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娅 黄倩倩 王礼泉 董启榕 李柳炳*
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是从事高精尖知识活动的场所,其活动的主体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医护群体,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产生许多的知识成果,牵涉到一定的知识产权内容,如著作权、学术论文、病案专著权、医院商标权、医院商业秘密权等[1]。但是,在实际的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视了知识产权的保护,造成医药知识产权的丢失或者侵权[2]。近年来,高校附属医院往往注重科研课题、论文发表、报奖等方面的工作,体现了医疗单位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往往忽视了专利这项保护知识产权的常用手段[3]。因而,笔者以高校附属医院的工作为背景,以国家专利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加强医院科研知识产权管理以及转化的相关内容,制定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以有效保护、开发、利用医院相关知识产权[4]。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有1 923名员工,其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324人,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99名,整个医院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每年承担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各类级别的继续教育,成为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截至2013年底,医院共获得科技进步奖461项,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 033项,发表论文6 570篇,主编、参编专著124部。作为医学领域知识产权的重要聚集地[5],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最终形成医院资深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因此在具体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将专利的申报工作平行于论文科研的管理体系。如我们医院骨外科的课题组,在日常骨科手术过程中,及时发现现有医疗器械的不足,专门组织专题讨论,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经过课题组的研究,及时递交相关的专利申请。截止2014年9月,该课题组共获得国家新型专利9项。可以说申请专利不但保护知识产权,还保证了产品的临床使用意义。
在绝大多数的综合性医院,往往以医务人员发表的论文和课题作为评判业务水平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我院将国家专利纳入医务人员的绩效成绩,乃至后期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如凡是职务之内的专利获得者,医院给予经济物质奖励,以保护职务内的科技成果。医院的奖励不仅仅适用于本院职工,也包括在医院实习、进修的非本院职工,以及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专利的研究生,充分体现了医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此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并逐步提高科研人员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最终提高医院的综合科研实力[3]。
专利的管理,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管理理论知识的专利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了解专利的申报流程,专利权利书的书写格式,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专利的申请点。对医务人员提出的专利申请,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初步审查和评估,努力建立专利文献检索制度,以此来贯穿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6]。同时,积极解决研究者在具体的申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7]。对专门的科研人员进行定期的专利申请培训,内容包含专利权利书的撰写、专利的获得、以及专利的维持和运营等。
医院作为知识密集性单位,其所获得的专利基本上是关于诊断的仪器、治疗的研发药物等,如何让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应用到具体的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积极与器械生产商联系,以专利许可使用权的形式,合作开发新产品,再通过招标形式,在临床上使用,周而复始地反复推敲和研发,最终形成成熟而有效的知识产权转化产品。例如,我们骨科团队在临床上发现现有的髋部骨折的护肢,很难防止下肢外旋,因而研发了抗外旋的简易丁字鞋,主动申请了专利,然后与具体的生产厂商合作开发该产品,获得了良好的临床使用效果和直接的经济收益。
医院的实力和竞争力往往取决于医院所拥有的知识资本存量[8]。专利的申报与数量是医院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因而,作为高校附属医院的三甲医院,应加强专利的专业化管理,调动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医院的综合科研能力,扩大医院的国内外知名度。
1 曾卫龙,周艳阳.知识产权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1484 -1485.
2 吴萍.浅述医院知识产权管理[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6):485-487.
3 胡桂周,赵镇,鲁鸿,等.高校附属医院专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6):391 -392.
4 赵立春,梁健,岳桂华,等.制定医院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10,34(1):12 -13.
5 陈宗波.医院知识产权权利体系及其保障机制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3):224 -226.
6 沈昭在,陈志兴,龚朱,等.重视医院知识产权保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1):748 -749.
7 齐松仁,孙瑞华.医院知识产权战略偏差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3):163 -164.
8 齐松仁,王云亭.知识产权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6):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