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东震(中共建瓯市委党校,福建 建瓯 353100)
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
付东震
(中共建瓯市委党校,福建 建瓯 353100)
美丽乡村建设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举措,极大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本文阐释了福建省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意义,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绩与不足,提出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美丽乡村;南平市;生态文明
闽北美丽乡村建设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又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实质,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注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农民增收致富,更加注重农村可持续发展。
1.以人为本,提升闽北农村品质的需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农村,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农民、理解农民、关心农民,就是要把不断满足农民的全面需求、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闽北美丽乡村建设正是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通过加快建设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的新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河道洁化、村庄绿化,农业清洁生产,美化村庄环境,改变农村旧面貌,从而提髙村民生活质量。[1]
2.协调一致,统筹闽北城乡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目标。加快闽北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闽北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闽北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作为落实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如果没有闽北美丽乡村,也就没有“美丽南平”、“美丽福建”。 2013年闽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18元,比2012年增长 9.4%,而农民人均纯收入 10031元,增长12.8%。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虽高于城镇居民,但两者收入之间差距仍然巨大。创建美丽乡村也是闽北200万农民的中国梦。可以说,闽北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符合闽北农村实际,符合广大闽北民众期盼,对于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
3.保护生态,实现闽北永续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南平市相继获得国家节能减排财政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四个国家级绿色招牌。闽北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可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闽北美丽乡村建设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实现闽北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留住乡愁,传承闽北民俗文化的需要。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闽北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而且呈现出多元并存、各具特色的特点。比如,闽北留存的闽越族人民俗活动,使吴越文化、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得以传播,还有民俗活动中的宗教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闽北特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还孕育出许多与当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通过闽北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梳理出各乡村的闽北元素,挖掘各乡村的历史、民俗等人文元素,打造乡愁记忆——品乡愁(家乡菜品)、带乡愁(家乡土特产)、看乡愁(家乡景点)、想乡愁(家乡民俗)、听乡愁(家乡故事或民谣)、说乡愁(家乡代表人物)。留住了乡愁,也就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了闽北民俗文化。
从 2012年闽北开始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以延平大横镇葫芦丘村为代表的新建村典型、以建瓯小松镇湖头村为代表的旧村改造典型、以顺昌埔上镇张墩村为代表的产业特色典型、以建阳潭城考亭村为代表的休闲农家乐典型、以武夷山下梅城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村典型、以浦城富岭镇双同村为代表的旅游村庄典型。这些乡村结合自身特点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成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星级美丽乡村示范典型。由于各方面原因,闽北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1.生活垃圾的终端整治已成为瓶颈。根据政策,各地的生活垃圾采用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但目前已逐渐显现出矛盾。村里的垃圾收集到镇里需要大量的运行经费,乡镇的垃圾运送到指定地点集中填埋的运送费用更大,如建瓯徐墩镇每年运送垃圾填埋的费用需要13万元左右。据浦城县环卫所统计,仅仅城关运送垃圾就达到100吨/日(不含节假日),来回80公里,每月仅油费就需5-6万元。随着城市的扩张,垃圾量还在逐年递增,运送成本越来越大,经费将难以得到保障,而且填埋场所要占用大量土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垃圾分类,从源头减少垃圾总量。一旦进行垃圾分类,城乡垃圾量至少下降2/3,可以有效节约资金。
2.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支撑和历史文化的保护还没有做到有机结合。美丽乡村包括山美、水美、环境美,更包括人文历史美和行为美等。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考评指标来看,尚停留在村容村貌的整治,把美丽乡村建设理解为开新街、建新房、造新景,违背了“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原则。因此,必须要抢救性保护每个村庄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色民居,如乡村中的古街巷(知青房)、农耕文化的实物、名贵古树等。一个只有外表光鲜没有历史厚重的乡村是很难真正美起来的。
3.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够。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也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4.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镇、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癣”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1.加强统筹,健全机制。闽北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是要加强统筹管理,坚持分步实施。这就要求在有限时期内聚焦重点区域和重要项目,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分清轻重缓急,明确重点,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在当前急需和重点的项目中,努力建成一批示范成果,努力做到建设一个、成功一个,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目前,南平市已确立第一批30个重点村,并在各县市确定重点村基础上又抓了一批试点村,以交通便利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沿线为重点。二是要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种机制。如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把美丽乡村纳入年终综合考核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充分调动各村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协调合作的管理机制。落实联席会议决策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美丽乡村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领导班子成员责任,实行机关干部包村制度,指导各村立足实际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督促工作高效落实。建立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思维,多方筹集,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体制机制,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闽北美丽乡村项目,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开发建设。
2.科学规划,民主参与。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要求,通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立足当前发展需要、着眼长远发展需求,建立完善、可行的村庄布点规划,推动闽北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加强村庄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互相衔接协调,结合村庄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整治促发展、发展促提升的机制。对每一个村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明确每一个村庄的整治内容、项目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明确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邀请专业规划设计院所对村庄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设计中应注重挖掘当地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融入地方传统建筑元素,充分体现闽北乡村风格和地域特色。规划中要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虚心听取村民意见,围绕村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展开调研,摸清实情,掌握真材实料,抓住症结,进行分析,科学民主地制定布局规划。
3.组织引领,协调沟通。闽北美丽乡村建设,由于村民的建设理念和水平有限,因此,加强组织引导非常重要。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闽北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政策措施,形成全面推进闽北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闽北美丽乡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不搞大包大揽,只负责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帮助做好规划、加强先进经验的宣传推广以及统筹使用各类资金等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有意愿、有热情,肯想、肯说、肯干,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也让群众发挥聪明才智推进闽北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吸收外地资本和社会资金用于创建项目,调动创建的积极性。要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破解美丽乡村建设难题。如一些对农民有益的事情得不到农民的理解,基层党组织与村民理事会要一同协调沟通,做好、做细农民工作,把相关政策向农民说清楚,获得他们的支持与认可。闽北乡村中还留存着许多与文明相背谬的旧风陋习,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引导党员群众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榜样的力量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4.农民主体,激发动力。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在“村”,重点在“农民”。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是村民,因此,闽北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应该是村民自己,要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南平市委、市政府推行的“六要”群众工作方法,即村里的事党组织要引领,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在闽北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得到贯彻落实。闽北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改变以往农村工作“党委政府唱独角戏”、“政热民冷”的尴尬局面,要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抓手,发挥村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作用,注重“依靠群众”。 凡涉及规划建设、项目实施等群众利益的事,都应先征求群众意见,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村民自己作决策,自己说、自己干、自己管,使农民“愿意、乐意、满意”。要激发农民热情,利用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将各级政府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措施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目的、内容宣传到位,让群众知根知底,心中有数,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推进闽北美丽乡村建设是南平市一项重要惠民政策,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3]
5.典型引路,精品示范。闽北美丽乡村建设是由南平市住房保障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年度项目库,按照“定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的原则,结合绿色发展的主题,策划并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可推广、能向上争取资金的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省级和市级小城镇试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总结、推广、宣传各地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全市的城镇化水平。延平区与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签订共建美丽延平目标责任状,将任务分解落实。建阳市召开了现场会,以点带面,以会代训,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开展。顺昌县在闽北率先建立了村保洁队伍名册档案,有效落实了万人保洁工作,并在张墩村成功召开南平市的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美丽乡村工作。通过这些典型村庄示范带动,提高群众思想认识,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追、赶、超”的意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闽北争创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6.加强管理,形成长效。在长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要切实结合基层需要,积极开展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格局。交通部门建立健全国道、省道、县道沿线长效管理办法,并指导各乡镇、村加强乡道、村道沿线的长效管理;城管部门切实抓好垃圾的统一收集处理工作,并积极研究实施农村适用的物业管理办法,加强对农村保洁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切实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文明办切实加强人民群众素质的教育和提升,积极研究适用的宣传引导载体,大力培养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和特点的现代生产生活习惯。卫生、住建、环保、农业、林业、水利、文广新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能,抓好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工作。实施长效管理考核奖励补助制度,制定《南平市美丽乡村星级标准》,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对达到三星级标准的美丽乡村按常住人口给予奖励补助。另外,争取南平市财政用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奖补资金,并从2014年起,落实“一事一议”制度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优先考虑奖补资金。加强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出台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从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管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等方面制定具体细致的标准。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办法,引入城市物业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乡镇物业中心”,组建专业物业管理队伍,试行物业管理社会化、公司化运作模式。加强长效管理经费的保障。采取环卫保洁费个人缴纳、长效管理资金村集体筹资、乡镇(街道、管委会)补助、县奖励等方式筹措长效管理经费,并统一缴入专用帐户,由各乡镇、街道进行日常管理,严格执行专款专用,接受审计监督。[4]
闽北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要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几年扎实努力,使闽北农村真正成为新型的美丽乡村,促进闽北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让闽北农村的生态更美,百姓更富。
[1][4] 中共南平市委文件.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南委发[2013]7号.
[2][3] 骆敏,李伟娟,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责任编辑:林淑周
F127
A
1674-1072(2015)05-054-04
2015-10-20
付东震(1974-),男,福建莆田人,中共建瓯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