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政策的绿色悖论文献述评※

2015-04-17 12:23:56李玉婷
现代经济探讨 2015年8期
关键词:碳税悖论化石

李玉婷

一、气候政策绿色悖论的起源与界定

20世纪末,学术界开始关注气候政策引发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绿色悖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研究发现,在一些情形下,环境政策如逐渐严厉的碳税,其效果并不一定如设想中能减少碳排放,反而可能会加剧全球变暖。原因在于“那些幸运的油井所有者决策的关键并非开采多少而是何时开采”(Sinclair,1994)。 Sinclair(1994)指出,随时间推移而递增的碳税倾向于鼓励化石资源供给者加速开采,从而导致短期碳供给和排放增加,并基于与气候变化损害相结合的动态的可耗竭资源优化开采模型给出了证明。类似的,Strand(2007)利用可耗竭资源开采的霍特林框架推导出京都协议国家集合全球之力开发化石能源后备技术的努力也可能会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早期研究虽未明确使用“绿色悖论”一词,但却树立了绿色悖论研究的分析范式,即将温室气体的源头“化石资源开采”纳入气候政策分析。绿色悖论的分析模式弥补了以往理论研究以及气候政策制定的一个重大疏漏,并提出了基于可耗竭资源开采的气候政策分析范式。

“绿色悖论”(Green Paradox)一词的正式创造者是慕尼黑IFO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Hans-Werner Sinn。Sinn在2008年以德语发表的重要著作《Das Grüne Paradoxon》中对绿色悖论现象进行了详细地阐释(2012年该书的英文版《The Green Paradox》出版)。Sinn用“绿色悖论”这个词汇来描述气候政策实际造成全球变暖问题恶化的这一违反常理的现象。此后,“绿色悖论”便成为了这类研究的统称。

学者们还指出,不恰当的政策不仅有加剧短期内碳排放和气候恶化的风险,长期来看还可能造成总体气候损害加大。因此,绿色悖论被进一步界定为弱绿色悖论和强绿色悖论。这种区分方法由Gerlagh(2011)首次提出,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气候政策引致短期碳排放增加的现象被称为弱绿色悖论,其概念强调了短期影响;强绿色悖论描述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增加总气候成本的情况,强调了长期。例如,更便宜的清洁能源技术(的预期)增加当前排放的情况即为弱绿色悖论;而强绿色悖论则是指便宜的清洁能源技术还增加了以净现值度量的与排放相关的累计损失。绿色悖论假说的正式提出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学者们对其的争论可见Li(2014),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参与到绿色悖论的研究中。

二、气候政策绿色悖论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气候政策如何引发绿色悖论有多种不同的情况,相关研究甚为丰富,见表1。按照引发机制,可以将其归为 4 类(Van der Werf& Di Maria,2012)。第一类属于逐渐绿色化政策范畴,例如随时间逐渐上升的碳税。第二种是通过补贴替代能源并支持创新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这类政策可能激励化石资源所有者出于恐惧而采取反抗。第三类政策缺陷源自政策制定者不能立即出人意料地采取政策措施,政策的公布和实施之间的时间差引起“公告效应”。第四类政策由于覆盖面不完全即无法同时统一个体的行动而功亏一篑。当部分国家单方面减少其排放量,该群体以外的国家相应具有强烈的动机增加其排放量以实现福利最大化。此外,部分学者还研究了绿色悖论的其他影响因素和条件。

表1 绿色悖论的产生机制相关文献概览

1.逐渐绿色化政策诱发机制

对于逐渐绿色化政策引发绿色悖论,从直觉上亦不难理解。由于逐步收紧的气候政策将对化石资源未来的需求和价格产生更强约束,从而遏制化石燃料储备的预期资本增殖收益率,也就降低了开采的机会成本。理性的化石燃料所有者试图避免气候政策对其资产收益的不利影响,于是提前实施资源开采计划并将销售收入投资到收益率更高的资本市场上。因此,越发严格的气候政策激励资源所有者通过提高化石燃料储量的开采率以规避风险,导致化石燃料的当前供给及碳排放增加,从而加速全球变暖。

许多学者对逐渐绿色化政策引发绿色悖论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地阐述和补充。例如Edenhofer&Kalkuhl(2011)在类似 Sinn(2008)对现金流量税的分析框架下,讨论了以不同速度增长的从量资源开采税,并同时关注了税收的总量效应(即无限期内较低的累计开采总量)以及政策的跨期效果。研究表明,碳税引发绿色悖论仅限于一些特定条件:最初的税级要低于某个阈值,并且税收要以高于资源折旧率的速度长期增长;而在较高的初始碳税水平上,无论增长速度快慢都有利于减少开采总量。此外,他们发现,对应于好几种典型减排目标设定的碳税值范围引起绿色悖论的风险都不高。Hoel(2011,2012)则放松了资源量外生以及无后备技术的假定,在一个两期Heal模型①Heal模型为资源开采总量内生、发生经济耗竭的可耗竭资源模型,参见Heal,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ce and Extraction Cost for a Resource with a Backstop Technology.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6.7(2):371–378。的框架下分析了第二期中上升的碳税的影响,发现绿色悖论的概率取决于第二期的边际开采成本上升速度。如果第二期的边际开采成本随累计开采量上升足够快,则会出现弱绿色悖论。当边际开采成本相对平缓,即便碳税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利率,更高的碳税也几乎不会加速第一期的开采,即不会发生绿色悖论。原因在于替代能源的投资因碳税上升变得更加有利可图,从而降低了第一期化石燃料的需求。

2.替代品价格下降传导机制

如果霍特林原理的条件满足,化石资源以物理耗竭的方式退出市场,那么替代品价格的下降会同时引起弱绿色悖论和强绿色悖论几乎没有疑义(Sinn,2008;Gerlagh,2011)。无论是由于不断增加的补贴还是替代能源的生产技术改进,加速开采是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受廉价充足清洁替代品威胁的结果。Gerlagh(2011)分别在霍特林(资源物理耗竭)和Heal(经济耗竭)框架下,对廉价的清洁能源引发绿色悖论的条件和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由于Heal模型放松了霍特林对于资源最终开采量对政策不敏感的假设,总开采的弹性减弱了绿色悖论的倾向。在资源开采成本上升的条件下,后备技术的出现仅引起弱绿色悖论;如果不存在后备技术,仅存在价格便宜,但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减的不完全能源替代品,则廉价的替代能源会降低化石能源整个时期的均衡需求而延长其使用时间,并且由于规模收益递减和能源之间的不完全替代性,化石燃料的当期需求亦可能下降,也就意味着不会出现绿色悖论。

学者们还专门针对不同类型的补贴政策探讨了其引发绿色悖论的可能。基于边际开采成本可变的Heal模型,Van der Ploeg & Withagen(2012)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作为后备能源时,补贴后备能源引发绿色悖论的可能性,认为替代能源的相对成本起决定性作用。在替代能源相对昂贵的情况下,补贴后备能源会引起弱绿色悖论。Grafton et al.(2012)讨论了在不同的供给和需求前提下,从价补贴政策引起弱绿色悖论和强绿色悖论的条件,发现绿色悖论出现的可能性与能源需求函数的性质、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弹性和开采的边际成本有关。

3.政策公告效应机制

环境政策的执行长期滞后,政策的提早公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足够的反应时间,为绿色悖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例如京都议定书,商定于1997年12月,生效于2005年2月,但其第一个承诺期于2008年才开始。研究表明,碳税早期公布产生弱绿色悖论,不论化石燃料的稀缺性,也无论宣布实施日期是作为可信的威胁或家庭对政府落实政策的意愿或能力持怀疑态度时都成立。宣告效应引起弱绿色悖论的途径包括能源使用量增加与能源碳强度增加两方面。但对于是否会引发强绿色悖论,在宣告效应的研究中尚未涉及,这取决于碳排放的社会成本时间轨迹。学者们分别讨论了存在资源耗竭(Di Maria et al.,2012)与不存在可耗竭性(Smulders、Yacov & Amos,2012)的情况。

Di Maria et al.(2012)在霍特林框架下研究了排放限额政策的公告效应,发现有两种因素会引起弱绿色悖论。一个因素是过渡期内能源使用量的增加。由于过渡期资源可采量高于政策执行期,过渡期与执行期内资源的相对价格也随之改变,过渡期内的资源价格下跌刺激需求及最终导致消费量的上升。另一个因素则是优先使用了高碳能源。当存在两种或多种相互完全替代而含碳量不同的能源(如煤和天然气)时,如果低碳能源不能完全满足整个时期的需求,则在政策执行期应更多地使用低碳能源。排放政策的公布会使得低碳能源相对稀缺,导致清洁能源相对价格上涨。因此,最优的选择是将更多的低碳能源留存至政策执行后,而在过渡期内增加高碳资源的使用。从家庭倾向于平滑税收前后时期消费的角度也可以解释碳价的公告效应(Smulders、Yacov & Amos,2012)。 如果产品的跨期替代弹性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本弹性小于1,碳税公告后,防止冲击的意愿如此强烈使得消费者愿意在过渡阶段增加储蓄以投资资本。随着在过渡阶段储蓄增加导致较高的资本存量且资本和能源互补,过渡阶段的排放量增加。这说明,即使不存在能源资源的可耗竭性,未来碳价的公告也诱导弱绿色悖论。并且,即便政府不能够完全恪守公布的政策,消费者和企业认为政策计划不明朗,该结论也成立。

4.单边气候政策的碳泄漏效应机制

绿色悖论问题在国际范围内显得更加严峻,“碳泄漏”(Carbon leakage)和绿色悖论可能会相互强化(Eichner& Pethig,2011)。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这种所谓的碳泄漏效应已在国际贸易中的静态分析和数字模型中被广泛研究 (Burniaux&Martins,2012)。碳泄漏效应机制从直觉上不难理解。单边的需求侧减排政策失败的根源在于,非减排国将对单边政策造成的低价信号作出反应。不进行化石燃料需求控制的国家可以从两方面获益:通过消费别国削减碳排放释放的低价的碳,以及消费生产者基于政策预期未来价格下跌所提供的额外的碳开采量。

单边气候政策的碳泄漏效应机制的严密推导过程可参见 Eichner & Pethig (2011)、Ritter & Schopf(2014),两篇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引入了总产量依存的开采成本。石油作为消费品生产原料,其在两期中的需求除了受自身价格的影响外,还取决于以其为原材料的消费品需求,因此弱绿色悖论是否出现取决于减排国的跨期替代弹性和非减排国的需求弹性(Eichner&Pethig,2011)。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减排国的跨期替代弹性和非减排国的需求弹性引起绿色悖论的条件有所不同。如果减排国在第一期颁发的许可证数量有约束力,而且第二期不存在许可证交易,缩减许可证的供应可能提高第一期的整体排放量(弱绿色悖论),前提是减排国的跨期替代弹性足够低,而且非减排国的需求具有足够的弹性。如果排放量限制在两个时期都具有约束力,且跨期替代弹性足够大,那么收紧未来的排放上限可能触发绿色悖论。Ritter&Schopf(2014)则认为绿色悖论还取决于供给弹性和用户的真实使用成本(随总累计碳排放变化的气候损害权重),加上这两个条件约束后,可能会出现强绿色悖论的情形。

5.其他机制与综合比较研究

部分学者还研究了绿色悖论的其他影响因素和条件,为理解绿色悖论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政策影响商品需求,除了改变自身价格(Sinn,2008)以及影响其替代品的价格(Gerlagh,2011)外,Daubanes et al.(2013)强调还有另一种重要机制,即改变需求函数本身而非价格信号。补贴清洁替代品研发不仅能提高清洁替代品的产量,而且还能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和对资源的未来需求,减缓污染资源的开采速度,因而不会造成绿色悖论。不同于降低替代能源价格的技术进步,van Long(2012)借助代表性消费者的两期选择模型,讨论了不完全替代情况下,小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替代率的技术进步是否会导致绿色悖论。分析认为,较高程度的可替代性有两个方向相反的作用:一方面,更高的可替代性降低了转换前期和转换时的石油价格,从而增加了石油需求;另一方面,对于给定的油价,高度的替代性同时能够降低石油需求(扣除可再生能源需求后)。因而,最终的影响结果取决于替代率的初始水平;当原来的替代率处于中高水平从而使第一种影响主导时,便会引发弱绿色悖论。大部分悖论研究所关注的都是需求侧气候政策或是技术进步的影响,Hoel(2013)则以永久地封存一些碳资源的供应侧政策为例,首次探讨了供给侧气候政策是否也存在绿色悖论的问题。研究表明,如果供应方的气候政策是针对高成本的碳储量将没有绿色悖论;相反,如果低成本的储备被移除,不能排除早期和总排放量增加的可能性,即“错误的”供给方的气候政策可能造成供应侧的绿色悖论。

一些学者还对不同气候政策引起绿色悖论可能性的大小进行了比较和排序,但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Fischer&Salant(2012)构建了一个包括五大类具有不同开采成本和排放系数的石油开采校准模型,并借助数值模型来比较不同气候政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跨期分布的影响。他们发现相比碳税,节能政策如提高能源效率或强制清洁燃料混合会产生较高的跨期泄漏,而补贴清洁后备技术产生较低的跨期泄漏。此外,随着政策逐步收紧,跨期泄漏通常呈下降趋势。Grimaud&Luc(2014)则在一个五部门内生增长的分散经济罗默社会优化模型框架下对比分析了对碳排放征税、化石资源消费税与补贴政策。研究表明,税收政策能够降低短期碳排放,但对固碳量补贴或对碳捕捉封存技术中使用的劳动补贴都可能加速资源开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引起弱绿色悖论。原因在于,这个过程中存在短期资源的使用和碳减排同时被推动的情形,当前者的影响超过后者时便会出现绿色悖论。笔者认为以上研究结论产生较大分歧的原因在于采用了不同的假设和分析方法。

三、气候政策绿色悖论的政策涵义与启示

如前所述,设计不完善的政策机制,如不断上升的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执行滞后和单方面减排等都可能激励化石资源供应者提前进行开采,从而加剧当前的碳排放和气候变暖,即产生弱绿色悖论。从长期来看,如果政策干预造成总社会成本贴现值高于自由放任的情况,则引发强绿色悖论。尽管绿色悖论假说受其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的制约存在不少局限性,对美国酸雨计划和生物燃料补贴两项政策的实证检验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绿色悖论现实存在的证据(Li,2014)。绿色悖论现象警示了单侧或单边气候政策,由于对政策覆盖面之外的市场参与者有反向激励作用,可能导致事与愿违,反而使得气候恶化。其研究成果无疑有益于加深对气候政策负面效应的理解,对于正确制定气候政策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和参考价值。绿色悖论现象对于正确制定气候政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恰当的政策选项以及执行时间都十分关键。

首先,从不同类型的政策产生绿色悖论的机制出发能够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例如既然逐步上升的碳税引起绿色悖论,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将碳税一开始提到顶峰并逐步下降或者保持不变是一个简易的解决办法,遗憾的是实践中政府无法做出使税率下降或保持不变的可信承诺(Sinn,2008)。在对多种政策措施进行比较后,Sinn推荐了两种政策方案。一是,通过对化石燃料所有者征收资本所得税改变其激励,使得将化石燃料财富提前转化为金融资本无利可图。但该方案的正义性以及效果值得怀疑 (Edenhofer&Kalkuhl,2011)。另一种方案为,快速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但囊括全球所有化石燃料消费国的无缝全球排放交易体系,强调快速且全面,从而克服公共效应及泄露效应,达到有效限制全球总需求和降低碳开采率减少的目的。大部分学者同意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是理想的政策工具,但实际可操作性值得商榷(Van der Ploeg,2013)。

另一种可以采取的方案是政策组合,以克服单一气候政策的缺陷。政策设计需要有机结合碳定价与发展替代能源,或者针对各种逃逸路径设计政策组合。利用全球跨期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碳排放和消费量对次优政策十分敏感,实施政策组合以适度的额外成本实现减排目标较为可行(Kalkuhl&Ottmar,2013)。鉴于增加化石燃料的开采成本会对冲强绿色悖论,而后备能源的出现则可以使弱和强的两类绿色悖论消失,建议将碳定价与发展更廉价的低碳能源相结合(Gerlagh,2011)。推迟高碳资源的使用的政策设计应该不仅依赖一个可信的上升的碳税安排,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绿色研发补贴来启动绿色创新和引导技术进步方向的绿色化(Michielsen,2011;van der Ploeg& Withagen,2013)。 van den Bergh(2012)则提出政府需要的是更具包容性的系统视角和针对各种逃逸路径的有效气候政策组合,政策制定者需要仔细地权衡措施本身的利弊。此外,学者们还指出,应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的发展时机同时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目标(Van der Ploeg & Withagen,2013),通过促进绿色增长来摆脱全球经济危机。理由是政策气候的不利影响在危机时刻危害较小。在危机时期,相对于增加的排放量消费的边际效用很高;而同时鉴于经济活动的减少,增加的排放量会比较少。

总之,绿色悖论指出了以往政策制定的疏漏,其分析表明,除了碳市场的需求管理,有效的气候政策,还必须着眼于常被忽视的供给方面。气候政策设计应当考虑到如何激励化石燃料所有者尽可能多地将资源留在地下,并有效地防范绿色悖论及其各种发生机制。对此,学者们基于各自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尚不能给出气候政策的满意回答。在实践中,或许并没有应用于每一个国家的标准化气候政策,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都应立足于国情实际。

1.Di Maria C,Smulders S,van der Werf E.Absolute Abundance and Relative Scarcity:Environmental Policy with Implementation Lags.Ecological Economics,2012,74:104-119.

2.Edenhofer O,Kalkuhl M.When do Increasing Carbon Taxes Accelerate Global Warming? A Note on the Green Paradox.Energy Policy,2011,39(4):2208-2212.

3.Eichner T,Pethig R.Carbon Leakage,the Green Paradox,and Perfect Future Market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11,52(3):767-805.

4.Gerlagh R.Too Much Oil.CESifo Economic Studies,2011,57(1):79-102.

5.Grafton R Q,Kompas T,Long N V.Substitution between Biofuels and Fossil Fuels:Is There a Green Paradox?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2,64(3):328-341.

6.Hoel M.Carbon Taxes and the Green Paradox.Climate Change and Common Sense:Essays in Honour of Tom Schell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12:203-224.

7.Kalkuhl M,Ottmar E.Renewable Energy Subsidies:Second-best Policy or Fatal Aberration for Mitigation?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13,35(3):217-234.

8.Li Y.The Debate of the Green Paradox.Review of Environment,Energy and Economics (Re3),2014,http: //dx.doi.org/10.7711 /feemre3.2014.09.003.

9.Ritter H,Mark S.Unilateral Climate Policy:Harmful or Even Disastrou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4,58(1):155-178.

10.Sinn H.Public Policies Against Global Warming:A Supply Side Approach.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8,15(4):360-394.

11.Smulders S,Yacov T,Amos Z.Announcing Climate Policy:Can Green Paradox Arise without Scarc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2,64(3):364-376.

12.van der Werf E,Di Maria C.Imperfect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olluting Emissions:The Green Paradox and Beyond.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2,6(2):153-194.

13.van der Ploeg F.Cumulative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Green Paradox.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2013,5(1):281-300.

猜你喜欢
碳税悖论化石
视神经炎的悖论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39:44
海岛悖论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碳税立法模式问题探究
“帽子悖论”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10
美妆悖论
健康女性(2014年10期)2015-05-12 03:30:07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小学科学(2015年2期)2015-03-11 21:52:45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小学科学(2015年1期)2015-03-11 14:17:16
欧盟征收航海碳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与对策
中国航海(2014年1期)2014-05-09 07:54:34
碳税蹒跚起步
西部大开发(2010年2期)2010-08-15 00:48:53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