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幼祺治疗小儿热性惊厥验案2则

2015-04-16 00:57郑红舟
江苏中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全蝎僵蚕钩藤

郑红舟

(舟山市普陀区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舟山 316131)

小儿热性惊厥是指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正常,没有明确颅内感染且无热惊厥史而出现的惊厥现象,是儿科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急症[1],常见于脑炎、脑膜炎、破伤风及败血症等疾病发生过程中。本病属中医学“急惊风”范畴,喻嘉言谓“小儿初生,阴不足,阳有余,故身内易致发热,热盛则生痰生风生惊”,小儿腠理不密,易感外邪,正如《内经》有曰:“寒邪中人,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是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小儿发热惊厥反复发作,主要责之于痰,痰常内恋,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易于失运而助湿生痰,故若感受外邪,必然引动内伏之痰,导致风痰相搏,阻于络窍而发生惊厥。因其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难愈,对患儿的学习、记忆、行为等方面带来不少影响,甚至危害患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故临床医生多为关注。董幼祺教授为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浙江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董师临床上以“推理论病,推理论治”作为指导思想,并运用董氏儿科的独特经验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董老治疗小儿热性惊厥验案2则介绍如下。

1 痰浊阻络证

张某,女,5岁。2014年5月16日初诊。

患儿自9个月起发热惊厥后,每年有1次发热惊厥,惊厥时体温维持在39~40℃,持续时间大约4min,惊厥发作后曾3次做脑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患儿平时易感冒,3天前因感邪发热,惊厥又发。现发热初和,夜汗较多,纳谷不香,舌红少苔,大便干结。此为患儿素有痰浊内阻,复感风邪,引动伏痰,风痰交阻,阻滞络窍,发为惊风,治予疏风化痰通络以治其标。处方:

全蝎 1.2g,胆南星 2g,知母 5g,茯苓 10g,陈皮3g,炒麦芽 10g,南沙参 10g,石斛 10g,生甘草 3g,钩藤6g,天麻10g,僵蚕6g。7剂。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餐后服用。

2014年5月23日二诊:患儿夜汗尚多,纳谷欠香,舌苔薄净,大便隔日一次,拟原法出入。处方:全蝎 1.2g,胆南星 3g,麻黄根 10g,瓜蒌仁 10g,茯苓10g,陈皮 3g,炒谷芽 10g,南沙参 10g,钩藤 6g,天麻10g,僵蚕 6g。7剂。

2014年5月30日三诊:患儿夜汗已少,纳谷尚可,舌苔薄净,大便干燥,再拟化痰通络、益气养阴,佐以润肠通便。处方:全蝎1.2g,火麻仁10g,瓜蒌仁10g,太子参 10g,炒谷芽 10g,石斛 10g,钩藤 6g,天麻 10g,知母6g,益智仁10g,制首乌10g。7剂。

2014年6月6日四诊:药后舌净纳可,精神可,大便正常,拟前法出入。处方:全蝎1.2g,火麻仁10g,胆南星 3g,太子参 10g,生熟谷芽(各)10g,茯苓10g,钩藤 6g,天麻 10g,僵蚕 6g,制首乌 10g。7 剂。

2014年6月13日五诊:病情稳定,舌净纳可,二便尚调,拟益气健脾以巩固善后。处方:太子参10g,茯苓 10g,山药 10g,生甘草 3g,陈皮 3g,钩藤6g,天麻 10g,制首乌 10g,益智仁 10g。7剂。药后诸恙均和,再以调理数次,随访3月,患儿偶有感冒发热,未作惊厥。

按:《小儿药证直诀》云:小儿“脏器柔弱,骨气未成,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董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脏腑稚嫩,消化力弱。又“百病多因痰作祟”,小儿惊厥发作,痰常内恋,小儿“脾常不足”易于失健而助湿生痰,故若反复触感外邪,必然引动内伏之痰,导致风痰相搏,阻于络窍而发生惊厥。因此,治疗本病应标本兼顾,祛风化痰通络治其标,健脾益气固卫善后固其本,如此才能防其再发。本例患儿有热性惊厥史,此次发病,实乃感受外邪,触动伏痰,风痰交阻,阻滞络脉,发为惊风,故需以化痰通络为主。方中全蝎、胆南星、钩藤、天麻、僵蚕疏风化痰通络;南沙参、石斛、知母养阴清热,兼顾热病伤阴;茯苓、陈皮、炒麦芽运脾健胃,既有利于助运化痰,又有益于病后恢复。二诊时,患儿夜汗较多,大便隔日一次,故予麻黄根止汗,瓜蒌仁润肠通便。三诊时患儿夜汗已少,大便仍干,故予太子参、石斛等益气养阴,火麻仁、知母、制首乌等通便。至四诊、五诊时,舌苔已净,纳谷已开,二便均调,病情稳定,当需健脾益气以巩固治本。随访6个月,惊厥未发,感邪亦少。

2 痰热内恋证

忻某,男,4岁。2014年6月13日初诊。

患儿始发惊厥于1周岁时,至今6次,初次惊厥发作时体温达40℃,以后每次惊厥发作时体温维持在39℃左右。3天前患儿感邪发热后惊厥又作,经对症治疗后体温降至37.8℃。刻下咽红纳可,舌红苔黄,便下干结。脑电图、血生化、三大常规等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遂来门诊。患儿舌红苔黄,便下干结,脉象偏数,此乃余邪未净,患儿感邪以后,入里化热生痰,痰热内恋阻滞络窍,发为惊厥。治疗当先以清泄为主。处方:

连翘 10g,淡竹叶 10g,芦根 15g,杭菊 10g,蝉蜕3g,生甘草 3g,石膏 15g(先煎),钩藤 5g,僵蚕 6g。7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餐后服用。

2014年6月20日二诊:患儿发热已平,咽红亦平,二便尚调,纳谷欠香,舌红苔黄,拟调养化痰。处方:北沙参 10g,薏苡仁 15g,僵蚕 6g,炒山楂 10g,鸡内金 6g,钩藤 5g,全蝎 1.2g,茯苓 10g,生甘草 3g。7 剂。

2014年6月27日三诊:患儿纳谷好转,二便尚调,口腔溃疡,舌红苔黄,故拟清泄。处方:淡竹叶10g,北沙参 10g,芦根 15g,生甘草 3g,钩藤 5g,石斛10g,茯苓 10g,杭菊 10g,生石膏 15g(先煎)。7 剂。

2014年7月4日四诊:口腔溃疡有所好转,纳谷尚可,二便尚调,舌苔薄净,再予清理。处方:北沙参 10g,淡竹叶 10g,干石斛 10g,钩藤 5g,茯苓 10g,清甘草 3g,炒谷芽 10g,山药 10g,大生地 15g,益智仁10g。7剂。

2014年7月11日五诊:药后舌净纳可,二便尚调,再拟原法出入善后。处方:太子参6g,石斛10g,钩藤 5g,茯苓 10g,清甘草 3g,炒谷芽 10g,淮山药 10g,大生地15g,益智仁10g。7剂。药后患儿体质渐强,再以调理数次,加入黄芪、制首乌等品,随访6个月,感邪减少,偶发高热,未作惊厥。

按:钱乙有云: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也。故脾不足者不能输精壮体,肺不足者不能卫外固表,常致嫩弱之体,屡遭邪干。董师认为小儿脏腑娇弱,时易感受外邪,伤肺生痰,或因脾失健运而聚湿生痰,日久顽痰不去,则内伏脏腑,又小儿纯阳之体,肌腠薄弱,“肝常有余”,故每当气候突变,寒热失常,就易于感邪,感邪以后,邪气亢盛,或治不及时,则易于入里化火、生痰、生风而作惊厥。该患儿初诊时因余邪未尽,痰热内恋,故当先以清泄为主。方中连翘、杭菊清热疏风,石膏、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蝉蜕、钩藤、僵蚕息风通络。二诊时发热已和,纳谷不香,舌红苔黄,津损胃气未复,故予北沙参、炒山楂、鸡内金清润开胃,兼以薏苡仁、茯苓、甘草运脾,佐以僵蚕、钩藤、全蝎息风通络。三诊时患儿出现口腔溃疡,此乃心胃火浮之故,故予石膏、石斛、北沙参、淡竹叶、芦根等清润泻火为主。四诊口腔溃疡已愈,纳谷欠香,乃以调养和胃、通络化痰主之。待五诊时病已入坦途,即以调理脾胃、益气生津以巩固治本。

3 结语

董师认为,高热惊厥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及“心、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理特点。小儿热性惊厥的反复发作,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小儿机体的特点。小儿禀性纯阳,肌腠薄弱,又“肝常有余”,故气候变化,寒温失常,易于感邪,感邪以后,邪气亢盛,或治不及时,则易于化火、生痰、生风而作惊厥。二是痰浊内恋。痰有有形无形之分,小儿惊厥发作虽平,但痰常内恋,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易于失健而助湿生痰,故若反复触感外邪,必然引动内伏之痰,导致风痰相搏,阻于络窍而发生惊厥。三是脏腑弱,脾肺不足。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感外邪。[2]因此,健脾固本、豁痰定惊是防治小儿热性惊厥反复发作的切入点,董师临床据此辨证论治,疗效满意。

[1]Terra V C,Machado H R,Sakamoto A C,et al.When your child with epilepsy die suddenly:febrile seizures are part of the process.Arq Neuropsiquiatr,2011,69(2B):384

[2]董幼祺,董继业.董氏儿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09

猜你喜欢
全蝎僵蚕钩藤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
全蝎药材市场流通现状调查及展望△
全蝎软膏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32例
HPLC测定钩藤药材中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
钩藤总碱的热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