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亮,张淑贵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徐州 221006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持续高血糖及异常代谢产生的物质对血管内皮损伤,是导致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机制之一。丹参多酚酸盐是从丹参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1],能通过调节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和血浆中内皮素(ET)水平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2],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性疾病。为此该研究于2012年7月—2013年6月对一组初诊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在常规控制血糖治疗的同时,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通过对治疗前后血清和血浆中反应血管活性的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进行检测,同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管内皮功能进行评价,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T2DM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为预防T2DM患者的大血管并发症等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2012年7月—2013年6月,依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T2DM的诊断标准,在该院内分泌科初次就诊并确诊为T2DM的患者计238例,其中的180例因同时合并高血压与冠心病,以及其他全身疾病并服用有关药物治疗的患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余58例纳入该研究,其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在38~71岁,平均(53.8±6.2)岁。根据就诊顺序及就诊当天日期的不同,单号分入观察组,双号纳入对照组,结果纳入观察组患者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8~71岁,平均(53.6±6.1)岁,空腹血糖(FBG)为(10.6±4.5) mmol/L,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4.7±3.9) kg/m2;对照组患者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40~70岁,平均(54.5±5.8)岁,空腹血糖(FBG)为(10.7±4.2) mmol/L,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4.6±3.8) kg/m2。以上两组患者相关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治疗方法 纳入该研究的两组T2DM患者首先均告知要加强饮食控制及适当的加强锻炼,以利于血糖的控制,并常规给予双胍类和磺脲类药物口服以降血糖治疗,同时观察组在常规口服药物降血糖治疗基础上,再予以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50 mg/支,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注射治疗,1次/d,150 mg/次,疗程为14 d。此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继续用上述降糖药口服或调整用药及胰岛素注射等治疗。
1.2.2 指标检测 入组前及治疗14 d后进行以下指标检测:①入组前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2);入组前和观察结束前空腹抽静脉血测量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②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对治疗前后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和血浆中的内皮素(ET)进行检测,操作由专人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③参照文献[4]制定的方法,应用(如GE)公司的探头频率为(如7.5)MHz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诊断仪对肱动脉内皮功能进行检测。首先测肱动脉内径基础值D0;袖带加压5 min之后测定反应性充血实验后的内径D1;休息10 min左右,然后予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5 min后再次测定内径 D2,最后根据公示△%=(D1 或 D2-D0)/D0×100%,计算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
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FBG和HbA1c基线水平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FBG 均有满意下降,和治疗前一样,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控制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控制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HbA1c(%)观察组(n=30)对照组(n=28)FBG(mmol/L)10.07±3.31 10.13±3.28 7.81±1.42 7.94±1.40 7.82±1.07 7.79±1.12
治疗前两组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中NO均有升高、血浆中ET均有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血浆中ET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NO的升高较对照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的血管活性物质NO和 ET的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的血管活性物质NO和 ET的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28)NO(μmol/L) ET(ng/L)58.37±10.72 57.69±10.18 64.18±16.04 63.87±16.20 76.31±18.16 75.80±17.29 55.28±14.75 63.15±15.12
治疗2W后两组FM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的NMD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善,且两组间比较也基本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的肱动脉内皮功能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的肱动脉内皮功能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28)FMD NMD 5.69±2.05 5.91±2.08 9.15±2.14 7.48±2.11 4.96±1.63 5.02±1.72 5.18±1.94 5.26±2.17
随着T2DM病程的持续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其中之一,是导致DM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关于T2DM大血管病变发生的机制有许多研究,其中血管内皮的损伤是关键环节。由于导致大血管内皮损伤的根本原因是持续高血糖及异常代谢产生的物质,因此通过控制血糖进而改善代谢的紊乱,以减少损害血管内皮的因素,是预防T2DM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基础。
NO和ET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具有调节血管舒张和收缩功能的重要活性物质,生理情况下,二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以维持血管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初诊无并发症的T2DM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ET较正常人群多是显著增加,而NO分泌却显著下降。丹参多酚酸盐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多酚酸盐类化合物[1],主要活性成分是丹参乙酸镁,具有抗凝、改善微循环,增加微血管血流速度等作用,临床研究表明此药能通过调节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水平,改善受损害的血管内皮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为此对一组初诊的T2DM患者常规降血糖治疗的同时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治疗,并与常规降血糖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治疗2周后,两组血糖均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血清中NO也有所升高、而血浆中ET水平则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其中以观察组血浆ET下降更明显。结果说明丹参多酚酸盐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NO和ET水平,对初诊的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的FMD和NMD属无创性的血管内皮功能评估手段,该次研究中,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初诊T2DM患者,治疗2周后,两组FM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其肱动脉的FMD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前改善更明显,这就证明丹参多酚酸盐对T2DM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综上,丹参多酚酸盐通过对T2DM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水平的调节,起到保护其血管内皮的作用,但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1]王逸平,宣利江.中药现代化的示范性成果—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5):377-380.
[2]谈世进,郭慧峰,陆燕.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2):126-128.
[3]Celermajer DS,Sorensen KE,Gooth VM,et al.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t risk of atherosclerosis[J].Lancet,1992,340(8828):111l-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