语即可抄来用;哪些精彩语段只有部分可用,则要将不能用的部分剔除,另行仿写……为了尽快练好“抄”功,还要挑选并印发“抄”得好的作文作为范例,进行讲评,让不会“抄”的学生快速掌握好“抄”功。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自然工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一训练阶段中,还要重点培养学生过渡、照应、连贯的能力,尽量抹去拼凑的痕迹,使全文浑然一体,如水乳交融。

跨越二:“仿”。模仿是人类学习任何一种技能和技艺的必经之路,培养学生掌握文学性语言也必须走这一条路,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无须多加论证。中学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书面语言发展速度很快,而采用模仿的方式又可以加快其发展的速度。这里所说的模仿,就是先从《精彩语段荟萃》中挑选出适合本次作文的语段备用,不能照抄,只能进行仿造,就像高考试卷中所要做的仿句。此时学生写作文就像空中放飞的风筝,《精彩语段荟萃》是牵引风筝的丝线。这一步训练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不必再花时间对仿句进行专项训练。这一步是个过渡阶段,做起来比较简单。所以在这一训练阶段中,还要重点做两件事,一是培养学生审题、谋篇的能力,二是练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高尔基说过:“开头便不可掉以轻心,开头往往为通篇铺下了语言的底色。”“开端便把握了语言风格,常常是读了开端,心便沉入作家渲染的氛围中去,掩卷亦久久不能回复到现实生活中来,这就叫做征服。”当然,中学生的考场作文很难达到高尔基所说的效果,但是,不同凡响的精彩开头,多少还能够征服阅卷老师的心,且第一印象往往是至关重要的。结尾的训练和开头相似,就不赘述。

跨越三:“变”。黄庭坚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说的是作文不应该追随在别人的后面学习别人的风格,那样终究是要落在别人后面的,只有自己自成一家才能达到创新和升华。经过一段模仿训练之后,方法得有重大的变化,而创新则是“变”的核心。创新,可以把别人的成果引入另一领域,加以组合、变化,并在组合、变化中创新。其法则是:一个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语言的艺术是组合的艺术,创造性运用就是对已有精彩语段的重新组合,赋予新意。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文学性语言的尝试,正好符合这一创新的原则。发展等级的作文必须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作文需要创造性精彩优美语言的组合。通过“抄”和“仿”两步训练,学生对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有所掌握,在自己的作文中使用这种语言也逐渐养成了习惯,自己过去那种淡如水,味似蜡的作文语言在脑中已经灰飞烟灭,不用优美的文学语言来写作反而变得不习惯起来。

这种创新是对《精彩语段荟萃》的灵活综合的运用,既不能“仿”,更不能“抄”,而是在“仿”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可以改造,可以组接,提倡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文学性文采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