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追杀”法律如何规制
2006年4月12日夜,一位丈夫在某论坛发了一篇帖子——《一个让你更珍惜爱人的理由》,揭发自己的妻子与网友“铜须” (魔兽世界麦服联盟 “守望者”公会会长,现实身份为燕山大学在读学生)有染。这位丈夫还在网上公布了“出轨”妻子与铜须的QQ聊天记录,并且公布了铜须的QQ号。这些私密聊天记录在网上迅速流传,以此为题的帖子铺天盖地,流言蜚语和指责谩骂像沙尘暴一样,刮过互联网的天空。对奸夫淫妇的道德义愤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网友们采用发帖、在游戏中集会、谩骂、“自杀”等方式声讨24岁的在校生铜须。有网友还调查出了铜须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照片等资料,并在互联网上发出“江湖追杀令”,呼吁全社会封杀铜须。甚至有人自告奋勇要当武松,去上门追杀铜须。一时之间,铜须以及那名出轨妻子的生活全乱了套。当事人铜须也“荣幸”地挤进了百度十大人物风云榜。后来,铜须发布了网络视频澄清偷情事件,那位发帖的丈夫也声称这只是一个“玩笑”。但是,这一切都于事无补。
6月2日,央视在一期 《大家看法》的节目中,批评网民的行为是 “网络暴力”。一家海外媒体更是以 《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激烈抨击中国网民的 “暴民现象”。
“网络暴民”的评价令网民们难以接受,反驳者认为这种说法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但是,广大网民不能不反思的是,类似 “铜须事件”这样的 “追杀”,除了大快人心之外,它是不是已经过了火?
【评 点】
类似引起轰动的互联网事件已发生了多起,比如喧嚣一时的 “陈易卖身救母事件”和万人追杀 “虐猫女”。这些事件中,很多人以道德的名义,用黑客手段窃取他人的信息,在网上私自公布他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威胁他人,其行为已经超出了法律的边界,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是道德讨伐还是网络暴力? “虐猫事件” “卖身救母事件”和 “铜须事件”,无一不是犯了众怒,触动了网友敏感的道德神经。但是,有海外媒体批评说,网民们在对“失德”之人群起而攻之的同时,浮现出了另一种失德,那便是缺乏冷静、无视法律和无视他人尊严。
【观 点】
●蓝皮书特邀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楚:网络让隐私无处可藏,网络的 “通缉”速度可能超过现实社会中警车的速度,在 “虐猫事件”和 “铜须事件”中都可见一斑。当网民打着正义的旗帜,对当事人进行着肆无忌惮的道德审判时,他们就已经超越了法律的底线,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何况从这两起事件来看,当事人违法之处尚不明显,主要应受到道德上的制裁。网民的舆论谴责是道德制裁的一种形式,但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可是,网民的舆论谴责已经远远超过了法律许可的范围,给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被称为 “暴民现象”一点也不为过。
● 《工人日报》评论:如果我们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这种行为,它即是已经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的行为。而从道德的角度来审视这种行为时,它也是伪道德的,因为它涉嫌违法的性质说明这种做法已经超过了道德的底线。这种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陈一舟 (网友):不可否认,婚外恋、一夜情等不道德现象大量充斥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是颠覆。这种日益凸现的道德危机直接让社会产生了群体性的不安和担忧。在这种普适的道德危机下,社会对于 “婚外出轨”等格外激烈和敏感,失去了基本的理性判断力,表现得格外盲目和冲动。可以试想: “网络暴力”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但何时像今天这样 “轰轰烈烈”并呈现出日益升级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