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笑天 何瑞春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兰州 730070)
“合乘”(carpooling)是指多名乘客由于相似的目的地而共同乘坐一辆车出行,属于汽车共享,在美国,合乘或汽车共享(ride-sharing)根据车辆类型的差异分为carpooling和vanpooling 2种类型.文中只论及前一种类型的合乘.起源于欧洲的瑞士和德国,是介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的交通方式.
近年来,对于居民出行选择研究也是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热点话题.刘雪岩[1]通过分析得出影响出行者进行路线选择的因素包括经济、时间及信息等多个方面,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选取这3个核心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选择函数模型,并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出行者选择不同路线的概率;陈卓[2]对影响出行者出行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引入广义时间概念,将安全性、舒适度、准时性等指标引入非集计模型,获得了较优的改进模型.但上述模型并未把合乘作为独立项目进行微观分析和对照,研究者们只是宏观的对居民出行选择做出预测和建议.陈思[3]对于如何看待合乘模式,以及如何进行引导和规范展开分析.王茂福[4]通过对国内外合乘的发展及相关政策研究,提出合乘带来的效应:省油省钱,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降低交通拥堵程度,减少污染气体排放.上述研究均是在合乘实施可行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宏观分析,而未对居民是否选择合乘,选择原因、合乘实施的前提条件进行定量的描述.为此文中将构建基于出行选择效用理论的函数模型,建立效用函数,通过类比选择更优的结果.综合考虑费用、时间、距离、机动车车速等指标作为参考点,利用效用差值分析合乘的出行选择条件,使得居民出行选择更加理性,对于合乘的实施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居民出行选择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合乘线路必须在路线上同时满足驾驶员和乘客的出行需求.为此,合乘具备以下几点特征,见表1.
表1 合乘出行特征表
我国最早的合乘方式起源于建国初期单位的通勤车,工业区一般距离市区较远,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单位开设通勤车,直到现在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包括高校都一直存在.通勤合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资源短缺和道路交通压力[5].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节假日外出旅游,长距离上班族,中小学生上学放学,由于出行需求不同,私家车、公交,以及其他交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出行者要求时,很多人自发开始合乘出行,据调查显示,居民对合乘认可度较高,见表2[6].
表2 合乘意愿调查分析表
由表2可见,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城市中,居民对合乘的认可度普遍较高,并且对合乘进一步实施有一些建设性看法.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居民对出行的选择呈现多样化,出行目的、出行需求、经济条件的不同,都会使居民做出不同的出行选择.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出行选择可以认为是出行者为实现其出行目的,按照其出行的意愿所需,在外部各种出行环境约束条件下,结合自身的条件及经验,对出行的选择进行心理决策,选择一个最为满意出行方案的过程[7].而选择包含以下几方面:(1)出行目的地的选择;(2)出行方式的选择,例如公交、合乘、私家车、地铁、自行车等;(3)出行换乘选择,当单一交通工具不能满足居民出行需求时,采用换乘方式完成出行.
出行者在选择出行方式时,会结合自身特征综合考虑出行成本、可达性、舒适度以及出行时间等因素[8].因此,在探究合乘可行性条件之前,要了解影响居民是否选择合乘的因素,方便下一步研究指标的选取.美国由于很早就开始鼓励合乘,因此对居民是否选择合乘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见表3[9].
由表3可见,居民出行选择合乘的主要因素有:可以使用大容量车辆车道(HOV车道)、减少出行时间、节约出行成本、到达时间可靠等;而不选择合乘的原因包括时间地点限制、出行灵活性低等客观因素,还有包括乘车者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因而出行效用就显得很重要.
通过效用函数模型的建立,可以将合乘与其他交通工具类比,分析在在何种情况下合乘效用最大,出行效率最高.
表3 居民是否选择合乘的原因分析表
效用(utility)一词,最初来源于微观经济学,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中获得满足程度,这种满足感完全取决于消费者主观评价.消费者从中获得满足感越强,效用值越大;相反,就是负效用.消费者对于 (x1,x2)的偏好大于对于(y1,y2)偏好的充要条件是(x1,x2)的效用大于(y1,y2)的效用.即(x1,x2)> (y1,y2),if∪ (x1,x2)>∪(y1,y2).在交通领域中,出行效用是指居民对于出行方式的满意度(包括时间、费用、舒适性等),从而对出行选择做出满意度较高的决策.
由于出行方式的效用函数一般不是简单的线性函数,通常都是非线性的[10],因而本文主要讨论非线性效用函数模型建立和应用.在效用函数为非线性情况下,通常采用效用差值分析交通工具的竞争性.假设2种单一的交通方式,第一种是公交,第二种是合乘,不考虑换乘和交通工具组合的前提下,2种出行方式的效用函数如下.
式中:S为出行距离;T1,T2分别为2种出行方式花费时间;C1,C2为2种方式花费的费用;λ1,λ2,λ3,θ2,θ3为待定系数;δs(μn),n=1,2分别为2种方式水平感知系数;φs(I)为同一收入水平感知系数,为常数;λ1为系数,可令φs(I)λ1=λ1.于是S,T,C三者之间有如下关系:
式中:v1,v2分别为交通工具速度;p1,p2为单位距离价格.由于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交通方式,其出行距离不一定相同,这里为了方便研究,现假设S1=S2=S,那么效用差值与参数之间关系如下.
则Q1-Q2=MS+N,所以Q1-Q2的符号取决于M,N大小,共有4种组合情况,见图1.
图1 效用-距离函数变化图像
由图1可知,当S小于某一值时,合乘效用大于公交效用,当S大于某一值时,公交效用值大于合乘,这就说明临界值的取值范围对于出行者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接下来将通过算例来分析出行距离对出行者决策影响.
假设A市居民出行方式公共参数取值与特性参数取值见表4~5[11].
表4 公共参数取值表
表5 乘车方式特性参数取值表
设定出行距离范围从3~33km,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距离条件下公交和合乘的效用值,并计算效用差值,结果用效用差值散点图表示,见图2.
图2 效用差值散点图
由图2可知,Q1-Q2反映了公交与合乘效用差值比较;当出行距离不超过18km时,Q1-Q2<0,公交效用低于合乘效用;当出行距离大于21 km时,Q1-Q2>0,公交占有优势,并且随着距离增长,公交优势更加明显;当距离在18~21km时,属于过渡时期.当然由于各地差异,机动车车速与各种交通工具票价都有不同,所以临界值也不一样,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文中基于出行效用理论,通过效用函数模型建立,类比分析了合乘的可行性条件,通过算例分析看出利用效用差值可以分析交通方式竞争情况.文中仅仅讨论了公交车与合乘的效用差值,如果再引入出租车、地铁等,组合情况又会出现很多种.此外效用也不是恒定不变的,提高公交票价、提高燃油费、停车费都会影响出行效用.由于近年来合乘已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很多专家学者为此展开研究,因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有利于合乘的实施,也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1]刘雪岩.出行路线选择行为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陈 卓.城市居民对外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陈 思.私家车合乘引导与规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4]王茂福.拼车的效应及其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0(11):54-56.
[5]王 超.邻里合乘的社区拼车实践[J].城市交通,2011(4):10-12.
[6]张 馨,陆玉梅.常州市居民交通出行调查及低碳出行策略[J].商业经济,2014(4):56-58.
[7]张 薇,何瑞春.基于前景理论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J].计算机应用,2014,34(3):749-753.
[8]夏汇民.北京市居民出行时间小样本调查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6(6):1-7.
[9]ERIK F.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carpool:1970~1990[J].Transportation,1997(4):55-59.
[10]刘 辉.城市客运枢纽组合交通方式的出行特征及其效用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10.
[11]晏克非.交通需求管理理论与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