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玲 张光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610000)
张光华教授幼从家学,师承当今伤寒泰斗刘渡舟先生,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医、教、研五十余载,善用经方,长于慢性肝病诊治,早在20多年前就以《伤寒论》为基础,提出“一分为三”的辨证体系。张教授认为:人体分上、中、下三焦,病情有轻、中、重度,病性有实、虚、虚实夹杂三类,疾病有发生、发展、消亡(包括痊愈、质变、死亡)[1]等等,这一体系极具特色。现将张教授“一分为三”辨治慢性肝病血瘀证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慢性肝病包括了各种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等,这体现了疾病最初发生于炎症、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最后导致肝硬化及肝癌甚至死亡的结局(消亡)的三部曲。该病见于中医学“胁痛”“徵积”“鼓胀”等范畴。张教授认为“瘀血”既是上述疾病共同存在的病理因素,且贯穿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最终又成为疾病发展的病理结果,这即是“一分为三”理论的体现。正如《素问·举痛论》言:“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而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慢性肝病对微循环障碍结缔组织增生表现为血瘀证,活血化瘀法具有抑制或抗纤维化作用足以证明这一理论,张老师对此总结出,肝病多走瘀血道路,充分认识、多层次地探讨肝病血瘀证,方能准确运用活血化瘀药以抗纤维化,减轻肝损害,改善肝功能,以达逆转纤维化,延缓肝硬化发生的目的。
张教授在肝病诊疗过程中,根据“一分为三”的理论将肝病血瘀证分为三型:气滞血瘀型、血分瘀热型、瘀血内结型。血瘀证已然是一个实证,但这一分型分别代表在“血瘀证”这一基础上,体现合并邪气致病的三个层次:气滞(浅)、血热(介于二者之间)、瘀血(深);气滞易除,血分热尚能清,瘀血内结而成癥积则非一日之功,难于消除,让医者明白各型的治疗难易,疗程的期限(短期、中期、长期)。其中血分瘀热型为瘀血证主要病机[2],将之分为轻、中、重度,又体现该型的三个疾病程度,具体如下:
慢性肝病见胁腹疼痛(性质为胀痛或刺痛),走窜不定,伴情志失畅,疼痛因性情变化而起伏,嗳气矢气则舒,舌色暗,脉弦者。张教授认为肝为血室,主气机疏泄,故肝病可因气滞导致血郁而见血瘀证,也可因瘀血内存加重气机不畅,无论何种情况都可予四逆散加减,可加赤芍、三七共奏疏肝行气、活血化瘀之功;腹痛者加入丹参饮以养血行气止痛(改檀香为广木香,一般的煎煮法檀香的有效成分不能释放出),兼有血分热证者,加丹皮、栀子以凉血化瘀,栀子不仅清气分之热,还可活血凉血,即张老师命名的“丹栀四逆散”,还可加入郁金,行气凉血活血;兼热明显,加黄芩、栀子,名为“芩栀四逆散”,主气郁化热。血瘀、气滞均明显,症见胸胁不适或疼痛、刺痛,夜间明显,有舌下脉络迂曲,并见胸闷易怒等症,予血府逐瘀汤去白芍加赤芍,去熟地加生地,以加强凉血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作用;情志不畅则加入五花解郁饮(腊梅花、玫瑰花、合欢花、葛花、月季花)舒畅情志以解郁,轻轻宣通;兼有头痛者,可加香白芷、冰片、葱白以通络止痛,是仿通窍活血汤。呃逆、嗳气者合旋覆代赭石汤或半夏厚朴汤。
2.1 血分瘀热型(轻度)慢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或慢性乙肝病毒大量复制时早期)仅见舌边尖红,唇红不暗,辅助检查球蛋白,肝纤谱正常,肝功损害轻度,无它症者,属血分瘀热型(轻度)。《金匮要略》有如下记载:“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小柴胡汤主之”。张教授常予小柴胡汤疏达表里之郁热,加丹皮、赤芍、三七、郁金加强清化瘀热之功,该方从整体角度改善肝功能,肝微循环障碍,协助抑制病毒,同时研究发现己肯定了该方的抗纤维化作用[3]。
2.2 血分瘀热型(中度)慢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肝重度、重型肝炎等)见重度反复或持续存在唇舌鲜红或红绛、胁肋或腹隐痛、刺痛,鲜红的蜘蛛痣及肝掌,仅仅小柴胡汤不足为力,予犀角(用水牛角粉代)地黄汤加味以清热凉血。
2.3 血分瘀热型(重度)在中度基础上并见鼻衄、齿衄、肌衄、呕吐鲜血者,即《内经》“诸逆上冲,皆属于火”,甚有性命之忧。张教授常以泻心汤加减以泻火止血,《金匮要略》“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如呕血明显势急者,合入张锡纯的寒降汤,其止血效果良好。
对中重度血分瘀热型伴有黄疸者,仲景认为属“淤热在里”,治疗当予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即《伤寒论》“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当随证加减且可配合清开灵针剂静滴;热症明显,烦渴甚,饮水多者,合黄连解毒汤,配合食疗五汁饮。
各种慢性肝病恢复期、慢性肝炎出现肝纤维化(辅助检查常提示有或B超异常,或肝纤谱异常或血清球蛋白升高)、肝病后期,见舌下瘀中重度,舌有瘀点瘀斑,唇面目胞晦暗,肝脾肿大或肝缩小者,属瘀血内结型。张教授常与予大黄蟅虫丸口服,以防治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形成;若瘀血停滞,血瘀明显,B超或肝穿示肝纤维化、肝硬化形成者,予鳖甲煎丸加减,该方有软坚化瘀散结功效,张老师在该方中常去鼠妇、水蛭等,加天龙、九香虫、丹参、三棱、莪术等,仲景核桃承气汤也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患者易某某,男,48岁,职员。因反复“呕血”于2009年5月、9月两次在某三甲住院治疗,诊断为“1.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2.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同年10月到我院门诊治疗,诊见:面色晦暗,神倦乏力,纳差,口干不欲饮,小便黄,大便不成形,腹部未扪及包块,舌红有瘀点苔白腻,舌底脉络迂曲重度,脉弦。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2.9×109/L、血红蛋白106g/L、血小板62×109/L;(2)乙肝五项:HbsAg(+)、抗-Hbe(+)、抗-Hbc(+);(3)肝 功 能:ALT 65U/L、AST 55U/L、TBIL 25.3μmol/L、DBIL 12.5μmol/L,IBIL 12.8μmol/L,总蛋白72.7 g/L,白蛋白32.2 g/L,球蛋白40.5 g/L;(4)CT提示:肝硬化、脾大。(5)胃镜:食道静脉曲张重度。此乃慢性肝病血瘀证中瘀血内结型,治以鳖甲煎丸加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药如下:鳖甲20g先煎,阿胶5g烊化,土鳖虫10g,柴胡20g,黄芩20g,法半夏10g,党参20g,厚朴10g,赤芍30g,牡丹皮10g,茯苓20g,炒白术10g,生甘草3g。一月后复诊,患者自诉乏力减轻,食欲好转,大便变软,小便仍黄,口苦眼干,舌脉同前。复查:(1)血常规:白细胞3.3×109/L、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68×109/L;(2)肝功能:总蛋白74.0g/L,白蛋白34.5g/L,球蛋白39.5g/L。上方去阿胶,加郁金10g以凉血化瘀,川牛膝20g引热下行。以后一直以上方随证加减治疗,病情稳定。2014年随访,未再出现呕血,精神食欲均可,目胞偏暗,面色晦暗消失,舌红苔薄白,未见瘀点,舌底脉络迂曲中度,胃镜:食道静脉曲张中度,CT提示:肝硬化、脾大。此病例紧扣瘀血内结的病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双管齐下贯穿治疗始终,使得这一难以逆转之症得以好转并有效控制,然症状改善较易,要减轻或消除淤血这一病因却需要长程治疗,不得松懈。
当血瘀证病人有出血或有出血倾向时(常见于血小板低肝硬化或血小板功能差病人),张教授特别强调运用“一分为三”法选择使用三类活血化瘀药物:凉血化瘀、养血活血、破血逐瘀。一方面,防凉血太过则生瘀,如郁金、大黄等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另一方面,防化瘀太过而加重出血,禁用三棱、莪术、水蛭、斑蟊等破血之品;所以张教授常选用第三法,常选养血活血之品如丹参、赤芍、三七之类,临床上张老师推荐三七,该药化瘀止血而不留弊。
此外,张教授特别强调避免使用有明显肝毒性药物如川楝子[4]、斑蟊[5]等,不得已用之,则当用药克制其毒性。
[1]张光华.《伤寒论》“一分为三法”的辨证方法初探[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10(3):23-24.
[2]廖祈祈,张凌云.张光华教授诊治肝纤维化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1,19(10):11-14.
[3]田字彬,帅峰,孙桂荣,等.小柴胡汤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40(3):224-226.
[4]陈晨,王蓓,余黎,等.中药肝毒性成分研究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2,20(2):148-151.
[5]张凤山,张健,王兆荃.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J].当代医学,2013,19(1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