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

2015-04-16 11:05冯伟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修饰语厚积警句

冯伟泉

一、要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意识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一等的文章的语言表达要求为: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语言又分为华丽和朴实的风格。究竟语言的形式要求华美还是朴实?其实,这并不重要。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强调,那就是语言要讲究锤炼。

二、要引导学生习惯于积累语言

苏轼有一句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显然强调了“积”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主要途径是读;而“发”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要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厚积的方式如以课本为主,在课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积累;鼓励学生从课外读物或者电视、电影片段中积累语言。

三、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教学课文的时候注重的是考试常考的问题解答技巧训练,而忽略学生对某些好词语、好句子的积累与运用。学生碰到某一个词,能读懂它的意思,但是仍然不代表他已经真正掌握了这个词。只有当他自己在特定的语境中能使用这个词,才真正掌握了这个词。

四、教给学生美化语言的方法

1.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这种安排句子的方法使语言摇曳多姿,参差错落,从而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

2.运用修饰语,塑造形象美。

修饰语就像新娘化妆用的胭脂,能使作文这个新娘更妩媚动人。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描绘荷叶、荷花、荷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鸟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叶、荷花、荷香在“田田、亭亭、袅娜、渺茫”等修饰语的装扮下,显得如此美丽而又动人。

3.注意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彰显语言魅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句连用了通感等修辞手法,新颖灵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描绘了荷花的情态,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4.引用古典诗词、名言警句。

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大都经过了时代大浪的淘洗,具有很鲜明的表达效果。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地引用一些闪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则能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一考生在《幸福是什么》一文中这样写道: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猜你喜欢
修饰语厚积警句
“厚积”才能“薄发”吗?
所有鲜花都是警句
厚积
浩浩荡荡个什么
“厚积”才能“薄发”吗
古典诗词中名句之修饰语试析
不同情境中语言间转换的处理
“厚积”才能“薄发”
浩浩荡荡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