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主线教学策略

2015-04-17 18:30:54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居里夫人晏子主线

试析语文主线教学策略

◎福建省连江县琯头中心小学 陈惠珍

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积极创设合适的教学主线。从“疑”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从“纲”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从“意”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从“境”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使语文课堂高效。

设计;教学主线;策略

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主线,使语文课堂“有效”“高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优化“教学主线设计”的几种常用策略,在此提出,抛砖引玉。

一、从“疑”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困惑与好奇是学生特有的财富。通过层层设疑,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研讨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课堂高效运行。

1.扣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文章的“眼睛”,也就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利用课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草船借箭》一文,紧扣住“借”字,做足文章。引导学生因“借”质疑:为什么要借箭?谁向谁借箭?怎样借箭的?为什么说是“借”箭?在学习中,准确地抓住题眼,以此为主线展开去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再如四年级上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主要人物是普罗米修斯,主要事件是盗火,然后围绕课题质疑:“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他是怎样盗火的?”由此“窥一斑而见全豹”,围绕课题形成一条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自主地“学有所依,学有所成”。

2.初读质疑。初读课文后,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再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如《晏子使楚》一文,学生很容易发现本文的中心句“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句子加以设疑发散,从而达到学习全文的目的。①从这个句子中你捕捉到什么信息?②可见楚王原先不尊重晏子。这是为什么?③他是怎样不尊重晏子的?晏子又是怎么应对的?④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⑤在晏子一次又一次的巧妙应对中,你感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是由这句话发散出去的,一环接一环。以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造成认知的不协调,引发学生心理冲突,使之形成愤悱状态,课文的难点就引刃而解了。

二、从“纲”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篇课文,本文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而后通过介绍她发现镭的艰辛过程,充分表现她的内在美;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高年级的孩子很容易就能抓住题眼“美丽”一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先去感知居里夫人的“外在美”,而后发现她的“内在美”,最后在爱因斯坦的话中升华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在教学时,我就抓住“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这一主线问题,启发学生在文中去发现居里夫人的美丽,让学生个人默读批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有效活动。重点感知她如何发现“镭”,如何对待这些“名利”,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为科学献身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共探幽揽胜,省去了许多细枝末节。

三、从“意”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意”即文章的“意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凸显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它反映了作者摄取的文章灵魂,突出主题教学。依文而行,设计教学主线,使学生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创新的问题,从而自主学习。

1.体会文本情意。如《窃读记》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千方百计地窃读,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教学时,就把握这一中心来引领全文的学习。让学生先是从初读中体会“我”好读之心——我是怎样“窃读”的?再是从“窃”中品味“我”爱书之情——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让学生用味觉的“苦”“辣”“酸”“甜”去含英咀华,直接而直观,个中滋味定能涌上心头。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感受,形成共鸣。然后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的渴求,作者是怎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作者前面那种窃读行为背后的复杂细腻,忐忑尴尬的心理想象和揣摩。最后对老师那句话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在交流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以此受到感染。由此可见,抓住了文章中心,语文阅读中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就有更高一阶层的认识,学生对阅读就更感兴趣了。

2.指向文字运用。对每一篇文章,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视角,并以此为目标引领整个课堂。像学习五年级下册的《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我将本文教学的目标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机敏、富有心计、争强好胜的人物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凸显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以老舍先生的一句话“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贯穿全文。我的教学预设是这样的:(1)初读课文,理解“嘎”的意思。(2)聚焦小嘎子的动作,丰富“嘎”的体会。①品味“试探”语句,揣摩人物内心。②品读“进攻”语句,揣摩人物内心。③发现语言秘密,总结“嘎”性特点。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自然就体会到精彩的动作描写对突出人物的形象很有帮助。此时顺理成章地引出老舍先生的话“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3)学以致用,升华“嘎”的特性。①播放视频,感受摔跤过程。②学生练笔,交流汇报,总结评价,再现语言秘密。在对学生习作片段的点评中,以老舍先生的这句话作为评价的支点,给予肯定补充。最后再以老舍先生的这句话总结全文。这句话不但是我的教学目的,也是整堂课的主线。如此一来,课堂主线明晰,重点突出,让学生“一课一得”,自然就使语文课堂“有效”“高效”。

四、从“境”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课文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为他们创设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内学习课文,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我在与学生一同学习《乞巧》这首古诗时,采用的是以下设计:

①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引入古诗。

②教师深情地朗读古诗,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③借助故事,品读涵咏。

借用杜甫的《牛郎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找两颗星的位置。想象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鹊桥”的意象,体会情感。

④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

七夕这天,天上的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交流“乞巧节”的风俗,营造课堂气氛,感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美丽画面。写话练习:女孩们一边穿针,一边乞求着……

再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在院子里,摆上香案,设上巧果,这是——

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

⑤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正是教师通过营造氛围,在以“乞巧”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下,使整堂课就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形散而神不散。师生一直在心意相同的教学氛围里通过对话、交流达到真情交融的境界,形成了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教学活动在学生主动投入的心理世界中进行。

“主线式”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就像是乐曲中的主旋律,教师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教学主线,是课堂教学产生魅力的重要保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效”“高效”。“主线”为学生搭建起学习之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寻找新颖的“教学主线”,赋予语文课堂以“灵魂”。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居里夫人晏子主线
吴健雄孙女眼中的“东方居里夫人”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34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晏子不辱使命
童话世界(2020年34期)2021-01-14 00:32:46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32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2
晏子使楚
数字主线
科学奇女居里夫人
晏子使楚
下沉和整合 辽宁医改主线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