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欢章
幼读李白诗作《赠汪伦》,就向往桃花潭。这次皖南之行,特地前去寻访心中的胜地。原来桃花潭在泾县(古称泾州)城西四十五公里处,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古镇。唐天宝年间,李白浪迹安徽,泾县豪士汪伦曾修书盛邀李白来桃花潭一游:“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前来,在山光水色中畅游数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桃花潭因留下诗仙的游踪旅迹,遂名传历史,吸引了后代不绝如缕的脚步。
桃花潭两岸都是村舍民居,古街旧巷。我们一踏上卵石铺地的小街,犹如进入漫长的历史甬道。街两旁都是徽式建筑,乌瓦粉墙,翘角山墙,但都苔痕斑驳,笼罩着一层远年的光晕。大概是因为李白的遗泽,小街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氛围,两旁开设的多是古玩店和艺术品商店,店名也是古色古香的,如集古轩、阅潭轩等等。小街很长很长,我们从容地徜徉,仔细寻觅着李白潇洒的脚印。小巷很深很深,我们久久地凝望,似乎瞥见诗仙依稀的背影。一位同行的朋友打破寂静问我:“为什么李白走过的道路,成为我们向往的风景?”我想了一想说:“可能文化名人代表了历史的精神高度,跟随他们的脚步,会引导我们走向高尚的文化境界。”另一位朋友插嘴说:“也可能是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他们的行踪会给我们提供精神的滋养,满足我们的文化需求。”我们正轻声议论着,忽从街口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发现了李白当年常来饮酒的万家酒店遗址。可惜屋舍历经风雨已荡然无存,只有一块门槛石还是当年的旧物。大家纷纷站在门槛石上拍照留念,有人大声说:“我们这是踏在历史的门槛上。”是呀,跨过这道门槛,我们可以更贴近诗仙的体温。有人说:“斯人已去,但酒香长存呀!”又有人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我们在浓浓的历史酒香中,也听到了李白那传诵千古的吟唱。”
我们来到桃花潭畔的踏歌古岸。潭水清丽皎洁,被阳光照耀得清澈透明。有几个姑娘在潭边石板上槌洗衣裳,看见我们便笑着连连招手。岸上矗立着徽式的城门楼,广场上有李白把酒吟诗的塑像,稍远处是汪伦的坟墓。我不由感到,历经千年风尘,他们依然亲密地相聚在一块。“谪仙离去千百载,桃花翠壁还依然。”我问一位乡民:“十里桃花何在?”他笑答:“你们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春天来,这里两岸花光照眼,一片灿烂,你们就可以欣赏李白看过的桃花了。”我想到,当年李白也曾伫立在我如今站立的地方,欣赏桃花潭美丽的风光,于是追踪他的目光深情地眺望那峭岩层层,翠树丛丛,春山隐隐,绿水悠悠,恍惚间感到历史和现实重叠到一起,再现出千载前踏歌古岸那感人的场景:汪伦和众乡亲与诗人相聚数月,情意浓浓,依依不舍,踏歌而舞,惜别声声,而李白悄立船头,此情此景令他心潮翻滚,热泪盈眶,漂泊四方、历尽坎坷的诗人竟在乡野庶民间找到纯真的情谊,他不禁随口吟出一首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船轻轻启动了,渐行渐远,慢慢没入烟波云水之中,但李白那发自肺腑的歌声,却依然回荡在桃花潭两岸,穿行于历史天地之间,一直传到今天我们的心里。
李白有首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就是赞美安徽查济村的。查济村位于泾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是一个山环水绕、风景幽丽的古村落。自唐初建村以来,历经宋、元、明、清,一直绵延到如今,基本上保持着历史的本来面貌。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来到被古代骚人墨客称为“人间仙境”的查济村。在山村的入口处,一块巨石上雕刻着著名艺术家赖少其题写的“安徽美术家村”几个大字,这似乎是一个艺术的提醒,告诉我们由这里进入一片美的天地。走进查济村,真如进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前人是这样描绘查济村的:“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此村沿着长长的溪水而建,我也像陶渊明所描绘的武陵渔人一样,“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路看去,一派恬淡平和的生活气象。溪水两岸都是“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式民居,笼罩在淡淡的阳光之中。溪水清澈见底,流出琤琤琮琮的轻微音响。溪中石板上有几个妇女在用木棒槌洗衣物,身旁摆着红、绿、黄各种颜色的塑料桶。她们边洗边轻声谈笑,连家里的小狗小猫也蹲伏在石板上陪伴主人。其中一个姑娘忽然直起腰来打着手机,远远看去,花团锦簇真像一幅美丽的图案。溪岸路边,不时出现几家小店,有酒店,摆着米酒、梅酒,有瓶装的,也有用竹筒盛着的;有石雕店,摆满狮子之类的石雕艺术品。店主人都对我微笑点头,任我随意观赏商品,并不来兜揽生意。我慢慢踱至一处民居,只见路边摊晒着一长溜青菜,门边放着一排花盆,一位老者正悠闲地用喷水壶在浇花。我上前搭讪:“老伯挺爱花呀!”老人笑答:“山里人,生活就图个清闲。”我朝门内小院一望,明窗净室,种满各色花草,室门上贴着一张红纸的大“福”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对于我们久居尘嚣的都市人来说,这种怡然自乐的纯朴生活,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
我继续沿着溪水前行,一路上移步换景,使人目不暇接。一会儿远处出现一抹塔影,在蓝天白云衬托之下,显得意趣悠然,情致高远。一会儿路边又矗立一座巍峨的祠堂,飞檐翘角,厅堂轩昂,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时而眼前又伸展出一条蜿蜒的小巷,长路寂寂,绿影深深,引人生发无限的遐想。时而对岸又探出一个临水的楼台,几方木桌,三五游客,笑语声声,茶香袅袅。水回路转,一座新建的山庄又扑入眼帘,花木掩映,屋舍俨然。走着走着,又见到一处颓垣残壁,枯草丛生,满目苍苔。放眼望去,那长溪之上架设的桥梁,也是争奇斗异、变幻多姿。平桥坦直,拱桥曲折,洞桥幽深,而且朴素自然,不事矫饰,有的桥栏就是横着一根树干,它们各以独特的造型,展示着查济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美学。我们在这里,既可嗅到自然的原始气息,又能感到历史的久远呼吸,空间和时间叠合在一起,构成一种令人味之不尽的境界。我徜徉徘徊,发现溪畔桥堍路边,有许多青年男女在写生作画,他们用画笔与查济村进行心灵交流,以线条和色彩在谱写着对自然和历史相交融的赞歌。
我在溪畔石板路上渐行渐远,人烟愈益稀少,只有我的足音和溪流声陪伴着我。两岸的景色也愈益幽深,远方青山隐隐,近处草树森森,一阵风来,落叶缤纷。我走到阅桂山庄,见路旁有一廊亭,便倚栏而坐,默然观景。这时从我的心中涌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趣。周遭静极了,只有鸟声、虫声、溪水声,我这才体验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境,心里一片澄明,深感内心和谐是一种幸福。我不由想到,人要达到内心的和谐,除了要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接通历史,人就不知由何处来向何处去,不贴近自然,人就不能啜饮山川草木的灵泉,滋养生命的元气。如今在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过程中,出现了旅游热,正是人们渴望打开接近自然和历史的通道,追求内心和谐的一种表现。唯愿像查济村这样保持着原汁原味的自然历史风貌的胜地,能够得到珍爱和保护,不要像时下某些过度开发的古城、古镇、古村那样,搞得面目全非,兴味索然。东想西想之际,不觉暮云四合,天色向晚,我几次站起又坐下,眼光反复抚摩着如画的景色,真有点恋恋不忍离去,但愿长做桃花源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