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微

2015-04-17 18:30:54福建省闽侯县荆溪中心小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三角形教材作业

◎福建省闽侯县荆溪中心小学 陈 霖

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微

◎福建省闽侯县荆溪中心小学 陈 霖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植自主学习的知识;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还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兴趣;学习氛围;创造性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通过有价值的提问(主要指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进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生动起来,积极探索创新。几年来,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1.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始动力,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方向与目标,对问题的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扩散质疑面,提高质疑的质量,才能使问题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促发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设计灵活而又实用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课堂中巩固三角形分类知识,为了让学生不感到很抽象,事先做好三个不一样的三角形,装进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先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当露出的这个角是直角、钝角或锐角时,这是什么三角形呢?要求小组讨论,学生讨论气氛浓厚,众说纷纭,这时,再露出三角形的全貌,有的学生判断与其相符,有的则不然。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为什么有一个角是锐角时不能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呢?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后,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就自然而然地被激发了,讨论异常热烈。最后教师总结: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应抓住它的本质特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法和策略,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增强了自主学习意识。

2.让学生在数学美的熏陶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处处充满了美的因素,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与统一性、数学结构的和谐性与对称性、数学语言的简约性等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美,受到美的激励和熏陶,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1.营造“爱”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找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学生的知心者的身份,与学生娓娓而谈,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资源共享的师生伙伴关系。课伊始,教师以饱满的情绪、快乐的心态走入课堂,从一言一行,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充满对学生的无限信任和宽容,都充满对数学教学的激情。这样,无疑对学生言行的熏陶,如春雨润物般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触。教师和蔼可亲的神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鼓励,对数学美的由衷赞叹……都将会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教学本身的热爱和对数学学习的无限向往。教师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如一次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练习125×48时,我肯定了把125×48看成125×(40+8)的简便方法。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把125×48看成125×8×6,不是更简单吗?”学生想法令人欣喜,笔者适时赞扬:“你的发现比老师的想法更棒,谢谢你,让老师有了新的收获。”

2.营造“成功”的氛围

学生是需要鼓励和引导的。当一些学生有畏难情绪时,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我。对于学习能力有欠缺的学生,不简单粗暴处理出现的学习障碍,能及时在课堂上停下脚步,和风细雨地、不厌其烦地了解学习的困难处,面面俱到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只要学生会积极思考,只要学生的想法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教师都应给与适当的鼓励与评价。笔者曾教过这样的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数学成绩也是一般,但动手实践能力特别强。于是,笔者有意识引导他参与各项操作活动中,并经常展示他的实践操作的作品,慢慢地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也间接地增强了学习信心,渐渐地他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三、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1.创造性地选择与使用教材

目前使用的教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在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精神,抓住教材的特点和重点,深究教材为什么是这样?基于教师对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维,重新选择和组织教材。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和已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抓住新旧知识的发生、发展处,选择启发性、思考性强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根据这两种图形的特点(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关系是并列的,有同一属性,又有本质的区别)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不采取教材中分课时先认识平行四边后认识梯形的顺序进行教学,大胆地将这两个图形的认识安排在同一课时来教学,并采取两种图形同时整体呈现来组织教学。教学时抓住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平行线,以此为支撑点,提供思维指向,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又如,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教材中,例题“3.5×3”,可从以为几种不同的情境“3.5元×3、3.5米×3”,在一定情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广的“创新”空间,教学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十分钟后,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案:(1)3.5元×3=35角×3=105角=10.5元;(2)3.5元×3=9元+1.5元=10.5元;(3)3.5米×3=35分米×3=105分米=10.5米;(4)3.5米×3=9米+1.5米=10.5米……接着让学生说说根据、理由,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做、说、比中领会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比较优化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

2.创造性地改变作业方式

现行的作业训练形式,存在多统一、少选择;多静态、少动态;多书面、少实践;多室内、少室外的四多四少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如何体现作业的延伸功能,如何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在布置作业前要考虑的问题。操作过程中注意做到:(1)作业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操作;(2)提倡作业功能转换;(3)强调促进个性发展;(4)重视学生兴趣需要;(5)重视开发差异资源;(6)重视挖掘学习潜能。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笔者布置:请用最客观直接的方法比较3/4和3/8的大小。学生比较方法大致有:用文字叙述、线段和圆平分图来表述;用色笔画8支五颜六色的钢笔等。然后将能表示这两个数的东西用斜线画成阴影后框起来以示区别;有的则将两数与1作比较;有的与1/2作比较;也有用后面学的用通分的知识来比较(自学);还有的化成小数后进行比较……从学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和完成作业的思维深度、完成作业的质量中不难看出,这样的作业已经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做为资源充分开发出来了。

陈志华)

猜你喜欢
三角形教材作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来写作业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作业
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 17:30:08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