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彬姗
(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然而,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图书,缺少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第二学段是小学阶段识字到读写的过渡期,也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关键期。所以,我们要根据学段目标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品读交流,最后达到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一步一个脚印地阶梯式进行。
精彩的教学活动应从预习开始。学生的自读习惯就是在预习中培养起来。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做好预习,才有思考,才有独特的见解,才能在课堂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因此,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的3-4年级的阅读目标,教给学生“读、查、画、思、问”的预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开学伊始就明确地对三年级学生提出预习要求:(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查工具书。(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请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多读几遍。(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课后问题理解重点词句,在书上作批注,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通过一年以来的培养,学生不但养成了自觉预习的习惯,而且能够初步养成对字词的探究、对好词佳句的积累、对问题的思考、对文本的质疑等自读习惯,效果很好。
预习情况要检查,要当堂反馈,以鼓励为主,及时给予评价,以培养兴趣为目的,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对学生的每次预习,笔者逐一翻阅学生课本,在班上直接展示好的文章,并盖上红五星。对于有价值的批注、质疑,直接在班上交流讨论,达到了“以学定教”的目的。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课堂发言自然就胸有成竹,得到的掌声就多。这样一来,大家就更自觉预习了。
在课堂教学中,预习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预习习惯的养成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也为品词析句打下基础。
根据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指导他们通过抓重点词句来体会其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养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后,就有了充分读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就能进一步得到培养。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3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词准确的特点,交流自己的看法。如,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教学第6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围绕总述句写鸟多,抓住关键词“各种”“遍地”“厚厚”等来体会各层所表达的意思。
当然,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可以对文本提出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的感觉因人而异,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教学《路旁的橡树》,围绕课文前面的导语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时,学生对筑路人的做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计划中笔直的公路弯曲成马蹄形的,多可惜,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可以把树进行移植,既保存橡树,又保持公路笔直。学生敢于质疑,提出有个性的看法,这是可贵的阅读品质,要加以培养。
语文的学习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在学完每一篇课文,教师可介绍一些课外相关的资料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或作者系列的书籍。比如:学了《寓言两则》,可引导学生找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学了《七夕》《嫦娥》,可引导学生阅读民间故事,以及含有民间故事的古诗;学了《太阳》,可向学生介绍与太阳相关的更多知识,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太阳的资料;学习《爬山虎的脚》,可以向学生推荐叶圣陶的书;学习《和时间赛跑》后,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林清玄的作品……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多读中外名家名作,多读与学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阅读量自然大增。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在我们学校,每天中午不布置书面作业,这个时间段留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持之以恒,每日读书就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学校在图书的提供方面屡出新招,如,一次性分给每个班级几百册图书,一段时间后,班与班之间滚动交换,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的班级还实行“好书推荐”,每位同学每周自带一本好书在班上推荐给同学,促进交流,这么一来,每日读书就成为大家的兴趣所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把阅读作品中感受到的优美语言摘录下来,日积月累,定能厚积而薄发。笔者所执教的班级每位学生都备有“采蜜本”,不但可以记录主要内容,更方便于把课内外学到的好词好句好段采集下来,积少成多,熟读成诵。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得以内化,在习作时自然能适当地应用出来。
因此,教师应注重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主动阅读,养成习惯。如,开展系列读书活动给孩子展示的空间:一是手抄报展览。手抄报的内容就是他们阅读不同的书籍得来的。二是利用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把自己阅读到的、感兴趣的文章与同学、老师一起分享。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自己想读的书,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在交流中培养自信。有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就会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段目标加以引导,促使他们自觉养成习惯,扩大课外阅读量,丰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一学段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白丽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J].新课程(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