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捷,周 超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路径探析
陈捷,周超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将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实践探究技能,培训创新设计思维,强化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健全管理协调制度、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验基地、创新活动开展形式以及制定成果认定标准等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卓越计划;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据地,承担着提升国家科学技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为了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高校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
一、科技创新活动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利用竞赛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意识。借助课外创新活动平台,可以加强学生实践锻炼能力,多方面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转化应用、比赛竞争的实践锻炼以及探索研究的团队合作等,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的热情,并树立团队协作和担当意识。在竞赛和创新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素养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2]。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工程性不足、创新性缺乏等问题,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科技创新活动将单一枯燥的知识学习转化为知识学习、知识创新和实践应用三者的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增强了实践能力锻炼的效果[3]。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对于推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主要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卓越计划”的实施为深化工程技术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强、工程技术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科技创新活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推动作用
“卓越计划”按照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制定了国家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高校结合三大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以及团队精神,为有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探索能力、团队协作配合等核心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科技创新竞赛一般分为参赛作品构思、制作及答辩三个环节。参赛作品的构思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敏锐的思维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图书、报刊、网络以及讨论交流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有针对性地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学习、研究处理,培养学生拓展学习途径、发掘学习资源的能力[4]。
(二)提升综合的实践探究技能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命题一般来源于简化和抽象之后的实际工程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要求参赛学生对给出的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或根据命题设立的条件设计制作符合要求的作品,为参赛者提供广阔的实践探索平台。另外,由于竞赛题目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综合性较强,要求参赛者能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转化为实践技能,运用专业思维创作设计,并对作品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培训独特的创新设计思维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人才培养,要积极营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做贡献[5]。一般情况下,课外科技创新竞赛都立足于科学前沿,竞赛内容涵盖多种专业知识,突出科学创造性和创意性,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通过“分析问题—构建思路—实施运作—验证方案—反馈修改”的螺旋式思维过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优化提高。
(四)强化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一般要求以团队形式参加,团队协作将贯穿竞赛的全过程。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团队组长需积极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位队员的自主能动性,使其充分融入到团队合作当中。团队成员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专长,进行专业和技术互补,培养在团队中协作互助的能力。参赛人员以小组为基本单位,队员各有所长,有些学生的分析软件应用能力较强,有些学生比较擅长实践模型的制作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全队最终默契配合,形成强大的团队实力。
三、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它要求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不断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并组建创新实验基地以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建立多样化的组织实施方案,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和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真正发挥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为卓越工程师的高质量培养提供坚实可靠的教育基础[6]。
(一)健全管理协调制度,设立科技创新常设组织机构
为了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稳定开展,高校有必要组织建立相对稳定的科技竞赛管理机构,对各项科技创新赛事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组织培训等工作。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UROP)是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有效平台,该机构隶属于大学生学术项目指导办公室,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学生通过参与UROP的项目申请与开发,可以有更多机会进入到专业教授的科学研究,使学生在广泛开放的研究性事务中,综合提升自我学习和科技创新能力。按照目前国内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情况,科技创新活动常设机构可以设置在学院的教务管理部门,也可以设立在学生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科技创新活动资金的筹措与使用、项目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指导教师的组织与协调,同时还包括学生科研任务的布置与评价等。
(二)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加强科技创新经验交流
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激励其意志品格,并且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发明创造才能、严谨的科学研究素质以及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针对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专业了解不透彻,对研究方向、研究目标等把握不够准确,以及实际应用经验缺乏等问题,高校要积极优化指导教师队伍,打破原有教学单位界限,选拔不同年龄、不同研究方向的校内专业教师、校外企业人士等进入指导团队,并形成规范化的选拔标准,建立良性准入机制,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率开展。另外,为了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高校还要定期组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参与经验交流和互动,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教育研讨,形成协同创新、自由探索的研究氛围[7]。
(三)建设创新实验基地,有效调动学生参赛热情
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提供物质基础和培训条件,并能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起到支持作用,创新实验基地要能够依托创新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或“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基地等校内外资源,以适应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采取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双合作教学模式,其实践教学过程与管理都是以企业为主导,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国内的结构设计实验基地应依托结构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工程结构模型以及其他教学仪器设备等开展开放性实验活动。对于项目初学者,通过对结构设计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熟悉工程设计基本知识,其他学生可以通过综合性、研究性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过程。指导教师可根据学校的结构设计竞赛活动定期发布相应的实验题目,而且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将实验活动的成果作为取得课程学分的参考依据。
(四)创新活动开展形式,开发各类新型活动载体
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途径,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也是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活动载体较为丰富,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如对于一年级学生,学校开展数学和英语竞赛、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公共基础教育活动;二年级则通过工程类设计比赛,或将科技创新活动与部分课程考核相结合,以体现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则引导其参加大型工程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创作高品质科技成果[8]。
(五)制定成果认定标准,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在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规范的成果认定标准和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对鼓励指导教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根据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层次、类别及成果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认定标准,同时建立创新学分制,综合评价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参与质量。另外,高校还应系统完善和制定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竞赛指导的管理文件、竞赛指导的工作量计算标准以及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标准等制度体系,以确保能够形成教师愿意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科研氛围。
综上所述,只有高校师生共同协作创新,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按照“卓越计划”要求不断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素质过硬的高级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3.
[3]李佑莲.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149-150.
[4]周臻,童小东,尹凌峰,等.依托结构竞赛构建开放式创新研学平台[J].高等建筑教育,2011(6):129-132.
[5]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1).
[6]韩廷斌.校企联合,能力为重,教育部“卓越计划”启动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74-75.
[7]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8]金凌志,曹霞,李豫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2):16-18.
(编辑:常志卫)
作者简介:陈捷(1972-),男,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Email: 423855498@qq.com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3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重点课题(LX2013Z007);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经济学研究项目(FJJKCG13-060)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784(2015)04-0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