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章图样”学会渐进析理
——例释议论文主体部分“渐进式”写法
◎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李智明
“渐进式”写法能逐层深入地揭示论点的新内涵,使论点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易于读者接受。渐进析理,从写作思维的特征上看,主要是在理性思维(分析、思辨)的层面上运行的。遵循写作思维的特点,可分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寻根究底、一分为二、先破后立、假设证伪”等六种常见的“渐进式”写法的“文章图样”。这些“文章图样”能帮助学生走进写作之门,学生在读写实践中,自我历练,把握“文章图样”,提高渐进析理的写作能力。
渐进析理;文章图样;反复实践;抵达“深刻”
马正平教授研究表明,文章的层次的活动规律无非是“渐进”和“并列”两种。所谓“渐进”,就是指文章的结构层次之间,是前后相续,不断活动,逐步发展,前后文段之间具有一种有序状态而不可逆。[1]与横向展开议论的“并列式”写法相比,“渐进式”写法的各个分论点之间不仅有必然的联系,而且还有深浅、轻重、主次、先后之别,体现出严格的逻辑顺序,几个分论点之间位置不能随意调动,有鲜明的层次感,作者沿纵向展开不同层次的分析,逐层深入地揭示论点的新内涵,使论点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易于读者接受。孙绍振教授指出:“以层层具体分析达到结论,可以说是议论文活的灵魂。”[2]显然,这里所说的“层层具体分析”,指的正是“渐进式”论证。
写作思维学表明,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文章层次不仅要遵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过程,而且要按照作者主观思维活动的方向(或思路)来安排。议论文主体部分的“渐进式”写法,从写作思维的特征上看,主要是在理性思维(分析、思辨)的层面上运行的。为此,笔者遵循写作思维的特点,提出六种“文章图样”,以提高渐进析理的能力。
所谓“文章图样”,指的是“是关于文章的感知或关于文章的心理表象、样态”[3],是从各种类型的文章中抽象出来的感性的形式、格局、框架、规范,掌握它可以控制我们对文章的写作规范的运用。阅读一篇篇具体的“渐进式”写法的议论文,可以在心中积淀几种“渐进式”写法的特征图样,逐渐形成一个个鲜活、生动、具体的经验模式,通过写作训练,在模仿比照中逐渐把握“渐进式”写法。
下面结合名家之作,例说六种议论文主体部分的“渐进式”写法范式。
浅,低级、简单;深,高级、复杂。由浅入深,指的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它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4]一文即是此范式,作者开头先提出: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接着逐段展开渐进论述,具体分析了四个等级的特点。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在内在含义上(“觉解”)一层比一层深入,比如,“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就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四者位置不得随意调动,次序不能颠倒,文章析理步步推进,表现出鲜明的渐进感。这种“由浅入深式”,就是把“理”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去阐述去剖析,使“理”得到逐层深入地揭示呈现。
表者,外部、表面、现象,即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里者,内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在的联系。
胡适《问题与主义(节选)》[5]一文即是此范式。作者先从“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说起,指出社会上存在着“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主义”的不正常现象,然后追问“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紧接着,作者开始深入分析:“这都由于一个懒字。”“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这样,通过“由表及里”地渐进分析,作者所提的“人们要把主义摆在脑背后,多研究些具体问题”的论断就水到渠成了。
这种写法,一般先列举某些现象,然后深入论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或揭示这些现象的实质,给读者以启
发。“由表及里式”,主要运用“因果思维”,在多重原因分析中,能使读者透过具体的表象看清隐藏事物内在的本质,彰显强大的说服力。
根,即根源;底,即底细。寻根究底,即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寻求事物的根由底细,进而解决问题。“寻根究底式”从文章的立意出发,纵深发问,借助多次追问,使说理逐层深入。
季羡林先生《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6]即是此范式。在文章开头,作者就指出“一提到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漾起一点温暖之意,一丝幸福之感”,而“所有这一切都来自家庭中真正的温馨”;接着追问“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温馨天成、唾手可得呢?”在这个问题得到阐述之后,紧接着又追问“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呢?”为了把问题阐述更深刻更透彻,作者再进一步提出“有人可能不理解,我为什么把容忍强调到这样的高度”。在这样一层层“寻根究底”地渐进分析后,文章结尾提出“温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而温馨则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之道,不出两端,一真一忍而已”。
寻根究底式,是“由表及里”的升级版,它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延伸到措施分析,使析理更加深刻明晰。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层次、有条理的一连串问题,问题环环相扣,有逻辑上的渐进联系,而不是散漫随意的提问。
一分为二,就是指看问题、分析事理运用“一分为二”思维,既看到其正面、合理、积极的一面,也分析其反面、不合理、消极的一面。这是“矛盾分析法”的一种,可以避免析理的片面化与绝对化,有利于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在渐进分析中揭示事物的本质。
培根《论善良》[7]即是此范式。作者一开篇就指出“善良”就是“有利于人类”,接着先肯定“善良”好的一面,指出“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的最伟大的一种。”然后,作者联系具体的情境,又揭示“善良”不好的一面,那就是“人性中这种仁善的倾向,有时也会犯错误。”在揭示“善良”的矛盾性后,文章提出“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的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的结论。
要特别指出的是,“一分为二”是着重分析论点自身的两极内涵,揭示其对立统一的本质。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这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否则就易滑入是非不明、模棱两可的境地,从而影响说理的效度。
破,即批判、反驳;立,即确立、肯定。先破后立,即在论证中对于文章作者所持论点相反(或相对立)的看法、观点,先加以批驳,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肯定的论点,也是“矛盾分析法”的一种。
胡绳《想和做》即是此范式。作者先指出“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然后对“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空想家)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埋头苦干)两种错误表现分别加以剖析批驳。前四段为“破”。在“破”的基础上,第五段提出“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的中心论点,此为“立”。紧接着,文章展开论述,一层层分析“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文章运用“先破后立法”,既澄清认识,又把对“想与做”相关问题的思考推进一步,很好解决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运用“先破后立法”,从假定对方论点正确入手,层层联系对立面,逐层揭示对立的内涵,最后达到驳斥对方论点,确立自己论点的目的,论点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要注意的是,破立之间的内容应该具有内在联系,运用“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立”,因此在论证中,必须在“破”时就要照应到“立”,不可只是一“破”到底,而忘了“立”。
所谓证伪法,是就某一论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并作一一甄别,排除这些方案中大多数不够合理的观点,然后得出合理结论。这种写法,尝试从读者或对手的角度,通过假设,设身处地质疑论点、分论点与分析的合理性,尽可能地予以挑剔,自问自答,向自己提出读者或对手可能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地做出解答。这样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读者的反驳与证伪,使论证更为缜密严谨,提高说服力。[8]
刘瑜《素什么质》[9]即是此范式。文章提出“素质”话题后,先假设“素质”的解释是“文化水平”,然后立即质疑、推翻这个论断;接着又假设“素质”指的是“合作精神”,然后质疑、推翻这个论断;最后再假设“素质”指的是“规则意识”,然后依旧质疑、推翻这个论断。本文就“素质”这一话题,先列出或假设三种的说法或论断,然后逐一质疑、论难、排除,分析其不成立,最后得出唯一的结论:中国人的“素质”问题,更多地是源于制度。这样的“假设证伪”,推进有力,析理透彻,令人信服。
以上列举的是“渐进式”写法的六种写作模式。写作模式,是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范例,是写作经验的积淀和总结,是“文章图样”,是帮助写作者走进写作之门的一条路径。正如王鼎钧先生所说的:“我觉得写论说文和学习数学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设下定理程式,一步一步推进,由简及繁,由浅入深。论说的理性大于感性,便于技术化,初学写作,从技术化得到的帮助快,从
笼统欣赏中得到的帮助慢。”[10]当然,这种“技术化”不能走过头,否则产生流弊,导致思维僵化,丧失写作的活力与生气。
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渐进式”写法,还得激发他们写作的动力,要多读“渐进式”写法的范文,列出文章的渐进提纲,揣摩各层次是怎样步步推进,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还要多编写写作提纲,根据中心论点排出一个比一个深入且合乎逻辑的分论点。学生要在读写的反复实践中,自我历练,把握“文章图样”,才能真正提高“渐进”析理的写作能力,进而抵达“深刻”分析之境。
[1][3]马正平:《写的智慧》(第一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
[4]冯友兰:《境界:冯友兰谈人生》,中信出版社,2012年。
[5]胡适:《自由与宽容》,中国书店,2013年。
[6]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7][英]培根.何新译:《培根论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潘新和:《语文:我写故我在》,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9]刘瑜:《观念的水位》,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
[10]王鼎钧:《讲理》,三联书店,2014年。
(责任编辑:石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