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波 慈勤英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急需一大批海洋人才来满足海洋经济的战略需要。海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严重告急”,不仅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发展海洋经济共同存在的问题[1]。虽然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优良的人才环境,已成为世界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赢家,但是从国家海洋主权的角度考虑,我国绝不能放弃海洋的战略位置和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利益诉求,而必须加快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迎接与海洋经济强国竞争的挑战。
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是指能够通过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与集成创新,促进国家海洋经济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利益,实现国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工程之一,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够以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创新,提升海洋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增强我国海洋国家安全保护能力。可见,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对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和推进海洋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可以有效满足我国海洋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海洋国家意识到海洋主权和海洋战略的重要性[2],我国作为一个海岸线较长的海洋资源大国同样也不例外。我国出口经济、进行海洋开发、处理贸易争端和解决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纠纷等问题,都要求我国必须要有一大批海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以满足发展国家海洋经济和维持海洋战略地位的需求。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大致上包括四类:一是支撑海洋资源开发的“高、精、尖”科技人才;二是维持海洋战略秩序的创新型武装人才;三是适应海洋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创新型渔业人才;四是处理海洋国际贸易纠纷和海洋资源开发矛盾的创新型律师人才和外交人才[3]。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把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和维持海洋国际和平,作为推进改革攻坚克难的一个突破口,这无疑需要一大批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能作为简单的“外包加工”,交给其他外资培训机构来做,而必须整合我国的高等人才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满足我国海洋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4]
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可以促进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蓝色发展”需要。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一直是困扰世界的一大难题[5](P121-123)。过去那种填海造地开发海洋、大肆捕捞海洋生物的渔业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已经不再具有“政治市场”了,特别是我国沿海省市率先把握了海洋经济的发展与保护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国对海洋“蓝色国土”的战略定位,着重从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文化等五大层面,来建构我国海洋“蓝色国土”安全与“蓝色经济”发展的海洋强国战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只有及时整合海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加快建构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和硬软件资源,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才能为我国海洋“蓝色国土”安全与“蓝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我国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实现海洋强国,离不开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可以促进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蓝色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打开一个经济突破口,从而不断巩固海洋“蓝色发展”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安全。
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可以优化我国亟须的高层次海洋人才结构。由于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特别是20个世纪60至90年代,我国对“蓝色国土”海洋权益的忽视,造成了我国对发展海洋经济和维持海洋安全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缺位。当前,我国在发展海洋经济和维持海洋安全的人才供给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处于低端的渔业养殖捕捞人才较多和不太成熟的处理海洋经济纠纷的经营人才较多,整体上呈现出发展海洋经济与维持海洋安全的人才结构失衡[6]。面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亟须的高层次海洋人才结构性需要,我们只有着力于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以支撑海洋资源开发的“高、精、尖”科技人才,来解决发展海洋经济的科学技术问题;以维持海洋战略秩序的创新型武装人才,来保证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拥有一个相对和平的“蓝色发展”环境;以适应海洋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创新型渔业人才,来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实现“蓝色可持续发展”;以处理海洋国际贸易纠纷和海洋资源开发矛盾的创新型律师人才和外交人才,来促进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持海洋国土战略安全。所以,只有大力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才能优化我国高层次海洋人才结构。
具体而言,结合我国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制约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不断分化与整合,现已形成围绕着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结构。随着学科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具体学科的建构与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仍然存在“大而化之”、“不专难精”的问题。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和开发海洋经济的战略问题,而承接这一战略的后备基础是我国高等教育要为海洋战略的人才供给“买单”[7]。目前,我国能为发展海洋经济培养出一大批低端人才,如专业渔民、专业水兵、一般的海洋法律师人才等,但是对于支撑海洋资源开发的“高、精、尖”科技人才、维持海洋战略秩序的创新型武装人才、适应海洋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创新型渔业人才等海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仍处于“瓶颈”状态。制约我国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因,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完善的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如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缺乏有机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考核体系等。[8]
我国人才市场对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反应不明显,这是制约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外因。就目前而言,我国虽然在政策方面作出了对海洋经济战略的倾斜,但是,我国人才市场对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反应是不明显的。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密集型再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也经历了从对初级技术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向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的转变。我国发展“蓝色海洋”经济也不例外,正经历着由对海洋初级技术人才向海洋高级技术人才和海洋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的转变。然而,这一转变在我国人才市场的结构需求和分类需求上的彰显,并不像法学人才、工商管理人才、电子科技人才、机械制造人才、高端生物制药人才等那样明显,从而也就难以在短时期内形成人才市场需求的吸引力,进而也就难以引起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方面进行战略调整,也同样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工程当中。
我国优质生源对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匮乏,是制约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又一个重要外因。当前,培养我国亟须的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可以优化高层次海洋人才结构。但是,由于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并未抓好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使得在既定的教育政策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生源对于海洋人才与海洋学科的认识不清楚,从而导致我国对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优质生源供给匮乏[9]。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来看,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互动,这符合人才资源流动的“拉力-推力”规律,即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人才结构调整,人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正是这两种力量不断在动态调整中保持平衡的结果。目前,由于我国的海洋政治、经济纠纷增多,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凸显,我国正在调整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路,同时也加大了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和强度[10]。这无疑对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宣传,引导优质生源加入或选报到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科和专业当中。可见,我国优质生源对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匮乏,是制约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外因。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的到来,既给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带来了机遇,也给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无疑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的一个有力突破口。通过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我国海洋经济“保护式”开发、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利益,实现国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工程之一,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应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
人才市场对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生源选报专业间接影响到海洋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结构。当前,解决我国优质生源对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匮乏问题,其合理路径就是要大力发展海洋创新型产业,以海洋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吸引优质生源加入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之中。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区域高度集聚的一种经济现象,而这种经济现象带来的规模效益,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11]。海洋创新型产业集群,既有一般产业集群功能的共性,又有特殊产业集群的特性。海洋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创新型海洋企业和海洋高层次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的海洋产业和海洋品牌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以创新海洋经济的组织网络和商业运作模式等为依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像上海市海洋产业群、浙江省宁波市海洋产业群等。推进海洋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对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规模效应,进而通过人才市场的需求“晴雨表”反馈给社会,引起社会认同,从而吸引高中生中的优质生源来选报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只有保证我国优质生源对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才能促进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良性发展[12]。
目前,我国对海洋类人才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采取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技能”的专业培养思路,已经初步形成以海洋水产品学科为基础,包括航海技术、海洋水产品分类学科、海洋渔业学科与技术、轮机工程与交通运输、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海洋相关专业的课程培养体系。只有以优化海洋类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为“突破口”,才能不断提升涉海高校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优化海洋类专业培养课程体系,需要:(1)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交叉化。即搭建与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实现海洋类专业课程设置多元化,使海洋专业基础课、公共必修课、海洋专业课和海洋实践课四个教学平台同时交叉进行。(2)突出海洋特色化的课程建设。优化海洋类专业培养课程体系,需要完善全校公共选修课、海洋专业选修课和海洋特色专业方向课的有机课程体系,使得海洋特色化课程建设具有弹性特点。(3)激励海洋科研成果进课堂。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需要海洋类高校有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师资队伍。海洋类高校只有建立并完善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激励制度,才能引导教师将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带进课堂,优化海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13]。所以,我国要为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就必须以优化海洋类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为“突破口”,提升涉海高校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涉海高校唯一能够做的、能够做好的,就是努力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对于培养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涉海高校需要以创新海洋高层次人才教育环境为“着眼点”,努力为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提供发展的学习空间。涉海高校,像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广东海事大学等,可以通过海洋类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不断整合课堂教学、科研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实习和综合素质演练等教育内容,把海洋高层次人才的“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努力打造一个适应海洋科技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的教育环境。我国涉海高校只有以创新海洋高层次人才教育环境为“着眼点”,努力为创新型海洋高层次人才提供发展的学习空间,才能为国家的海洋开发战略提供支撑海洋资源开发的“高、精、尖”科技人才、维持海洋战略秩序的创新型武装人才、适应海洋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创新型渔业人才、处理海洋国际贸易纠纷和海洋资源开发矛盾的创新型律师人才和外交人才。
[1]张樨樨,郗洪鑫.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需求关联因素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6).
[2]吴明忠.发挥沿海地方高校作用,培养强海圆梦所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3]王琪,王璇.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1,(3).
[4]黄兆信.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9).
[5]](美)罗杰·盖格.大学与市场的悖论[M].郭建如,马林霞,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刘平昌.创新服务沿海开发与海洋经济的模式——淮海工学院服务沿海开发打造海洋特色探索与实践[J].海洋信息,2011,(1).
[7]郑贵斌.海洋强国战略与高校的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3,(8).
[8]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9]金玲.发展蓝色经济的区域融资策略[J].当代经济,2012,(2).
[10]陈晓伟.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人才保证——国家海洋局倾力打造海洋人才队伍[J].中国人才,2012,(1).
[11]于永芳,刘常青.论蓝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2).
[12]黄兆信,曾纪瑞.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3,(6).
[13]杨娟,屠傲凌.综合素质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战略中的重要地位[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