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2015-04-17 15: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笔者历史内容

以生为本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 戴 健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以其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为本,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教师必须细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优化每一个细节,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初中历史;以生为本;教学实效

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种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层出不穷,这些方法归根结底无一例外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其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为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轻松掌握课本内容,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在课改理念中,虽说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导演”地位也不容忽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细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优化每一个细节,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一、精彩开篇,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上课伊始都需要寻找合适切入点,即要设计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导入新课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拥有多元媒体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包括书籍报刊、网络电视等。近来,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剧,考古发现、历史讲座等节目层出不穷,很多学生都从这些信息媒体中获得了一些历史知识,教师可利用学生已知的内容来设计问题。

例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时,笔者利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来设计新课导入的问题。这一课讲的是辽、宋、夏、金、蒙古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内容复杂,不便于学生理解。上课一开始,笔者对学生说:“上课前我们先聊聊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吧!你们知道里面由哪些人物吗?”学生们掰着指头说,萧峰、段誉、虚竹、慕容复……等学生答得差不多了,笔者接着问:“那萧峰、段誉是哪个国家的人呢?虚竹又是哪个国家的驸马呢?”学生们纷纷回忆说:“辽国,萧峰是辽国人。”“段誉家在大理。”“虚竹是西夏驸马。”……笔者又抛出问题:“那这么多国家政权都同时存在,这是真的吗?这些政权名称是不是小说虚构的呢?”学生顿时一片沉默。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说:“小说都是虚构的。”也有人小声地说:“好像是真的。”学生有所犹豫,心中疑问暗生,笔者便导入新课:“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些政权,请大家先看课本最后一页的历史纪念表。”课本末页的纪年图表清楚地表明了辽、西夏、金及南、北宋多个政权的存在时间及相对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时代的时、空概念,接着我再讲述各个政权之间的战和、更迭。学生自然更容易理解了。用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课外知识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生动故事,灵动历史课堂

常言道:教无定法。探究的方法也好、体验的方法也罢,都要适得其所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否则也只是新课改的一种装点。课堂教学要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来设计每节课具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发现,以历史故事为载体、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讲授历史课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我称其为“故事法”。从理论上说,以故事为载体的历史教学方法是适合初中教学的。首先,初中生都是13到15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难理解历史理论、历史规律之类的道理,而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充满兴趣。其次,刚上初一的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历史教育,大多数学生只了解零碎、片段的历史,在学生还没有架构起整个历史知识框架的时候,如果强行给他们灌输一些深奥的历史理论,会让他们对历史学科失去兴趣,达不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央视《百家讲坛》里于丹、纪连海、易中天等学者红透大江南北,更以事实证明了“说故事”模式的成功。

当然,初中历史课堂里的故事不能天马行空般太过随意,可以跨越多课,根据整个单元的内容合理整合,但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在讲述隋唐历史的时候,笔者就先把隋杨和李唐两家的亲缘关系,以及唐王朝前期

政权的更迭、精彩的政治斗争内容讲了一遍,其中重点涉及到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几个历史人物。讲述这些内容看似脱离了课本,但实际上这几位皇帝的政治、经济措施是整个隋唐历史单元讲述的重点。在单元第一课就先讲述有关的历史故事,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几代王朝的历史时序,建立起时间概念,又使他们对这几个历史人物有了感性认识。“讲故事”除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本内容,还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时,笔者刻意略讲了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等内容,留下大量的时间重点讲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以及近代以来莫高窟经卷、壁画、艺术造像被盗的过程,这些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让他们记忆力敦煌莫高窟这一知识要点,又让他们感受到了近代国家的落后,为初二近代史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他们通过这些故事也建立了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教师要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对笔者所讲的故事略知一二,在听课的时候特别认真,并能时不时接上话;而有的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对有些故事情节还似懂非懂,长此以往,这一部分学生对于历史课就逐渐失去了兴趣。因此,在课程安排时,教师要把一些简单的内容安插在一些较深的内容中间,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能听到自己熟悉的内容,由此获得愉悦和成就感。利用这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历史故事来贯穿课堂,并且让每一位学生都热情饱满地参与其中,课堂便会生动而有效了。

三、动手实践,提升历史学习实效

初中学生有着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喜欢动手制作,爱玩穿越,教师应该尊重并鼓励学生的这种创作热情。课后,让学生完成不少历史小制作和历史小实验。例如,在介绍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之后,笔者安排学生回家制作河姆渡居民所居住的“干栏式房屋”的模型。5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住在一种叫做“干栏式”的房屋里,这种房屋类似于今天的吊脚楼,课本上提供了一幅想象图片,笔者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了这种房屋的构造,要求学生课后制作模型。在布置这项作业的时候我只提出了大方向,即要体现出干栏的特点,至于模型的其他细节包括形状大小和材料等都不做统一的规定,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想象空间。许多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了多种多样的房屋模型。有的用塑料泡沫为材料,有的用硬纸板,有的用铁丝和吸管;还有的学生用冰棍的棍子做了整个房屋;有的学生用枯树枝、树叶和干草制作房屋的栏杆和屋顶,逼真地还原了当时古人类的居住场景;有的学生做出的模型甚至窗户可以开关;个别认真的学生把楼梯的台阶都做的很逼真。这样的模型制作作业,不仅使他们对课本的内容印象深刻,还充分发掘了他们的创作能力。

四、榜样效应,注重教师的示范引导

初中生对教师的兴趣往往大于对知识的兴趣,他们通常是先喜欢某一个教师,然后才喜欢其所授课程。通过课堂和课后的交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拜服、信任教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学生心目中,他们最佩服“什么都会的老师”,因此,笔者常常不失时机的将自己打造自己一个“全才”形象。授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示自己广闻博见、触类旁通的好时机。在历史课上,经常会涉及到或利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在讲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我会背诵诗歌,在讲岳飞抗金的时候,笔者会背诵《满江红》,让学生结合诗词意境和历史事件感受人物的精神和气概:在讲述五代十国历史的时候,背诵了南唐李煜的《虞美人》。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还能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从中体会中国古诗词的美感,感受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伟大。在讲述科学技术发展史的时候,经常会涉及到教学、物理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历史地图的时候,还会碰到地理方面的问题。当然,如果教师能清楚明白地解释这些相关问题,那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得分就会越来越高。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不仅能学习到历史知识,还能了解到其他各方面的学问,这门学科的热爱自然与日俱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能得到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学生为本,精心优化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授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真正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笔者历史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历史
主要内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