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树生活信念 突围心理困境

2015-04-16 02:52薛晴
中小学德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父母亲信念女儿

薛晴

一、案例介绍

晓蓉,女,初三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顾及家里,且与晓蓉母亲发生过多次口舌矛盾。晓蓉母亲身体不好,在家休养。母亲对女儿管教很严,时不时会对女儿发脾气。长期以来,晓蓉性格忧郁敏感、少言寡语,很少和别人交流。有时会为一些小事而与人闹矛盾,没有固定的好朋友,对学习缺少兴趣。到了初三,眼看成绩一步步下滑,越来越跟不上其他同学的步伐。她的母亲很着急。

其实,晓蓉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初二时成绩还不错。只是由于家庭矛盾和自身因素,才在初三这个关键学习期掉下队来。

晓蓉平时在校寄宿,常常闷闷不乐;周末回家后来校,会更加不开心和沉默。几次我找她聊天,她要么不发一言,要么嚎啕大哭,要么会抱怨父母亲对她的伤害和同学们对她的偏见。沉浸在这样的负性情绪中,她已难以自拔。

二、心理诊断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方式,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进而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强调,情绪来源于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事件A本身没有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B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C。如果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其建立合理的、正确的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身心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晓蓉的心理问题正是由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父亲常年不回家,一点也不关心自己”“母亲对自己发脾气是因为不爱自己,是对自己发泄情绪”“同学们不主动和自己交往是不喜欢自己”等过分概括化信念;而“所有人都要喜欢自己”等绝对化要求,则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其认知结构,采取目的性、操作性强的合理情绪疗法来帮助晓蓉矫正心理问题。

三、辅导策略

针对晓蓉同学的现状,我采取了系列措施。

(一)润滑亲子关系,链接心灵纽带

不可否认,晓蓉的情绪变化和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父亲的常年在外,对女儿的关注不多,导致女儿的性情变化。晓蓉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敏感多虑,渴望父母亲情,渴求同伴关注和关心。为此,我致电晓蓉父亲,与他细谈孩子的情况,让他明白和理解,作为一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他能够经常在电话中与孩子交流学习和生活。如果可以回来见见孩子,那就更好了。

而晓蓉的母亲,在这样的家庭中,自身也很焦虑。她身体状况不好,不能参加工作,心情低落,无可避免地将这种阴影带给了女儿。在心理困境下,她对女儿的严格要求,常常因把握不好尺度而导致彼此反目成仇。我劝慰这位母亲,要收敛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更多健康、乐观的形象,给彼此更多的鼓励和扶持,共渡生活难关,携手跨过心理困境。她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答应尽量注意自己与女儿的相处方式。

我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将父亲和母亲的留言录下来播放给晓蓉听,还让母亲给女儿写了一封恳切的信。听着父母关爱的话语,看着母亲情真意切的字句,晓蓉动情地流下了眼泪。

(二)同伴集体的相融,亦师亦友的交流

集体活动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反复感受、体验,情感才能越来越丰富、深刻。晓蓉认为大家都不喜欢她,其根源恰恰是她总是回避班集体活动,在对别人抱以心理戒心的同时,也让自己游离于集体大门之外。再加上自己性格中的敏感脆弱,使得她与人相处时常常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一点点小问题就可能引发矛盾。对此,我尽力创设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使孩子们能把在团体互动中所获得的感受同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参与是互动的前提,我鼓励晓蓉在交往中尝试唱“主角”,敢于发表看法,以合理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我也引导全体学生注意关注晓蓉,倾听她的心声。当晓蓉切身体验到自己是被团体高度重视的时候,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她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她也越来越愿意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运动会上参加长跑,同学们都为她鼓劲加油;在元旦汇演中参加排练舞蹈,同伴间的相互帮助、合作的人际氛围,感染着她,使晓蓉渐渐对班级产生一种依归属,对班级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关心,从而与同学们愉快和睦地相处,情绪饱满地学习和生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诲,就必须走进学生内心。我注意以朋友的角色出现在晓蓉面前,与她构建一种新型的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而她也愿意将生活和成长中的困惑与感受向我倾诉,我则循循善诱,热心解答。

(三)心理咨询矫正,柳暗花又明

针对晓蓉的一般心理问题,我制定了3次咨询计划。每次40分钟左右,并且辅以她父母的交流,共同配合咨询矫正,目的是帮助她树立合理的信念,快乐健康地面对生活。在咨询中我给她讲述苏东坡“一路风尘一路歌”故事,让其感觉名人的豁达大度、潇洒乐观。我还让她与父母亲对话,体会父母亲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丰富情感,让她剖析自我、重树信念。

晓蓉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她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语:

父母亲都是爱我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无法归来,并不是不爱我,而是要努力赚钱养家,他很不容易很辛苦。爸爸其实是渴望回家的,我怎能抱怨爸爸呢!爸爸一定期望我有好的成绩、好的生活,所以他才那么辛苦的!我为什么不能够多体谅他一点呢?我也可以给他多打打电话,多写写信,给他寄上自己存钱买的手套,那爸爸该有多高兴啊!妈妈身体不好,一定很不开心,我应该多陪陪她,让她高兴,而不是让她操心。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要照顾好妈妈,因为我长大了!

我还建议晓蓉在学校期间,每天主动和5个同学打招呼、主动交谈,观察同学的态度,同时记录下每天自己的心情。如此,晓蓉不断学会新的交往方法,如微笑打招呼,寻找共同话题等,自觉运用ABC理论,把新建立的信念运用到生活中。

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是不容易的,改变一个人长期形成的性格和处事习惯,就更不容易。重塑新信念需要勇气和智慧、方法和策略。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晓蓉有了让人欣喜的变化:渐渐能感受到父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能体验到在集体中的温暖和幸福,人也变得轻松和自信,学习更有冲劲,整个人变得开朗起来,真可谓“柳暗花又明”!

我真心祝愿晓蓉以及像她这样的孩子,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改变自己的不良信念,突破自身的心理困境,以健康乐观的心态,笑看生活,积极生活,拥有美好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如东县饮泉中学

江苏南通 22640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父母亲信念女儿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海的女儿
信念
偶尔
清明祭
女儿福
做父母不当家长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