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冬星
当前,许多学校多采用日常评价和期末纸笔测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一学期的品德课程学习作出评价,给予学业成绩。这种评价方式符合品德课程倡导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要求,但日常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新课程改革以来,品德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访谈、问卷、作品评析、成长资料袋”等评价方式,逐渐走进品德课程评价实践,但由于缺乏科学、可操作的评价策略,导致日常评价往往笼统模糊、比较主观、流于表面,在学习评价中尚处于弱势。为此,我们尝试以“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探索既符合品德课程特点和要求,又便于品德课教师操作的学习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品德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概念辨析
作业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彰显品德课程性质的重要元素。根据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秀的作业须立足儿童生活,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和道德体验,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帮助儿童将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生活智慧。因此,我们尝试基于灵活多样的活动作业,开展学生作品评价,探索科学、可操作的日常评价方式。
“活动作业”,指教师结合教学要求布置的课前或课后的活动性,如调查、访问、收集、探究、制作、生活实践等。“作品评价”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供的一种评价方法,即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因此,“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即指以活动作业为载体的作品评价。它以活动作业为载体,指向学生在活动作业中的作品、成果。其评价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与教学相辅相成,能够体现过程性评价的要求。它属于质性评价,也是一种表现性评价,通过恰当的作业任务,能够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表现等发展水平。教师通过作品成果可以还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而调整教学行为。
相对于模糊主观的“观察印象”,“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记录和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也因为这一特点,“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还可以作为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过程性监测和课程实施管理的重要载体。通过要求教师开展一定次数的“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如一个单元至少有一次评价记录,从而监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督促课程实施的正常化。因此,“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可以成为品德课程常用的一种学习评价方法。
二、操作策略
“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其操作策略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确定评价目标。 当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份带评价目的活动作业时,首先要明确作业承载的评价目标是什么,或者说通过这份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状况。评价目标指向要明确,表述要清晰,突出能力目标。根据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原则,教师确定作业评价目标的依据,主要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
2.设计作业任务。在明确评价目标后,就需要设计一份能够支持评价目标的活动作业或任务。从评价的角度来说,这一作业任务是达成评价目标和形成评价意见的证据。因此,作业任务应能体现评价目标,但更要考虑适合学生实际,具有可行性。作业成果和作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关于学生对作业任务完成质量的描述。评价标准应该围绕评价目标,突出核心指标;各等级评价标准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这样才能易于操作。
4.布置作业任务。即教师要布置学生完成作业任务,对如何完成作业任务进行必要的指导。
5.形成评价结果。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完成作业任务形成的作品成果进行评析,形成评价结果。其中,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或多主体构成,评价结果应注重体现公正性和激励性。在此,教师还应注意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进一步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课程目标的达成。
三、评价案例
“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作业形式和作业时间,既可结合某一课的学习,也可结合某一单元、某一主题的学习来开展。以下,笔者以课后、课前和单元学习三类作业作品评价设计案例,介绍我们的实践探索。
【案例】基于课后手工制作作业的作品评价设计
作业任务:制作“秋天的树叶画”。
任务说明:结合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送别秋天》的学习,课后完成一项制作树叶画的实践作业。
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中“愉快、积极地生活”主题的第2条“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主题的第3条“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相关教学目标:能动手简单地制作一些与秋天有关的作品,将秋天留在自己的印象中。
评价目标: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了解学生能否动手动脑、有创意地开展制作活动。
评价工具:树叶画作品。
评价方式:作品评价。
评价主体:小组同学、教师。
评价标准:优秀:作品中的树叶平整,作品整洁、美观。作品中的树叶通过贴一贴、剪一剪、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和故事的创造,图形、故事有趣,有创意。良好:作品中的树叶比较平整,作品整洁。作品中的树叶通过贴一贴、剪一剪、画一画等方式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创造。合格:作品中的树叶基本平整。作品中的树叶只有简单的粘贴,没有呈现一定的图形创造。
这份作品评价设计,作业任务具有童心童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作业任务能够支持评价目标,评价标准与评价目标具有一致性,各等级评价标准的描述比较合理、具体,便于操作。评价主体为学生和老师,通过学生互评,可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案例】基于课前调查作业的作品评价设计
作业任务:调查“科技的利与弊”。
任务说明:结合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科技是把双刃剑》的学习,开展课前调查活动。
课程标准要求: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根据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课程内容中“我们共同的世界”主题的第5条“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
相关教学目标: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评价目标:考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利用信息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弊,辩证地看待科技发明。
评价工具:调查记录。
评价方式:作品评价。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优秀:收集的资料比较丰富,能够清晰地整理资料。比较全面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与弊,提出合理的使用建议,能够根据资料并且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加以说明,具有辩证分析思考能力,感悟深刻。良好:收集的资料比较丰富,能对资料进行简单的梳理。根据资料比较全面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与弊,提出比较合理的使用建议,感悟比较深刻。合格:资料内容简单,只是对收集资料的简单复制,缺乏信息处理。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与弊,提出使用建议,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
这份作品评价设计从能力维度考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具体内容上,则考查学生能否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弊,辩证地看待科技发明。
课前资料收集、调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探究、思考、判断、表达的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能力目标。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问题分析能力。因此,配合教学布置学生开展课前调查活动,并基于调查作业进行学习评价是可行的。这样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前期学习成就的评价,也是对本次学习活动质量的评价。同时,通过课前调查作业的评价,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学习基础,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教学。
【案例】基于单元学习作业的作品评价设计
作业任务:介绍自己的新学校。
任务说明:结合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你好,新学校》的学习,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自己的新学校,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单。
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中“愉快、积极地生活”主题第1条“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健康、安全地生活”主题第8条“使用设备进行活动时,注意安全”和第12条“熟悉学校环境,能够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相关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新学校的美好,主动认识老师、同学,适应学校生活;观察新学校的环境、设施,了解它们的作用;掌握一些学校生活必备的安全知识,初步培养学校生活安全意识。
评价目标:考查学生对新学校的适应能力。包括:学生对学校环境和设施的熟悉与喜爱程度,学生对任教老师和办公室老师的熟悉程度,学生在活动时的安全意识。
评价工具:学习任务单。
评价方式:作品评价。
评价主体:家长。
评价标准:优秀(5★):能按照学习单要求,认真向家人介绍;能说出学校美丽的3个及以上理由;能说出学校的3个及以上设施及作用;能够说出任教自己学科的老师或办公室的老师5个及以上称呼;能够简单说出校园生活中要注意的3个及以上安全问题。良好(4★):能按照学习单要求,向家人介绍;能说出学校美丽的2个理由;能说出学校的2个设施及作用;能够说出任教自己学科的3位老师的称呼;能够简单说出校园生活中要注意的2个安全问题。合格(3★):能按照学习单要求,向家人介绍;能说出学校美丽的1个理由;能说出学校的1个设施及作用;能够说出任教自己学科2位老师的称呼;能简单说出校园生活中要注意的1个安全问题。
家长签名:
这份作品评价设计可安排在单(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元学习后,是以单元学习为单位的阶段性评价。作业任务单的内容针对这一单元的相关学习要求,综合单元相关课文的学习内容,主要考查一年级学生适应新学校的情况和相关能力。评价标准与评价目标具有一致性,各等级评价标准的描述具体,易于操作。作业要求比较简单,适合一年级新生实际。评价主体为家长,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适应新学校的情况。
在研究实践中,“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教师的接受度比较高。参与实践的教师认为,这一评价方式较好地将日常教学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能够反映学生情感态度、能力方法和行为表现的发展状态,也体现了多主体评价的要求,符合品德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做到“评价目标、作业任务、评价标准”的一致性,以及评价标准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学习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如何在评价目标上凸显品德课程的核心能力或素养,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更加符合核心能力的发展水平,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陈光全.中学德育课程作业的创新[J].中小学德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