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一瑾
(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 台湾台北)
陆游在闽时的海洋游历与台湾诗缘
廖一瑾
(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 台湾台北)
南宋陆游在诗歌《步出万里桥门至江上》《感昔》中提到台湾。此乃中国诗歌史上首见描述台湾的诗歌。诗人对台湾的惊鸿一瞥,展现了南宋发达的经济活动,繁盛的海外贸易以及高超的造船技术等。
陆游; 《剑南诗稿》; 南宋海运; 福州; 宋代台湾
1159年,陆游在福州时曾经乘船至台湾海峡,作《航海》五古十六句,描述波澜壮阔的大海景象。十七年后于淳熙三年(1176)冬天在成都时写下“常忆航巨海,银山卷涛头,一日新雨霁,微茫见流求”(《步出万里桥门至江上》),并自注云:“在福州泛海东望,见流求国”。[1]又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将近二十年(1190-1210)。于嘉泰四年(1204)回忆昔年种种,作《感昔》五首,其一云:“常记早秋雷雨霁,柁师指点说流求。”
陆游分别于五十一岁及八十岁的诗作,两度在回忆中提到台湾,此乃中国诗歌史上首见描述台湾的诗歌,同时陆游也是中国第一位注意到台湾的诗人。在台湾古典诗史上,颇为重要且具意义。[2]
诗中陆游所搭乘的“万斛舟”展现了南宋时期极为发达的经济活动、海外贸易、造船技术等。同时此诗也透露着壮年时期陆游的见闻,诉说着“行遍天涯只漫劳,归来登揽兴方豪”的暮年时期老学庵主人的心境。
陆游在福州时,因地利之便,可能有几次的航海经验,他在绍兴二十九年(1159)三十五岁时曾写下《航海》:
我不如列子,神游御天风。尚应似安石,悠然`云海中。卧看十幅蒲,弯弯似张弓。潮来涌银山,忽复磨青铜。饥鹘掠船舷,大鱼肆虚空。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 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行矣跨鹏背,弭节蓬莱宫。[3]
诗描绘了大海的波澜壮阔以及自身豪迈的兴寄,是宋代海洋文学中的佳作。四十五年后,他八十岁时回忆当年的航海经验,所作的《感昔》[4]诗却是不同的景象。《感昔》其一:
行年三十忆南游,稳驾沧溟万斛舟。常记早秋雷雨霁,柁师指点说流求。
陆游的一生因为主张抗金,和主和派格格不入,仕途因之多舛不顺。光宗绍熙元年(1190),六十六岁的陆游回到山阴,过着田园躬耕的闲居生活。直到宁宗嘉泰三年(1202),七十八岁再被朝廷任命为实录院同修篡,兼同修国史,前往临安,参加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的工作。次年(1203)四月,史书告成,陆游即请求还乡。五月回到山阴,此时陆游已经八十岁了,他仍不停地写作,一年便写了453首。[5]正如朱东润所说:“在这里我们必须记清陆游的年龄,将近八十岁的人,对于生活常常是向后看的。固然,在号角高奏的当中,他会和奔马一样,瞪着眼睛向前,可是平时他还是向后看的,这就使他不断地怀念自己的庭园。”[6]
《感昔》五首便是八十岁陆游“向后看”的回忆之作,也是他此生走过千山万水,劳碌不遇后返回故乡颐养天年时的众多作品之一。这五首诗,并无系统,但都是他生命中深刻的回忆。依时间顺序排列,第一首是他回忆起四十五年前,三十多岁刚作官时,在福州一次难忘的海上南行之旅。那是在绍兴二十九年(1159)的秋天雷雨刚停,天朗气清,他搭上一艘又稳又大的“万斛舟”,他看到了台湾!
《感昔》诗中描写陆游所乘“万斛舟”是艘大船,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走得四平八稳。由福州沿着台湾海峡航行,此行目的是“南游”,往南是到泉州或到南洋,陆游并未说明,但却表达了对南宋航海技术的夸赞。
中国的海上贸易,起源甚早,最早关于南海、印度洋上的航路,较完整的记录见于《汉书·地理志》:
自日南障塞(郡比景,今越南顺化灵江口)、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苏门答腊);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7]
南宋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远远居于世界的前列。主要是宋代指南工具已由人工磁石替代了天然磁体,磁针代替磁勺,指南针成了全天候的导航工具。此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由北向南转移,北方的丝路,因陷入西夏手里,和西方各国的通商,只能转向海路,造就了宋代极为发达的海洋贸易。从流传下来的《岭外代答》《诸蕃志》等地理书的记载上看,在两宋时期与中国进行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起码有五十多个,其中比较密切的有高丽(朝鲜)、日本、占城(越南中部)、阇婆(爪哇),蒲甘(缅甸)、真腊(柬埔寨)、三佛齐(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东部)、大食等,其中大多数是在南洋群岛与亚洲南部、西南部的沿海地区。[8]
柁师是船长,犹如今日之向导,当时他对三十五岁的陆游介绍了“流求”什么呢?
“流求”是今日的台湾。台湾在三国时称为“夷州”或“夷洲”。隋朝开始称为“琉球”或“琉求”。《隋书》中的《陈棱传》和《东夷传》流求国条对台湾都有详细的记载,后者记道:“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9]宋代泉州市舶司赵汝适(1170-1228)的《诸蕃志》,对台湾和澎湖均有记载:“流求国,当泉州之东,舟行约五、六日程。”[10]“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密迩,烟火相望。”[11]由是可知“流求”所指为台湾,而非日本冲绳县。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8),担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1178-1235)在《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中记道:“永宁寨(地名水澳),去法石七十里。初干道间,毗舍耶国入寇杀害居民,遂置寨于此。其地阚临大海,直望东洋。一日一夜可至彭湖。彭湖之人,遇夜不敢举烟,以为流求国望见,必来作过。以此言之,置寨诚得其地。”[12]
《诸蕃志》提到毗舍耶国距彭湖甚近,烟火相望:“毗舍耶语言不通,商贩不及,袒裸盱睢,殆畜类也。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密迩,烟火相望,时至寇掠,其来不测,多罹生噉之害,居民苦之。淳熙间,国之酋豪常率数百辈猝至泉之水澳、围头等村,恣行凶暴,戕人无数,淫其妇女,已而杀之……不驾舟楫,惟以竹筏从事,可折迭如屏风,急则群舁之泅水而遁。”[13]
据当代学者庄万寿考证:“十二世纪时掠夺宋国泉州的毗舍耶国人,可能为台湾平埔族凯达格兰人。”[14]由此推想,陆游航海时,船长所指点的流求国是一个令人恐惧生畏,岛民常到澎湖、泉州杀人劫财的未开化民族。推想当时的陆游只能远远的、好奇地观看远方海洋上的神秘岛屿,并没有引起登临一探的期待。
淳熙三年(1176)冬天陆游在成都写了《步出万里桥门至江上》云:“……常忆航巨海,银山卷涛头,一日新雨霁霁,微茫见流求。”此诗从天气的描述看来,应与《感昔》其一是同一次的航海经验。
陆游一生,无日不吟,诗作留存下来的约有万首。《剑南诗稿》依其创作年代一一叙录。故读其诗如同读他的生平日记:喜怒哀乐、爱国襟抱、民情风俗、山川游历、物候兴衰、友朋聚别……丰富而多彩。
在他的生平阅历中,早岁福州时期的航海经验,成了他晚年醇美的回忆。他的《感昔》之一,短短二十八字的描述却展现了南宋时期台湾海峡上技术先进的船只往来的海上风光和诗人对台湾惊鸿一瞥的风情!
注释:
[1][3][4]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18-619,35,3399-3401页。
[2] 廖一瑾:《台湾诗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5] 严 修:《陆游诗集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第61页。
[6] 朱东润:《陆游传》,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 第221页。
[7] 班 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下,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71页。另参见张静芬:《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44页。
[8] 张静芬:《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101-102页。
[9] 魏 征、令狐德棻:《隋书》列传第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3页。
[10][11][13] 赵汝适:《诸蕃志校注》卷上,冯承钧校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第85,86-87,149页。
[12]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公文集》卷八,收入《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据“明正德刊本”缩印,第161页。
[14] 庄万寿:《台湾海洋文化初探》,《中国学术年刊》第18期,1997年,第303页。
[责任编辑:陈未鹏]
2015-09-29
廖一瑾, 女, 台湾南投人, 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文学博士。
I206.2
A
1002-3321(2015)06-0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