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在本科临床病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和实践

2015-04-17 00:39:21陈丽红张文敏黄爱民
关键词:导师制人才培养

陈丽红,张文敏,黄爱民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福建福州350108)



导师制在本科临床病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和实践

陈丽红,张文敏,黄爱民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阐述导师制在本科临床病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实施过程和成效。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病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人才培养;导师制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诊断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病理学科与临床医学专业存在差异,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在短期内胜任病理科的日常工作,使得各级医院临床病理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1-3]。因此,培养高素质临床病理专业人才十分必要。我校于2007年开始招收临床病理专业的本科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招收病理学专业学生的医学院校之一。为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和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本学科实际,病理学系于2010年4月起开始实施临床病理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已完成3届临床病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现就导师制在本科临床病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和意义

导师制是一种在本科阶段运行的由专业教师对所分管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思想跟踪和就业指导的制度[4]。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强调和谐、宽松和自由的氛围。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研究生导师制,而本科生的管理多由辅导员负责,教师日常工作重点在于授课和科研工作。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如何适应这一教育改革背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推出了导师制[5-6]。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教书”的针对性和“育人”的实效性[4]。本科生导师制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督导学生学业,确保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导师制在本科临床病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施过程

导师制实施细则是本科临床病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其主要包括导师的条件和职责,对学生的要求,指导关系的确认和解除程序,并制定各种阶段性考核表格(包括导师制活动记录表、导师与学生座谈记录表),制定每一阶段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定期汇报导师制工作总结。本科导师制在临床病理专业学生中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课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临床专业课实习阶段。

(一)理论课学习阶段导师制的具体实施

病理学系动员全系教师在2007—2009级临床病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五年全程导师制管理。其中1~4年为理论课学习阶段,第5年为实习阶段。导师分为学业导师组和专业导师组,学业导师组负责对临床病理专业学生第1~2年基础课学习阶段的指导,专业导师组负责对临床病理专业学生第3~5年专业课学习阶段的指导,每位导师以组为单位进行指导工作,其中每组10名学生,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计划。

1.早期接触专业,帮助规划和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前景。许多刚入学的学生对病理学专业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病理学系安排导师举办“临床病理专业相关问题答疑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另外,病理学系还聘请系部的资深老教授举办了“教授助你成才”系列活动之“病理之路”专业发展前景讲座,聘请美国、香港、台湾等地的病理医生为已接触病理学专业的学生就今后的专业发展进行专题讲座,使其了解国内外病理医生的培训过程、日常工作以及各自的研究特色,通过以上形式的讲座提高同学对专业的认知,了解临床病理在当今医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早期接触临床,为学生组织各种病理培训及学习活动。为了学生更好地熟悉病理学专业的相关工作及知识,带领学生参观附属医院病理科,了解病理科的大体布局、工作流程、不同人员的工作分工等相关情况,并特意组织各年级学生参加各种病理学习班,如淋巴瘤病理诊断新进展学习班、乳腺病理学习班、软组织病理学习班等等,让学生领略如陈国璋教授等国内外著名病理大家的风采,并深入学习相关的病理学知识。通过以上学习班和学习活动,让学生提早接触病理的专业诊断知识。

3.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专业辅导。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导师组老师定期以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部分小组学生定期以邮件形式向导师进行思想汇报,学业导师根据学生思想变化进行辅导;专业导师根据学生遇到的学科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详细了解学生的见习情况,对学生遇到的见习问题进行解答,并及时记录相关活动情况,及时反馈、梳理和解决学生的阶段性问题。

4.早期接触科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高校具有较好的科研平台和众多的学术骨干。大部分导师组成员都有各自研究方向的科研课题,导师可以从中延伸出一个新的科研方向,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上网搜索和阅读相关科研资料,从中学习如何撰写科研标书,引导临床病理专业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导师可依托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优势特色实验室的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工作。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科研思路、科研能力及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我校2007—2009级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合计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15项。

(二)专业实习阶段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临床病理专业实习阶段侧重于实践操作,该阶段导师负责制度有别于理论课学习阶段,采取一对一的导师负责制,从高年资医师中遴选导师进行带教。

1.病理诊断和病理技术带教。带教内容包括指导大体标本的描述、取材,指导学生阅片、图像采集、书写病理报告,并由导师审阅批改学生的诊断报告,有针对性地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的制备、简单的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操作由技术组负责指导。通过带教使学生熟悉从标本接收、大体观察、取材、蜡块制作、切片、染色到切片观察、提出初步诊断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标本检查与切片观察相结合,病理技术与临床诊断结合,将理论知识与病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为将来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定期开展病理读片会活动。每周由导师分系统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教学切片,利用多头显微镜和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进行带教,由学生首先进行切片的描述,然后表述诊断思路,做出初步诊断,最后由导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凝练每个病例的诊断思路和诊断要点集中讲解。通过教师的指导答疑以及不断实践积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临床病理诊断的能力。

3.定期召开专题讲座和读书报告会。导师组成员每月按照系统分别进行专题讲座,如肝脏病理专题讲座主要讲述正常肝脏的解剖和组织学、肝脏常见的病理变化、不同原因肝炎的病变特点、慢性肝炎的分级和分期、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和镜下特点、肝癌病理分期、肝癌的标准化报告模式等。通过全面系统且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肝病的病理诊断要点和肝病病理报告的规范化书写。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些疾病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治疗和转归的认识,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制作PPT、科内汇报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搜索、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

4.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意识。临床病理导师在培养学生做好病理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导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病理诊断,还要追溯其发病的原因、机制、可能的治疗方案等,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查阅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科研思路,做出可行的方案,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在病理诊断过程中,对一些特殊病例、少见病例,鼓励学生积极撰写个案报道,指导学生总结手头的病例资料撰写综述和科研文章。

三、导师制在本科临床病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成效

2007-2009级3届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在全程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促进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增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了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思想方面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通过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专业辅导,帮助大学本科生转变了思维方式,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期间把握好人生定位,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也积极要求上进,3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1人次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学业方面

实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圆满完成大学学习任务;通过多层面引导学生的专业认知以及早期接触临床,增强了学生对病理学科专业特点的认知,确立了病理的专业思想,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在学习阶段学生获得了多种嘉奖,其中1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人次获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3届病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考试通过率为100%,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8.3%。

(三)科研方面

2007-2009级3届临床病理专业学生有11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立项,其中国家级计划项目1项,省级项目5项,约有2/3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科研标书的撰写方法,了解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热情。学生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均顺利完成结题和验收工作,并通过分析、统计科研课题资料和分析总结临床病理资料共计发表文章10余篇,其中SCI源1篇,CSCD源期刊5篇。

(四)就业方面

2007-2009级3届共培养临床病理学专业本科生共计166人,他们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备了较强的临床及病理实践技能,就业率达到100%,其中保送和考取研究生31人,考取研究生以及在省级、市级医院病理科就业的毕业生达到75%。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主动协作的工作精神、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病理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高度好评,有效缓解了福建省病理学科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改善了病理学专业人才的学历结构,为我省病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导师制在本科临床病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导师制在本科病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也出现一些不足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导师的职责不明确。由于导师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导师制的职责范围不具体和不明确,导师需要在学生的学业、思想动态甚至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造成导师的工作任务、职责和目标与辅导员的职责存在交叉,导师难以把握指导尺度,无法给予学生更切实有效的指导。改进措施是需要制定周密和详尽的导师制实施细则,规定导师职责、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考核办法和奖惩条例。二是导师和学生的考核内容不完善。导师和学生的考核缺乏具体细化、量化的工作手册,无法根据每个时间节点及时和准确地记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监督各个环节的完成情况,无法保证导师制切实落到实处。因此,应制定量化的导师工作手册和学生的学习手册,确定每个学期各个时间节点的工作实施情况和考核内容,如具体量化每学期举办或参加会议或讲座次数,导师和学生阶段性的面谈次数以及具体参与科研获活动的名称和开展的科研内容等。三是导师的指导工作缺乏奖惩措施。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不强。因此,应在系部内部开展阶段性的导师制工作汇报体制和在学院开展年度导师工作考核评估,并将导师的年度考核评估的结果和教师的年度教学工作考核评优、职称晋升及聘任等挂钩。四是无法对学生反馈的问题作出及时回复和互动。目前的微信、飞信、QQ等通信手段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互动沟通,可以通过闲暇时间来提高指导效率,及时解决不同学生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莉, 周家名, 王桂兰, 等.病理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3 (4):398-400.

[2]孙丽梅,邱雪杉,王恩华, 等.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3 (4):522-524.

[3]夏春燕.有关科学培养临床外科病理专业人才的几点设想[J].中国医学创新, 2009(15):139-140.

[4]夏艳.高校导师制的运行和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33):170-172.

[5]左军.本科生实行全员导师制的实施与成效[J].中国大学教育, 2009(7):65-66.

[6]吕秋丰,靳艳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10(1):88-89.

(编辑:马川建)

中央党校周熙明教授来校作专题讲座并与教师代表座谈

11月9日,中共中央党校周熙明教授应邀在我校上街校区医大会堂作《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文化思维》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朱世泽主持。校领导张天明、陈元仲、朱世泽、吴小南、黄爱民及全校师生代表共6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周教授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文化思维”为题,以“价值信仰问题是近代中国的头号问题”为切入点,特别强调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找准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定位和功能定位;二是深刻认识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之间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三是深刻认识核心价值观与本民族历史传统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四是深刻认识核心价值观与百姓生活的血肉联系;五是深刻认识核心价值观与政策、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周教授认为,我们应当进行一场特殊的文化启蒙,恢复社会的文化视野,培育一种有机的文化思维。周教授从文化思维的角度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针对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大家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出了精辟的解答,让与会师生享受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在校期间,周教授还围绕“运用哲学和中国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话题与我校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周教授结合个人研究成果分享了运用哲学和中国文化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抓手和方法,悉心解答了大家有关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处理教学过程中“生动”和“深刻”等具体问题和困惑,勉励大家要立足岗位,不断学习,注重研究,立志做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知心人,努力成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参会老师一致表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对延展工作视野,开阔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通讯作者:黄爱民

作者简介:陈丽红(1974-),女,副教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肝移植与肝癌病理。

收稿日期:2015-08-07

中图分类号:R3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784(2015)04-0040-04

猜你喜欢
导师制人才培养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7:27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