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施怡妮
“玩”学经典 不亦乐乎
——漫谈小古文悦读策略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施怡妮
古文汇集历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现代汉语的根源。它是我们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语文教师应树立崭新理念,灵活运用现代鲜活、多元的方式和策略激活古文学习,带领学生开启小古文的悦读之旅。
小古文;悦读;导学策略
历史大浪淘沙,很多古文化早已消失殆尽,唯独古汉语绵延千载。古文汇集了历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现代汉语的根源。它虽简单却凝炼灵动;虽短小却微言大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老师都意识到了古文教育的重要性,小学人教版、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也都在第三学段选编了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小古文,希望学生从小亲近历史的印迹,汲取国学的精髓。但纵观传统的古文教学,大多采用逐字逐句翻译、一板一眼讲解语法的方式,学生只是死记硬背,难免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进而望而厌之,触及怕之。那么如何开启小古文的悦读之旅,让学生喜欢上小古文呢?
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对于年代较为久远且相对生涩难懂的小古文来说,教师若能灵活运用一些现代鲜活、多元的方式来激活它,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期待,学生就能排除畏难情绪,全身心投入到小古文的探究中而欲罢不能。
考虑到小学生求新求奇的年龄特点,小古文的导课应力求形式多变,趣字当头。例如教授《叶公好龙》一课时,可借助动漫视频导入新课;教授《学奕》时可借助成语“专心致志”进行导入;教授《鹬蚌相争》时可借助插图让学生大胆猜测故事发展脉络进而展开教学等等。此外还可根据实际,适当讲一些与小古文或和作者有关的轶闻趣事、典故、文言名句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好奇心。例如在教授《刻舟求剑》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吕不韦组织门下宾客编撰《吕氏春秋》,并将其抄下贴在咸阳城门上,结果竟无人能改动一字的故事,借这“一字千金”的典故引出今天要学的《刻舟求剑》正是来自《吕氏春秋》。如此一来,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这篇字字珠玑的小古文,学习兴致不言而喻。而《螳螂捕蝉》的导课则巧借本文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敢有谏者死’,当所有大臣都束手无策不敢劝谏时,一位少年却巧妙地用一个故事,使得吴王不仅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还由衷地称赞少年‘善哉!’同学们想知道少年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吗?”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心中也涌动着急切学习的暗流。起点决定终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虽是老生常谈,却道破学习有效性的天机: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古文的特点,总结提炼出相关的学习秘诀,让学生以此为支点,掀开小古文神秘难学的面纱。从整体上来讲,小古文的教学大致可分为三大步骤:读准、读通、读懂。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提炼出了三大学习秘诀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秘诀一——静心慢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秘诀二——文白对读,读懂内容,熟读成诵;秘诀三——加入想象,联系生活,体会寓意。大方向确定后,再根据不同的小古文、不同的学生情况,有所侧重地展开每个秘诀的教学环节。例如《刻舟求剑》中有些字(遽、契、吾、矣)相对较生僻且容易读错,就可加大“秘诀一”的教学比重,采用开火车读字词的方式,然后放进句子中通过教师读字学生读句等形式进行反复训练,提醒学生慢慢读,遇到还不熟练的地方多回读几遍,且要读得字正腔圆。《郑人买履》一课中的多音字“度”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我也在“秘诀一”处多花时间,出示古文中带有“度”的三个句子,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体会它的不同意思和读音,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有了恰当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就不会感觉小古文奥僻难读了。
而在教授《活见鬼》一课时,笔者则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节奏明快的特点,抓住“秘诀二”大做文章,采用了同桌合作、男女配合、为白话动画片配上相应的文言文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文白对读,在不同时代的语言长河中走了几个来回后,学生已对本文的内容了然于心,他们自发地给古文划分节奏,将吟诵引入课堂,创造性地利用打拍子的方式读出雨夜的阴森、两人试探时的恐慌,以及真相大白后释然和自嘲的大笑。学生们摇头晃脑地读着,惟妙惟肖,真是不读则已,一读惊人啊!
从我多次的教学尝试所呈现的效果来看,几个学习秘诀的提炼确实给了学生很大的引领作用。循序渐进中,学生也自己摸索到一些学习小古文的门道,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小古文的学习也有法可依,就像解算术题那样简单。一旦孩子们建立了学古文的兴趣和自信,还会有怕文言这一说吗?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古文里描摹的生活场景,和学生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嫁接”工作,才能让经典语言焕发生机。我们在进行小古文教学时不妨结合文章的内容,借助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想点“花招”,玩点“穿越”是我常用的方法。教授《学奕》一文时,让学生边学课文边创作连环漫画;教授《矛与盾》一文时,引导学生采用幽默诙谐的相声形式,配以锣鼓声响,再现卖家自相矛盾哑口无言的窘态;教授《吾腰千钱》一文时,展示文中同伴三次劝告落水者的语言,让学生猜故事的发展情节、词句的意思、人物的心理等;教授《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则模拟辩论,让学生进行辩读体验。《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鹬蚌相争》一类的小古文故事有起伏情节、人物行为和对话,个中精妙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就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编演课本剧,加入自己的想象去丰富文中人物的举手投足和喜怒哀乐,然后进行扩写或续写来加深体会。在教授《郑人买履》一文时,笔者创设了师生对话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创造性地加入不同的表情、动作和语气词。在多次的一劝一答间,师生共同演绎苦口婆心的旁人和固执死板的郑人,文章的寓意也跃然纸上,未呼之已先出,课堂达到了高潮,学生也真切地感觉到学习小古文的乐趣。
小学阶段选编的小古文大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阐明道理的寓言,这些寓言的故事情节简单,寓意却深刻。在传统教学中,寓意的概括一般都循规蹈矩地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步骤: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一系列说教式的学习过程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学生照搬着私下买的各种参考书里的答案应承着老师的提问,教师教得辛苦吃力,学生却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其实学习寓言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寓言要讽刺的人或行为,而是要告诫人们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设计引导,既让寓意深入生心,又能避免说教呢?在教授《郑人买履》一课时,我想到课文的寓意就是教育人们懂得灵活变通,既然教育学生不能墨守成规,那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行为。于是在引导学生探究寓意时我不按常规出牌,反其道而行之,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代版郑人,接着话锋一转,采用正面人物作为榜样“我们千万别重蹈覆辙,要学就学……”,就地取材先从课堂上随机应变的泉钰同学和上一篇文章刚学过的惠特尼开始举例,发散学生的思维。同学们好像打开的水龙头一样踊跃发言,一发不可收拾:要学就学——用草船借箭和大摆空城计的诸葛亮、治水时变堵为疏的大禹、巧用草帽计歼敌的贺龙……在这个用“学习正面榜样”来代替“告诫式的说教”的处理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别开生面的探究,不亦乐乎!水到渠成的感悟,不亦绝乎!
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