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透漏皱”: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的要义

2015-04-18 06:17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陈连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政党学案微课

◎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 陈连义

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微课和翻转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模式如果没有用好,可能会加重教师与学生的负担。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只有做到“瘦透漏皱”,才能科学处理好微课、翻转课堂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关系。

2014学年我校对外教学公开周中,笔者进行了课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高中政治公开课教学,该堂课选择了“教师准备、学生自学、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课前教师制作导学案,创设情境。笔者搜集了中国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十二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实行多党制国家会造成混乱的相关材料和视频,并制作成微课,上传到校园网络服务平台。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学习教学视频和导学案,并根据教师布置的导学案自学、看视频和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做导学练习。教师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统计和分析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并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程序。

接着,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汇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知识。例如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我国的政党制度及其特点,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合作的具体内容等等。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练习中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而后教师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选择相关学习小组(分成8个小组)进行课堂交流发言。学生讨论的焦点包括: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怎样的?我国的政党关系与西方政党的关系一样吗?中国可以实行多党制吗?政协会议是不是国家机构?……

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我国政党制度及其政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鉴别政党制度问题正误的能力;探究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中的中国政党制度改革。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探究政党制度问题上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建构新课的知识体系。教师进行课堂检测,及时给予评价,对本堂课表现突出的学习小组进行表扬。而后结合本课知识,布置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或编写一份政协会议提案,下一节课发言阐述,完成课后拓展学案。

这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瘦透漏皱”四个特点。

1.“瘦”:教师对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少讲,精讲。上传到校园网络服务平台的微课和教学视频短小精悍,视频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微课只有十分钟左右,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一个视频只关注一个现实问题,主要解决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针对性比较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上尽量少占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时间于学生,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仅仅是点拨者、启发者和引领者,必要时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课堂上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因此不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在教学时间上,教师都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中心。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瘦”下来的课堂。

2.“透”: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等环节吃透《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和学生。《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教材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已,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达成教学目标还必须吃透教材和学生。对于《课程标准》的研读大家都很重视,但高效课堂对于吃透教材和学生的要求更加具体、严格,这主要体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课堂的“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和路线图,它是大家共同探讨的结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合理性、科学性,既要依托于文本,又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力求做到: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尤其是学生对我国的政党关系与西方政党的关系缺乏感性认识,上课前,教师还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和自学的情况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导学案内容进行调整,形成个案。通过两轮学案备课,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把握才能真正做到“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建构新课的知识体系,用三个环节来保证教学过程和学生对知识掌握上的“透”。课前教师检查、统计和分析学生课前导学练习的完成情况,保证了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小组并完成作业,保证了对当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课后学生完成课后拓展学案,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3.“漏”: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展示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教学生,学生问学生,学生查学生,学生帮学生,生生互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学生的学习,“漏”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对于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不替代。教师把学习的权力、机会、空间、快乐全部还给了学生。有些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后的复习活动中进行指导,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查。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留白,例如:政协会议是不是国家机构?政协与人大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课前导学练习设计的表格来完成,小组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多党制”激发学生共同思考,引发学生操作联想,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用发展眼光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课后完成,如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或编写一份政协会议提案,都是为了巩固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帮助学生增强参与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情感,增强维护和改善我国政党制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皱”:课堂教学中没有平铺直叙,注意到起转承合。学生代表汇报是该课堂的“起”;根据课前练习中提出了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该课堂的“转”;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是该课堂的“承”;学生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建构新课的知识体系是该课堂的“合”。课堂中有学习小组的讨论,有班内展示,教师重视课堂生成和及时评价,体现了师生认知有冲突,教学有意外。课堂结构的起、转、承、合在一定程度能避免课堂的单调、乏味,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系统性。教师把课堂上讲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大胆展示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课堂是一个不断探究、展示、生成,再探究、再展示、再生成的过程,课堂上不断产生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火花,出现新的生成,变成了动态活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必担心讲解的乏味会使学生情绪低落,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上课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由于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对课堂活动设计进行灵活调整,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创设教学情景,不断变化教学活动形式,才能使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政党学案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乡愁导学案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比例尺(一)”导学案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