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个体群体发展
——农村薄弱学校的突围之路

2015-04-17 15: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学生

关爱个体群体发展
——农村薄弱学校的突围之路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上湖中学 郑焕明

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困难重重,学校应坚持关爱每一个学生,坚持对学生实施平等教育,注重学生的群体发展,正确引导并教育学生全面成才;切实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排除障碍,减轻学生综合负担,努力开创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的新局面,真正把学校办成学生快乐、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教育。

农村;薄弱学校;发展

当下社会,唯分数论英雄、唯升学率论成败,似乎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效益的唯一标尺。如何在新的时期,力拒各种不良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干扰和影响,坚守教育自己的本分和职责?而农村薄弱学校又如何在发展困境中寻求生存空间呢?

一、望子成才,坚持“一个都不能少”

1.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避免学生心理失去平衡。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定位,有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成绩并不能作为判定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提供学生成长实践的平台。

为了激励调动毕业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校有个创新之举,要求科任教师定期与学生共进午餐,年段也给我分配了不同类型的四个学生。听说是校长请客吃饭,其他三位学生早早地来到教工食堂,但成绩最差的学生却迟迟不来,后来我让成绩第一名的学生去叫,他才很不情愿地来了,我关切地问他:“为何校长请客你不赏脸?”他怯怯地说:“我又不是尖子生,不好意思来。”我摸摸他的头说:“你看校长不是一视同仁吗,虽然现在你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你将来到了社会就不行,现在校长是在学校食堂请你吃饭,以后等你有成就了,学校还希望你回报母校呢!”这名学生这才打消了他的顾忌,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享受和校长一起的午餐时光。

牢固树立全面育人观,要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才能使他们真正有“主人”感、平等感、成就感。我们应摒弃那种“差生”阻碍学校发展的错误认识,用全新的考试形式、评价制度替代陈腐的教育思想和畸形的教育评价机制,寻找他们各自的闪光点以及转化他们的最佳切入点。

2.雪中送炭,实施“安心工程”,避免学生成才失去毅力。农村中学的孩子们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参差不齐,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还有部分特别困难的孤儿或是父母离异的孩子。我校坚持实施“安心工程”,组织师生捐款,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教育,伸出援助之手捐资助教,建立“学校扶贫助学基金”“学生奖学基金”,以实际行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另外,还可通过举办“结对子”“手拉手”等活动,让学生安心在校、舒心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得来,留得住、读得起”。

一位名校长说,在班子里,校长应该站在最前面,带领大家决策,抓落实;在教师群体里,校长应该站在中间,深入群众之中,了解民意,瞻前顾后,共同发展;在学生队伍中,校长应该站在最后面,蹲下身子关注细节,俯下身子关怀弱者,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视角看着学生航行。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都会亲自给那些特别的孩子们送上小礼物,并亲自下厨请他们共进午餐。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爱是教育工作的基础,爱能融化一切,特别是对于有心理阴影的孩子,爱是促进其转化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我校九年级有个特殊的女孩子,她总是独来独往,性格孤僻,情绪低落。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反复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仍不明显,她的班主任向我求助。在她生日那天,我送了一个小蛋糕给她,并和她一起吹蜡烛,送上生日祝福。在我的不懈努力下,这个学生终于卸下心防,敞开心扉。原来她是私生女,连父亲是谁都不知道,妈妈常年在外打工,打小就跟外公一起生活,严重缺乏家庭的温暖。后来她在QQ里给我留言,说我陪她过生日的时候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经过这些事后,她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也愿意与其他同学交往了,最后也

考上了理想的高中。每个教师都应立志成为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他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让每一位学生沐浴教育的阳光、品尝智慧的甘露。

3.心心相印,建立互信,稳定学生思想和学习。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除了常规沟通方式如意见箱、座谈会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孩子们的沟通,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QQ号和微信号,以供师生沟通联系。

沟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有落实沟通达成的约定和承诺,才能取信于学生。记得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在我的QQ上留言,反映天气热了后宿舍蚊子变多,建议给窗户安装窗纱。学生无小事,我在升旗时特意表扬了该同学的行为,并承诺马上落实此事,台下掌声一片。现在,我已经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他们也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

二、互助学习,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新课改提出了“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那就要求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无论他们的性别年龄、文化基础、兴趣爱好、身体条件,我们都应该赋予他们同等学习的机会。那在教学中怎样来面对全体学生呢?

1.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行师徒结对子互助学习模式,贯彻“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办学理念,建构一个和谐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把学习成绩按不同层次混合编组,成绩较好的担任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记录与分析。教师提问时,先由组员回答,不完整的由组长补充,起到传帮带作用,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又相互帮助、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有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指导每个学生认真履行职责,实现在互助合作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学校进一步完善师生结对帮扶活动。我们通过谈心、辅导、家访等多种形式,让“学困生”得到更多的动力、更多的关注,努力发现他们成长中的“闪光点”,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3.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现在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毫无菱角,“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是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典型概况。信息化时代,要求我们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每一个学生个体就像是还没有雕刻的半成品,需要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加工,他们终将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实现不同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分层备课,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八年级有个“理科王子”,学校专门安排教师为该生进行应用物理方面的辅导,后来他在2015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创造了学校新的辉煌,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今年他如愿考上了理想高中。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活动引领,吸引每个学生

杜威认为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围绕学生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1.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接地气”的活动。农村是广阔的大舞台,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风俗民情、厚重文化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我校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率先在农村中学开展了“远足”活动,重走红军路,品尝红军饭,歌唱革命歌。我校地处客家山区,有浓郁的客家风俗,学校语文组还开展了“传承客家文化,留住美丽乡愁”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2.紧跟时代、联系生活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还了,经济生活早已融入学习生活,学校要跟着时代的步伐,适时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我镇是农业大镇,有全国驰名商标“招宝农庄”,该企业是集特种养殖与名优种植、产品深加工、餐饮野味、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集团型现代生态企业。该企业是我们学校的实践基地,我校不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学习科普教育,进行技术培训等。引导学生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使学生“在行走中成长”,冲淡学生课堂学习的“枯燥感”,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激发活力,增强他们对学校教育的适应性、可容性,达到稳定生源的目的。我们将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由“教室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诚然,作为学校管理者,敢于担当、敢于吃螃蟹、敢于投入是关键,有些学校也想做,但总是瞻前顾后,走过场流于形式。教育是良心工作,办好一方教育,服务一方百姓,成就一代孩子。只有我们心中时刻牵挂着学生,他们总会给我们不断的惊喜。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