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婷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医学生生命教育平台建设与路径探索
——以生命科学馆为依托
刘婷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分析生命科学馆在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中的可行性,提出利用生命科学馆作为特有的教育资源,将其作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医学实践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医学生了解生命本质,领悟生命价值,实现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科学馆;医学生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认知和体验为主题的教育,其本质是对生命的关爱,是对生命道德、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生命科学馆集科普教育、教学、科研以及人文教育于一体,为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新阵地,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教育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帮助医学生了解生命本质,领悟生命价值,对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医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生命伦理道德、敬业精神等都必须是这门职业的前提和基础。医学生的生命观决定着将来能否维护医学的圣洁和荣誉,能否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奉献。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包含专业教育和生命教育,即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医学态度。
(一)医学生亟需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耶鲁大学医学院Nuland教授曾说:“一个医学生初次面对身体的感受,将会决定他以后面对病人的态度。”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医学课程便是《人体解剖学》,2012年赣南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生对尸体标本较为恐惧,在初次接触解剖学实验课中,感到厌恶的占7.4%,感到恐惧的占17%,16.3%的学生表示解剖实验课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1]。大一新生因无知或者好奇,初次接触小白鼠或大体标本时,将其拍照上传网络,甚至发表不恰当言论的情况屡见不鲜。山东省2014年一项调查指出,“对他人自杀持冷漠态度”的医学专业学生比其他专业高出 4.85%[2],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可见一斑。因此,医学院校迫切需要生命教育,引导医学生认知生命、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才能培养其正确的生命态度,树立“拯救生命、献身医学”的价值目标。
(二)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缺乏系统规划
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短期化和功利性的倾向,一些学校专注于一些硬性的发展指标,关注学生考试和分数,追求高就业率。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这为数不多的学时数中更是鲜见生命教育的专题课程。虽然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品德等课程有所体现生命价值及意义等内容,但针对生命教育的专题性、系统性教育较少,学生很难系统地学习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同时,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和系统的教育理念。据调查,74.2%的学生认为自我知识的增长和经历的变化对生命观影响最大,而仅3.4%的学生选择学校的教育和帮助对生命观影响最大[3],可见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
(三)体现医学专业特色的生命教育尚待挖掘
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始于医学院校的终极关怀和生死议题,之后拓展为其他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医学生的课程体系应有对临终关怀和死亡态度的呈现和关照[4]。医学院校开展生命教育有其先天优势,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医学院校的生命教育多依附于公共基础课程开展,甚少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尚未发掘医学类院校现有优势资源。因此,其所开展的生命教育与其他院校内容大同小异,未体现医学专业特色和特殊性要求。医学专业知识中处处可体现出鲜活的生命气息,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的生命教育,将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形成,更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
二、生命科学馆之于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
生命科学馆以“诠释生命、了解医学”为主题,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合人文和基础医学核心课程,利用丰富的实体标本、文字材料和电子资料,揭示人类在健康或疾病的状态下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力求让医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人类生命之奥秘,感受生命之珍贵,理解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生命科学馆不仅能营造生动、直观和富有启迪性的基础医学教学及科普教育环境,也是一个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平台。
(一)在科普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科学馆作为进行生命伦理宣传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其核心价值是了解生命、尊重生命再到热爱生命。生命科学馆帮助医学生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通过引领医学生认识生命从孕育到成长这个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从生命的自我体验中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形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生命意识。2012年贵阳医学院经过调查研究指出,83.25%的学生认为生命科学馆对医学生的价值观有正向影响,全体学生均认同生命科学馆在生命科学知识的宣传和医学伦理教育中发挥了作用,76.4%的学生认为生命科学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具有宣扬生命可贵、珍爱生命的作用,97.6%的学生参观生命科学馆后有献身医学事业的想法[5]。由此可见,生命科学馆对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有着重要作用。
(二)在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生命教育把对自然生命的呵护和关怀作为起点,通过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启发、引导和提升来实现其教育目标。生命教育的课程不应仅限于认识生命,更需要探索生命的意义,从关怀个体生命到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进而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自身价值[6]。医学生在认识个体生命意义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培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人道主义精神、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生命科学馆让学生亲身体验医学的奥秘,感受生命的珍贵与不可逆。馆中每个学科专业资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只要认真梳理、挖掘,就能为生命教育提供丰厚的资源。各个相关学科教师无论在现实经历和临床经验中,都有着丰富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并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展生命教育。在生命科学馆的建设中融入探索生命的价值,从个体生命体验中引导学生对他人生命的关爱,引导学生体悟医学事业的崇高性,认识生命是一种责任和承诺,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实践载体
生命教育应该引导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态度,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生命科学馆中开展的生命教育活动与其它德育教育活动不同,它不是外加的空洞说教,也不是形式化的贴标签,它搭建了基础医学形态教学平台,融合了基础医学中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核心课程。生命科学馆通过展出人体解剖标本、组织胚胎标本、病理标本等,让学生在馆内直观地了解生命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的同时,也可以将正常人体结构与病理异常的大体结构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自然规律,树立珍爱生命的理念,理解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生命科学馆促进学生在了解生命和探究生命的过程中进行生命价值的讨论和思考,教育学生深刻领悟医学事业的崇高,引导学生将医学崇尚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信念中,通过生命价值教育,引领学生树立选择医学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义务、奉献和担当的精神,从而实现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
三、加强生命教育平台建设的路径
生命科学馆医学标本种类多、制作精致,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学习,从多方面、多角度比对,能够带给其良好的生命体验和感受,是医学院校特有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所在。因此,医学院校应充分挖掘和整合生命科学馆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建设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生命教育平台。
(一)精心布局,科学设计,推动生命教育特色平台建设
1.精心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建立融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和科普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学生体会人体奥秘、领略生命之光和向往医学未来的窗口。从参观路线规划、标本选择及摆放、灯光设置、背景音乐配置、环境通风、科普知识展板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以神奇的生命为主题,在胚胎学展区展示出正常胎儿的发育情况,让学生对比观察胎儿发育的全过程,领略生命的奥秘;以脆弱的生命为主题,病理学展区展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提醒学生提高疾病预防的能力和树立治病救人的崇高职业观;以和谐的生命为主题,解剖学展区和生物学展区展示生命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醒学生环境污染将导致生态失衡,引导学生珍爱环境、珍惜生命。
2.加快生命科学馆数字化建设。数字化生命科学馆建设是将现代的数字科技手段与传统的展示方法有机结合,通过专业知识查询机、人体模拟解剖实验多媒体操作平台、人体立体展示系统、知识触控查询机等情景化交互模拟系统的开发应用,以视听、交互、体验、参与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较深入了解医学主题的专业展示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掌握生命科学相关知识,感受生命魅力,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数字化建设对于扩大生命科学馆的影响力和受益面,营造医学院校的生命教育氛围也将会起到良好作用。
(二)完善生命科学馆内涵,充实生命教育内容
1.完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贯彻生命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以生命科学馆为实践载体,统筹构建由专业教师、人文教师、辅导员等各层次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队伍。专业教师负责场馆建设、标本维护,侧重从自然科学层面开展基本的生命意识教育,尝试将课程教学与生命教育相结合;人文教师负责挖掘生命科学馆的内涵和外延,从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探索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和探索生命的价值,认同医学事业的崇高和伟大;鼓励医学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参与生命科学馆讲解工作,非医学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生命教育活动等等。
2.创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将生命科学馆建设为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开展:(1)开展敬畏生命教育。提高生命意识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医学生在了解人体科学知识的同时认识了生命,进而更加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对自然、对生命的探索热情将会进一步升华。(2)开展体悟生命意义教育。较高层次的生命教育在于教人领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达到个体生命自身的和谐。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人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
(三)构建多元化生命教育实践课堂,创新生命教育途径
1.在生命科学馆讲解服务中融入生命教育。建设生命科学馆学生讲解服务队,开展生命科学馆标本讲解比赛,将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实施主体,鼓励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积极实践。学生既是学习者和知识的探求者,也是教育者和传递者。通过搜集生命科学馆历史资料和标本资料,再经过梳理、表达和展示,完成生命科学馆讲解服务,进而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活、生命相联系,增强学生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在生命科学馆内开展仪式教育。仪式传递
参考文献:
[1]郑亚楠,赖月月.医学生解剖实验课心理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8.
[2]贾国燕,王文姮.论医学院校的生命教育管理[J].管理观察,2014(7):177-178.
[3]潘明芸,吴新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4):129-133.
[4]王健.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台湾经验与借鉴[J].中国大学教学,2013(2):61-64.
[5]周红,令狐彩桃,曾柱,等.生命科学馆的医学人文价值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2,33(5):59-60.
[6]韩小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难点与突破[J].教学与研究,2010(8):81-86.
[7]叶文莺.以身相许:无语良师的生命教育 [M].台北市,慈济传播人文志业基金会,2011.
(编辑:马川建)
作者简介:刘婷(1986-),女,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收稿日期:2015-01-26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784(2015)02-0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