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2015-04-16 04:54聂思痕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价值链发展

刘 燕 聂思痕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刘 燕 聂思痕

自201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光伏产业在我国实现了爆炸式发展,成就了我国在世界光伏产业的领军地位。然而,进入2011年后,国内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转冷,暴露出产业结构失衡、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创新不足等问题。国内光伏产业在“机会窗口”中的定位出现偏移是根本原因,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环节定位出现严重下滑是主要原因,而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匹配是重要原因,产业发展政策不力是外在原因。因此,应该重新界定光伏产业的“机会窗口”归属,调整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技术及资本平台的建设,建立产业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等。

光伏产业;战略性产业;“机会窗口”

刘 燕,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会计专业讲师。(江西南昌 330003)

聂思痕,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生。(江西南昌 330013)

自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产业等七大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后,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因其用之不竭且环保、稳定的特性而备受关注。短短几年间,光伏产业在我国实现了爆炸式发展,成就了我国在世界光伏产业的领军地位,涌现了包括无锡尚德、赛维LDK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极大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切实响应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预期。尽管如此,进入2011年后,国内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转冷,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均出现价格暴跌,恶性竞争日益严重,市场秩序趋于非理性。同时,各地不断上马新的光伏项目,国内光伏产能不断扩大,而发达国家基于缩减财政压力考虑而削弱扶持力度,导致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下降,光伏产品的供需失衡日趋严重。2013年,无锡尚德破产重组,赛维LDK陷入困境,拉响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尖锐警报。因此,光伏产业如何才能重新担负起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任,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进入2012年后,我国的光伏产业受到冲击,从“盛夏”一步迈入“寒冬”:电池组件增长率从2010年的139%下降到2012年的50%,多晶硅产量增长率从 300%下降到 2012年的44.4%,近九成光伏企业停产或即将停产。归纳起来,国内光伏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失衡,产能和产量严重过剩

国内光伏产业产能绝大部分集中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硅料切片及组件封装环节,而对硅料提纯工艺改进、切片、拉棒设备的研发和电站建设、并网设备制造等环节几无涉及。根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CPIA)的统计数据:到2011年,我国光伏产业产能已连续多年增速超200%,而全球的光伏装机容量增速仅66.8%。2011年,国内多晶硅产能14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比重为48%。同年,国内光伏组件产能30吉瓦,占全球70%以上;组件企业500多家,产量达到11吉瓦,占全球46%。2012年,光伏组件产能超过40吉瓦,产量超过24吉瓦,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而全球新增需求始终徘徊在20~40吉瓦之间,供需失衡严重。可以说,即使国际市场需求完全由我国消化,国内产能仍将过剩。

(二)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高度依赖国际市场

全球的多晶硅原料供应长期由HEMLOCK等七家企业把持,国内多晶硅原料高度依赖进口。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4.5万吨,进口量则为4.75万吨;2011年产量9万吨,进口量则为6.5万吨。国内光伏产业高度依赖出口,产量超九成出口欧美和日韩等国,其中欧洲占56.94%,亚洲占21.15%,北美占16.54%,极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2012年,受产能过剩与市场增速放缓的影响,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多硅晶国际市场价格由1月初的30.5美元/千克骤降至6月底的23.6美元/千克,给赛维LDK等国内光伏企业造成了巨额亏损。

(三)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及设备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国内光伏产业“大而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科技附加值低,在硅料提纯、生产设备设计开发、光伏组件生产及组装、测试技术等方面差距较为明显,偶有创新也多为工序创新和工艺细节改进。

作为硅料提纯的主流技术路线,西门子工艺的核心关键技术由美国哈姆洛克等七家企业垄断。国内虽然也主要采用西门子工艺进行硅料提纯,但却多用非闭环改良西门子法而非国际通用的闭环改良西门子法,导致提纯硅料在产能、纯度、质量稳定性方面差距不小。在生产设备方面,也只有单晶炉实现了国产化,多晶硅浇铸炉仍需进口,但国产设备在稳定性、自动化、新工艺雾化程度、设备精细化方面与进口设备仍然有较大差距。晶体硅电池生产中的核心设备,如氢化炉、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大尺寸铸锭炉、多线切割机、PECVD镀膜设备、自动丝网印刷机、全自动电池焊接机等技术,均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

二、我国光伏产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国内光伏产业在“机会窗口” 中的定位出现偏移是根本原因

光伏产业被视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代表,属于典型的“第二种机会窗口”产业,具有显著的技术赶超意义。目前,光伏产业仍处于“公共知识”阶段,大量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技术体系尚未形成,表现为发达国家无法通过专利保护实现技术垄断。因此,后发国家较发达国家更加不易受旧范式的锁定,而更能发挥“一张白纸”所特有的适应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任何一种核心技术难关的攻破,都会使得我国后发先至、占据技术革命的主动,从而引领产业发展,这也是中央政府列其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主要考虑。但是,由前文所述的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及困境可知,我国光伏产业仍处于典型的“第一种机会窗口”阶段,这种定位的偏移导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的整体偏离,在以低廉劳动力成本为核心优势的低位发展陷阱中越陷越深。

(二)国内光伏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环节定位出现严重下滑是主要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发展的“瓶颈”。由于产业定位出现偏移,国内光伏产业在全球光伏产业价值链上向低端环节偏离,政府和企业均乐于以产业承接者的角色来充当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对象,承接了硅料提纯、切片机光伏组件封装等附加值低的产业,而与其应有的不与廉价劳动力相关的、创新性强的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渐行渐远。全球产业价值链环节定位偏移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内光伏产业的价值链畸形发展,产业结构失衡,使其成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和“三头在外”的直接推手。

(三)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匹配是重要原因

由于多种原因,国内光伏产业多采用地方政府主导行为模式。这一模式在初期确实效果显著,但显然与产业长期需要并不契合。一方面,地方政府的GDP惯性,形成了对光伏企业的内在性强力绑架机制。这种绑架机制会从单向演变成双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和投入方向会严重受制于光伏企业发展,从而拖累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强势地位又直接抹杀了光伏企业对其自身发展的话语权,扼制了光伏产业的创新能力,无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累、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开拓,更会因为设置次优甚至低级的目标而对光伏产业建立的创新机制形成严重冲击。此外,地方政府的主导将会滋生光伏企业的“等、靠、要”心理,从而削弱企业市场适应能力。

(四)产业发展政策不力是外在原因

顶层设计不力,政策合力无从谈起。光伏产业科技、人才投入严重不足,知识平台建设落后,“产、学、研”联合非常简单。我国尚未建立任何一个国家级的光伏产业科研中心,科研攻关仅靠企业自身投入显然难以为继,光伏全产业链的技术革新仅仅只是空谈。地方政府机制设计不完善,退出机制缺位,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受到压制,产业低位重复建设被纵容。

三、对策建议

(一)重新界定光伏产业的 “机会窗口”归属,校准产业价值链环节定位

光伏产业必须从理念上实现从 “第一种机会窗口”向“第二种机会窗口”的回归,这是重新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国际贸易格局背景下,在“第一种机会窗口”内实现技术和总量的赶超,最终实现对技术革命主导权的争夺进而回归 “第二种机会窗口”是基本无法实现的。因此,只有正确进入相应“机会窗口”,才能校准国内光伏产业在全球光伏产业价值链上的环节定位,确定向上逆袭和向下延伸的产业发展方向。

(二)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合理定位政府功能

完善发展模式,加大中央政府干预权重,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出台扶持政策,完善产业推动细则,并通过审批集权遏制资本的逐利冲动,在全国范围内合理调配资源,提高产业附加值。中央政府还应适当进行微观干预,完善电价政策,推动产业成本下降及国内市场开发。弱化地方政府作用,正确发挥资源动员作用,有效遏制产业盲目扩大扩张行为,弱化对标杆企业、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关注,转而对具有更多发展空间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以产业创新机制为核心替代经济总量为核心。

积极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强制光伏上网电价”、“税收优惠”、“净电计量法”和“初装补贴”等类似政策刺激市场需求,还可通过纳税抵扣、上网电价等方式放大市场需求。建立起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贴渠道,完善补贴方式,变“事前装机补贴”为 “事后度电补贴”,加大对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补贴力度。

(三)积极推动技术及资本平台的建设及功能完善

各级政府均应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投入和人才投入,重视科技攻关,推动知识流转,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政府直接主导核心技术攻关,积极赶超国际技术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各级政府牵头建立相应的产业科研中心,积极扶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产、学、研的项目联合攻关。

政府应牵头推进金融服务平台创新,使用税收杠杆和金融信贷发挥支持作用。拓宽融资渠道,破解企业资金瓶颈,废除或暂缓当前金融机构对光伏行业贷款普遍采用的 “压缩”、“退出”和“维持”政策,鼓励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各级、各类金融机构重新开放对光伏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先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融资需求,特别是对科技型光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对单纯扩大产能的企业则予以区别对待。

(四)建立产业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

国内光伏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高度依赖出口拉动,因此,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内整个产业的发展仍具有极大影响力。由于光伏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产业升级及经济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因此,建立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这一机制,可及时把握国际市场的需求波动和国内产能、产量的动态变化,将供需之间的失衡保持在最小的状态,并最大程度降低汇率波动的影响。

注释:

1988年,演化经济学家佩蕾丝和苏蒂基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分界线提出了“机会窗口”理论:落后国家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进行赶超的过程中将面临两种机会窗口。一种是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的追赶,但由于发达国家占据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因此只能赶而不能超;另一种是通过进入新兴产业发动产业革命,大幅缩小经济差距甚至后来居上,实现跳跃式发展。欧洲的工业化、美国取代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日韩在战后的经济腾飞都属于这一情况。前者即“第一种机会窗口”,基于维纳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多出现于传统产业,特别是以劳动力和其他要素价格低廉为核心竞争力的低附加值产业;后者即 “第二种机会窗口”,依赖于新技术革命的激进创新,能通过自主创新迅速占据技术革命的制高点,进而掌控整个产业价值链。

[1]李晓刚,冯绍瑞.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7).

[2]王晓刚,邓丽荣.光伏产业和多晶硅技术现状与发展[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4).

[3]张永伟.推动光伏产业有序发展的六条建议[J].经济管理,2009,(10).

[4]王飞.经济发达地区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探析——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0,(12).

[5]姜涛.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研究——理论框架与案例解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1).

[6]冯春林.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及效果评价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8).

[7]廖文书,徐惠娟.主要光伏市场国家光伏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理论研究,2012,(2).

[8]刘益君.国内外光伏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

[9]张嵎喆,毛梅,赵阳华.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10]张嵎喆,王俊沣.培育光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2).

[11]李俊峰.2011中国光伏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12]赖纳特,贾根良.穷国的国富论:演化发展经济学论文选(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贾根良,秦升.中国“高技术不高”悖论的成因及其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5).

[14]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学术月刊,2009,(9).

[15]贾根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经验和借鉴[J].人民论坛,2013,(6).

[16]张敬文,谢翔.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责任编辑:陈保林】

F126

A

1004-518X(2015)02-0058-04

猜你喜欢
价值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