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娅
根据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发展小城镇成为了联系村社与大中城市的桥梁,从而也成为了差序格局中的关键节点。在定义了“新型城镇化”之后,小城镇发展需要着力解决“产城互动”问题。为此,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需从:以不改变传统习俗为原则、推动村社家庭产业的发展、完善城镇功能区域的划分等三个方面来展开。
新型城镇化/小城镇/差序格局/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可以定义为,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由此可见,小城镇化发展构成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关于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也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主张的。根据他的“差序格局”理论,发展小城镇成为了联系村社与大中城市的桥梁,从而也成为了差序格局中的关键节点。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来发展小城镇呢。随着我国房地产业近10年来的高歌猛进,也导致许多小城镇形成了城镇建设与人口迁移相互割裂的态势,这一态势必然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相背离。因此,遵循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当前还需要在“产城互动”上做好文章。
一、对“产城互动”的认识
无论是城乡统筹还是城乡一体,都依赖于城市与农村经济系统的对接。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两大经济系统的对接也就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关乎小城镇的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之需,仍建立在产城互动的经济基础之上。再者,随着近年来大量民工返乡,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宜居与和谐的要求,且也关系到当地社会稳定局面的维持。
在重视了“产城互动”之后,便需要解决产业项目的选择,以及形成产城互动的内生机制问题。对于前者而言,需要植根于小城镇的自然禀赋条件,并需要区分产业发展中的“传统生产模式”与“现代生产模式”的辩证关系。对于后者来说,则需要从“产业集群——生活配套——人口聚集”的内在逻辑中来实现产城互动效应。
二、小城镇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然而“知行统一”在很多时候仍是难以做到的,这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同样如此。在建立产城互动模式的小城镇发展之路上,需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产业项目域内与域外的雷同性
小城镇发展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在小城镇产业项目的选择中县域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受到自然禀赋条件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小城镇都以发展涉农产业为主导。这样一来,由于产业项目选择中的内外雷同,产业经济必然会受到“谷贱伤农”效应的影响。随之而带来的便是,农户在农业生产的大小周期中不断转换种植对象,难以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项目。
(二)人口集聚效应与产业集群相悖
我国县域农业人口一般散落在各个村社,这种人口自然分布特征,则难以支撑起小城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密度。为此,以产业集群来带动人口集聚则成为理论层面的最优解决方案。然而,受到我国县域农业人口生活偏好的影响,以及小城镇中心区域生活成本的制约,以上理论逻辑并不一定会在现实中出现。不少地区所出现的空城和鬼城,也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结论。
三、分析基础上小城镇发展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小城镇发展的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以不改变传统习俗为原则
在我国房地产业10来年的强势发展中,也直接破坏了城郊地区小城镇内在的和谐环境,破坏之处突出反映在因商品房开发而导致了当地居民居住地的迁移,从而小城镇传统的人际关系氛围被商品经济所侵蚀。这种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到的景象,已走向了我国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反面。因此,应尊重我国传统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状态,并在重视“人”的需要为前提下,不改变传统习俗。
(二)推动村社家庭产业的发展
“产城互动”态势的形成需要发挥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国情逐步进行产业元素培育。在从分考虑农户生产和生活习惯的情况下,可以大力推动村社家庭产业的发展。发展的内容包括:家庭养殖、家庭旅游服务、家庭手工制作。这一发展模式,便与小城镇人口分布特征相契合。
(三)完善城镇功能区域的划分
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当地居民的福祉,而不是将其变成另一座城市。因此,需要保护小城镇的自然特色和人居环境。由此,针对小城镇的中心区域,我们应完善它的功能区规划。在尊重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理念下,将功能区合理规划为:行政办公区、教育文化区、商贸区、特色园区等。这样在今后的小城镇扩建中,便能在现有功能区域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拓展。
最后放眼国外,许多发达国家著名小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或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大多以生态环保和公共治理的理念贯穿城市建设、管理的各方面,不断推进、提升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在“人文、生态、治理”维度中,有的小城市以“人文”为主线、有的以“生态”和“环保”为主线、有的以“公共治理”为主线;这些主线构筑在城市的产业、功能之上,引领城市的全面发展。我们将“人文、生态、治理”三个维度各自的发展曲线拟合成一条从左下到右上的直线,表达时间与“人文、生态、治理”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性。“以人文、生态、治理筑城”代表城镇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实质,它应高于、并引领“以产业、功能筑城”。而“产业、功能”两个维度中,“产业”先发、“功能”培育由诱致性变迁引发、而后由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共同作用,最终两者趋于重合,实现“产城融合”。
四、小结
本文在定义了“新型城镇化”之后认为,小城镇发展需要着力解决“产城互动”问题。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需从:以不改变传统习俗为原则、推动村社家庭产业的发展、完善城镇功能区域的划分等三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尚慧琴.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
[2]赵奕凌.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缺损的机制分析与对策[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3]吴媛媛.浅谈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J].办公自动化,2010,(12).
[4]李广军.增强教育培训机构满意度的探索和实践[J].大观周刊,2012(35).
[5]梁敏.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N].上海证券报,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