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荣
摘要 关于新闻舆论的内涵与特征,众多学者参与了讨论与论述,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被大家公认的定论。本文从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了新闻舆论区别于社会舆论的属性,并据此对新闻舆论的内涵做了重新界定;同时,还根据新闻舆论的新内涵,概括出了新闻舆论是集体意见、媒介意见和权威意见等三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新闻舆论;内涵;舆论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对于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在梳理这些观点和看法时发现,对于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究竟是什么,仍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意见,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被大家公认的定论。因此,笔者不揣浅陋,从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人手,对新闻舆论的内涵与特征作了新的阐释,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基于学者的定义浅析新闻舆论的歧义
笔者研究发现,在学者的著述中,直接使用“新闻舆论”这个概念的多,而给它下一个定义的却很少。究其原因,人们一般认为理解了“舆论”也就理解了“新闻舆论”,因此,疏于或觉得没必要专门界定这一概念。即便在能见到的一些“新闻舆论”定义中,各自界定的内涵也分歧甚大。究其根源,主要是学者们对“新闻舆论”中的“新闻”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造成的。
有学者认为“新闻舆论”中的“新闻”指的是“新闻传播活动”,如程世寿将“新闻舆论”定义为“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有学者认为“新闻”指的是“新闻传媒的力量”,如丁柏铨给出的定义为“新闻舆论是借助于新闻传媒的力量而形成的舆论”;有学者认为“新闻”是指“新闻手段”,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权威教材《新闻学概论》就认为“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手段反映公众意见而形成的舆论”;还有的学者认为“新闻”是指“新闻传播方式”,如刘九洲认为“舆论主体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和方式对舆论对象所表明的共同意见”。
当然,较多的学者认为“新闻舆论”中的“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媒介)”。如王雄认为“新闻舆论是通过或经由媒体表达的社会意见”;方延明认为“新闻舆论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引发或发生的公共舆论”;雷跃捷认为“新闻舆论就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最新事态的意见表达”等。虽然这三位学者都认为“新闻舆论”中的“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媒介)”,但他们又认为“新闻媒介”在新闻舆论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方延明认为它是“引发或发生”公共舆论的;王雄和雷跃捷则认为它是“表达”意见的。而王雄和雷跃捷在表达什么意见上又有分歧,王雄认为新闻媒体表达的是“社会意见”,而雷跃捷认为新闻媒体是“对最新事态的意见”的表达。
总的来看,之所以学者们对“新闻舆论”内涵的理解有如此大的分歧,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阐释清楚新闻舆论产生的“主体是谁”、“客体是什么”、“本体是什么样的意见”、“载体及生存环境是什么”等问题。因此,要给“新闻舆论”以准确的定义,必须从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人手来分析。
二、基于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重新界定新闻舆论
一般认为,舆论由三大要素构成: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存在形式(本体)——致性意见;舆论的客体——公共问题。据此,很多学者认为新闻舆论也是由这三大要素构成的。最早研究新闻舆论构成要素的学者雷跃捷就认为“社会公众——最新事态——意见表达”是新闻舆论构成的三个要素。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除了主体、客体、本体外,还应包含意见的载体——新闻传播媒介。这是因为,舆论的载体可以是任何传播媒介,由于它太普遍可不计入构成要素之中,而新闻舆论的载体只能是新闻传播媒介,甚至离开了新闻传播媒介新闻舆论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它必须成为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之一。我们认为,新闻舆论之所以不同于舆论,是因为它们的构成要素及其内涵不一样(表1)。
(一)新闻舆论的主体一一新闻媒介组织
从上面一些学者对新闻舆论的界定来看,有的认为新闻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有的则直呼“舆论主体”,难知其所指;而绝大多数是将“主体”省略掉、模糊掉。总的来看,大都倾向认为新闻舆论的主体和舆论的主体一样,指的是“公众”。而我们知道,新闻传播媒介是以“媒介组织”的名义来反映或表达意见的,这个组织是一个实在的集体,其成员既不是分散的,也不代表个体发表意见。它与公众是“纯精神的集体,由身体分离且分散的个体组成”的判断不相符。所以,我们认为新闻舆论产生的主体是新闻媒介组织,而不是公众,但它与公众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理由如下:
第一,新闻传播属于大众传播,而“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产业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所谓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这表明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新闻从业人员一旦从事职业的新闻传播,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任何新闻媒介如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它总是将传播新闻信息作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社会需要作为主要活动形式,“这种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需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社会性”。新闻事业的社会性决定了新闻媒介组织必须反映公众的意见,甚至代表公众表达它们希望表达的意见。另一方面,在阶级社会里,新闻媒介总是被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并“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从而使新闻事业具有强烈阶级性。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决定了新闻媒介组织必须反映或代表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发表倾向性意见。因此,作为新闻舆论主体的新闻媒介组织是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代言人,而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实质是个典型的“纯精神的集体”,因此它们也是典型的公众。所以,新闻媒介组织不是舆论的客体——公众,但它可以代表“公众”发表意见。
(二)新闻舆论的客体——新闻事态
简单说来,引发舆论的对象就是舆论产生的客体。那么,新闻舆论缘何而发?其客体究竟是什么呢?对此,有两种较为普遍的理解:一是在定义中把客体模糊掉,变相地等同于“舆论”的客体——公共问题;二是把新闻舆论的客体界定为“最新事态”。我们知道,“公共问题”在时效上可以不是“最新的”,且被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也不一定被新闻媒体关注,因此把它当作新闻舆论的客体不合适。其次,“最新事态”虽具时效性,但不是所有的最新事态都能被报道并诱发新闻舆论,因此,把它当作新闻舆论的客体也欠妥。笔者认为是“新闻事态”诱发了新闻舆论,它是新闻舆论的真正客体。理由如下:
一方面,“新闻事态”是最新的,是处在“现在进行时”状态的事实。新闻媒介的功能决定了新闻舆论客体的时效性,必须是对最新事实的报道,而且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因此,我们用“新闻事态”而不用“新闻事实”来表达新闻舆论的客体,就是为了凸显其“现在进行时”的状态,而现实中“舆论确实大都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评价”。另一方面,“新闻事态”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并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传播的媒介事实。即,只有那些最具新闻价值并以新闻报道的方式予以传播的最新事实,才有可能诱发新闻舆论。所以,我们认为,新闻事态是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并被大众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事实。它是新闻舆论的真正客体,能从舆论的客体“公共问题”中有效地区别开来。
(三)新闻舆论的本体——媒介组织的集体意见
舆论的本体指的是“公众的一致性意见”,而新闻舆论的本体与舆论的本体所不同的在于,它是新闻媒介组织通过新闻媒介反映和表达的集体意见。新闻舆论的表现形式多样,它可通过报道新闻事实表达意见,可针对新闻事态直接发表意见,可转述公众对新闻事态的意见等。具体表现方式如:“新闻报道”、“评论员文章”、“编者的话”或是来信,或是讨论,或是对话等等。从这些意见的表达方式来看,仿佛都是以个人的名义在对事态表达意见,发表言论。其实不然,在大众传媒语境下,个人都是在代表集体说话,这个“集体”就是新闻媒介组织,它是最具权威的意见“把关人”,“让谁说,说什么,怎么说”都由它决定,即便转述的是公众的意见,也是媒介组织自己“意见”的一个表达,因为转述谁的意见、转述什么意见、怎么转述,都由新闻媒介组织决定的。因此,我们认为,新闻舆论它是集体意见的个人表达。
(四)新闻舆论的载体一一新闻媒介
新闻舆论有别于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有一个特别而影响力巨大的载体——新闻媒介,如果不是通过新闻媒体反映或表达的意见,即便持有这个“意见”的人再多,也不能称为新闻舆论,因此,新闻媒介作为新闻舆论的载体,是构成新闻舆论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知道,舆论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而在现代社会中,最主要、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公开传播是日臻发达的大众传播,它面向全社会、具备了充分的公开性、广泛性、连续性和大规模集中传播的特点”。新闻媒介作为新闻舆论的载体,使新闻舆论从舆论中脱颖而出更受人们关注,也给新闻舆论带来了与生俱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通过以上对新闻舆论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新闻舆论区别于(社会)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认为,新闻舆论是指新闻媒介组织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最新事态的意见反映和表达。
三、基于新闻舆论的内涵再论新闻舆论的特征
新闻舆论是一种特殊的舆论,相较于(社会)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自己的“个性”:
(一)新闻舆论是集体意见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是新闻媒介组织形成了新闻舆论,因此,新闻舆论是媒介组织的意见,它是一种集体意见而非个人意见,只不过这个“集体意见”主要是通过个人来表达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舆论是集体意见的个人表达。不仅如此,“新闻舆论是集体意见”还基于如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媒介组织作为舆论的“意见领袖”,其意见需超越个别立场和视野,形成具有广泛共识和自我立场的集体意见。社会舆论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意见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见领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新闻媒介“是社会公众的‘耳目和‘喉舌,能够迅速传播社会中新近发生的事实,也能够在极大的范围内传播某种意见和观点,它在客观上已经具有为公众‘立言的功能”,还由于“新闻机关是党和国家及社会的集体发言人,它所发表的意见在意见整合中尤为重要”,因此,新闻媒介是当然的社会“舆论领袖”。它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超越个体的视野和立场,消除个体意见的偏狭性和情绪性,从而达成具有共识性“共同意见”。
第二,具有较高理论化、系统化的新闻舆论,需要以自觉的、理性的和目标明确的集体意见来超越自发的、随意的、盲目的个体意见。许多学者都认为,与自发性的公众舆论相比,新闻舆论是一种自为性意见,它“摆脱了公众舆论通常具有的不确定性、混乱性、盲目性、偏狭性和情绪性,而达到一种确定的、有序的、条理化的、自我负责的认识层次”。这种认识层次的提升,是一个消除和改造社会舆论自在性的过程,它需要理性思考,更需要集体智慧,而“新闻媒体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由于拥有思想基础、知识平台和人才结构上的优势地位”,这就有利于它借助媒介组织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来“摆脱公众舆论的自发性和粗糙性,形成一种高度自觉的意见话语系统和评价系统”。
(二)新闻舆论是媒介意见
从新闻舆论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来看,新闻媒介是新闻舆论的唯一载体,而且所形成的“意见”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广泛传播,因此,新闻舆论它是新闻媒介组织针对媒介事实通过新闻媒介载体以大众传播方式表达和传播的意见,是一种“媒介意见”。除此以外,我们之所以认为新闻舆论是媒介意见,还因为产生新闻舆论的舆论场也与众不同。有学者认为,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新闻舆论产生于“主流媒体舆论场”而不是“民间舆论场”,它表达和传播的是“主流媒体”意见。“民间舆论场”形成的是个人意见,通常具有不确定性、混乱性、盲目性、偏狭性和情绪性;而“主流媒体舆论场”形成的是组织意见,它能达到一种确定的、有序的、条理化的、自我负责的认识层次,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理性的、趋于平衡的自为意见表达体系。
(三)新闻舆论是权威意见
新闻舆论较社会舆论更具影响力和权威性。这一特征是基于前面“集体意见”、“媒介意见”两个特征而形成的。作为“集体意见”,一方面,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凭借集体的思想基础、知识平台和人才结构上的优势,形成更为自觉的、理性的、目标明确的且优于公众舆论的意见;另一方面,它是代表所属阶级、集团或群体的利益而发表的意见,是国家或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属更高层级的意见。作为“媒介意见”,由于新闻媒介一直秉持客观、公正、真实、及时、求是的原则来传播新闻事实和意见,从而使它表达和传播的意见具备了毋庸置疑的公信力。意见的公信力和优质性,铸就了新闻舆论的权威性。
新闻舆论的权威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影响力和强制性两个方面。影响力源自新闻媒介具有的公信力和大众传播的方式,新闻媒介不断地向社会公众传播值得信赖的信息和意见,潜移默化地不断影响着社会公众,从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强制性源自于新闻的价值性判断,即“是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与自己的价值关系所作的判断,也就是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或是或非、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的判断”,也就是说,新闻舆论因道德的力量而具有了强制性。
参考文献
[1]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08.
[2]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1.
[3]本书编写组,新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5.
[4]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43.
[5]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4.
[6]方延明,新闻实务方法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49.
[7]雷跃捷,雷跃捷自选集:新闻理论·媒介批评·传媒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58.
[8]韩运荣,喻国民,舆论学:原理、方法与运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40.
[9]雷跃捷,雷跃捷自选集:新闻理论·媒介批评-传媒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58.
[10]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
[1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
[1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7.
[1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6.
[14]本书编写组,新闻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3.
[15]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5.
[16]雷跃捷,雷跃捷自选集:新闻理论·媒介批评·传媒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59.
[17]秦志希,饶德江,舆论学教程[M]斌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26.
[1 8]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7.
[19]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2,
[20]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0,
[21]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3,
[22]南振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3(3).
[23]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