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青
大型中医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邵 青①
长期以来,江苏省中医院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建院之初,即广纳名贤,奠定了我院深厚的中医学学术根基。60年来,我院名医名家辈出,学术流派纷呈,一代代中医名家为我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来,医院领导高瞻远瞩,坚持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采取切实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考核力度,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医为主体,专业门类较为齐全,临床、科研、教学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专业人才队伍。
1.1 广纳名贤 奠定我院深厚的中医学学术根基 195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橘泉先生受命筹建江苏省中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建院之初,叶橘泉院长即广纳贤才,力邀国内名医,如邹云翔、曹鸣高、张泽生、邹良材等,汇聚金陵,为江苏省中医院的建立、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1959年,医院又汇聚了一批德技双馨的中医专门人才,如干祖望、周仲瑛、徐景藩、夏桂成、朱秉宜等,夯实了我院的中医根基。建院初期,我院名医荟萃,中医疗效卓著,誉满杏林,各地患者,纷至沓来。
1.2 薪火相传 造就一批批当代中医名家 “文革”后,尤其进入90年代后,我院名医辈出,群星璀灿,中医学术,薪火相传。1977年我院施和生、邱茂良、江育仁、干祖望四位老中医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名中医。1994年10月—1995年9月,我院徐景藩、汪履秋、唐蜀华等21位同志被命名为江苏省名中医。曹世宏、曹蓓蓓等19人被命名为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2002年,我院刘沈林、李七一等16位专家被命名为江苏省名中医。
1.3 加强培养 杏林传人蓄势待发 师承教育,硕果累累。早在1962年,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关于下达全省重点继承的名老中医名单,希切实做好继承工作的通知》,我院邹云翔、张泽生、曹鸣高等9位名老中医被选为继承导师,收南京中医学院毕业班学生9人为继承人, 1964年10月适逢10周年院庆,我院隆重举行了名老中医继承班谢师大会,开启了江苏省中医院中医学术传承及后继人才培养之先河。
自1991年至今,周仲瑛、徐景藩、干祖望、夏桂成等53名老专家被遴选为第一至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医院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为契机,中医传承继续加强,先后有95人参加学术继承,他们都已成为我院各学科的中医骨干,不少人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新一代中医骨干正在成长。
此外,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23名学员; “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第一、第二批56名学员;第一、二批“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高级研修班”19名学员,正在研修或已结业,他们阅读经典、跟师抄方、撰写心得受益匪浅。正因为师承培养是培养中医名家的有效载体,2005年起我院及时推出“院内临证跟师计划”,师承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先后有246人分 9批参加这一计划,院内中医学术氛围和青年中医临证能力全面提升。
医院积极组织参加政府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杏林传人。医院组织申报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先后有50名同志被遴选为培养对象,经过多年培养,他们中多数成为我院各学科带头人。“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是江苏省又一人才培养工程,2005年以来,我院先后有85名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获得资助,该计划是我院培养新一代中医名家的重要平台。
各级各类的师承培养和人才培训项目,为中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积极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夯实年轻人才基础。作为人才强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在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同时,专门制定了学历继续教育政策,在工资、奖金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医院现有博士216人、硕士623人,高层次人才汇聚为医院今后发展和中医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人才支撑。
2.1 适当引进西医学人才 西为中用 推动医院发展 中医学发展、中医院建设离不开西医,相反,良好的现代医学支撑平台,还会极大地推动中医院的发展,促进中医专科的建设。近几年来,我院先后引进临床内外科、医技科室等高层次西医人才,他们的到来提升了各专科的综合诊治能力,保障了医疗安全;与此同时,中医医生开始也能够更多地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扬,西医学人才也在积极参加“西学中”等各类学习,研究借鉴中医治疗手段,成为推动中医发展的新生力量。中西人才和谐相处、互相支撑,共谋发展,我院专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2.2 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技术等多学科人才 促进中医临床和研究科学化 近几年来,医院在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医学检验、生物医学工程、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基础领域,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为中医临床和研究提供边缘学科的支持。这些人才的进入,为中医临床与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我院人才队伍从单纯医疗型向多学科人才集聚的复合型队伍构架转变。并且依托“江苏省中医临床研究院”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
2.3 发挥大学附属医院及院系融合优势 借用客座专家外力 打造另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临床教师资源与科学研究资源。附院和大学在中医药临床服务、科学研究、临床教学、人才资源共享方面的整合日趋紧密,临床服务、临床科研、临床教学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大学教师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与附院优质的临床资源有机结合,成为我院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充分利用医院和大学的特聘、外聘专家来进一步加强指导人才队伍的建设。
我院复合型中医人才培养起步于中西结合人才的培养。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院一批西学中、中学西人才进入医院,其中有国医大师、全国白求恩奖获得者徐景藩教授,著名中西结合专家、肝病专家俞荣青教授等一批复合型人才,为医院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部分省级医院撤并,部分西医医师进入医院,这对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部分人员中医基础相对薄弱,医院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采取参加西学中研究生班,院内师承等形式培养他们的中医基础,经过培养,这些同志通过临床实践,多数成为省内知名的中西结合专家,这些同志在中医和中西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医院进一步加大中西结合复合人才培养,1998年医院一次性派遣9位医疗骨干参加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学中研究生班,其中多名同志已经获得中西结合主任医师职称,并成为相关专科的中医结合学科带头人。2006年我院进一步加大西学中培训力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举办西学中研究生班,计划用几年左右时间将院内50岁以下所有西医人才培养成掌握中西两套基础理论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外派进修是我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医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每年都派出一批医疗骨干外出国内外进修学习,目前已和美国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医院定期派人研修学习。医院近期的“百人计划”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派出100名各类骨干人才赴国外研习。鼓励在职攻读学位是我院激励人才培养又一举措,通过攻读学位,我院医务人员,尤其中医药人才的知识结构得到较大改变。通过上述一系列培养举措,我院一批批中医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其中不少人才已经成为国内省内知名的中医专家和复合型人才。近几年来,顺应临床科学研究的要求,医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医院有意识安排一些中医医疗骨干学习医学伦理、数据管理、科研方法学等相关知识,不少人才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专家。
当前《江苏省中医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5)》《江苏省中医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方案(2014版)》、省中“名医宝塔工程”等医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已开始实施,将为医院未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但医院对高层次人才队伍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还需加强。
·本文编校 曹家和·
2015-05-27)
①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市 2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