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燕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

2015-04-16 00:57
江苏中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慢性肾炎补益利水

易 岚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700;江苏省中医院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邹燕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江苏 南京 210029)

邹燕勤教授是首批“江苏省名中医”,首批中医传承博士后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二、三、四、五批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秀临床研修人才第一、二、三批带教老师,“孟河医派”名医费伯雄之第四代传人,其父邹云翔教授师从费伯雄高足、武进名医刘莲荪,是我国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邹燕勤教授执教从医五十余载,其治肾学术思想与经验源自孟河,又秉承其父之家学,在中医治疗肾系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其独到的肾病治疗特色。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CGN),是一组原发于肾小球的疾病,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病情迁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及矿物质代谢紊乱等情况[1],最终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而危害生命。慢性肾炎的治疗目前仍缺乏特殊有效的方法,且西药存在程度不同的副作用,中西医肾病界均致力于研究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改善肾功能。笔者有幸跟随邹师学习,颇有收获,现将邹师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补益肾元,治病求本

肾乃五脏六腑之本,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张景岳云:“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乎此。”邹师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病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发病之本,感受外邪毒物是致病条件。慢性肾炎发生的根本内在因素是肾气不足。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元,肾气不足即抗御肾炎发生的免疫功能受损,是慢性肾炎发生的根本内在因素。肾气为肾中元气,包含了元阴元阳。所以补益肾元、维护肾气是治疗慢性肾炎的基本原则。在辨证治疗时常伍以川断、桑寄生、杜仲、枸杞子、生地等补益肾中元气。祛邪之时主张缓攻,而不妄投过于苦寒、辛热、阴凝之品,以免戕伤肾中元阴元阳。扶正不用峻补,而用平补之法,选用甘平之剂,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用苦寒、辛凉之剂,剂量宜小,中病即止,并适当配伍温药以缓其性。若用温燥之品,应短期使用,配伍阴药以制其燥。邹师在治疗中处处注意补益肾元,顾护肾气,而使肾中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

2 补益后天,以养先天

邹师认为脾肾虚损是慢性肾炎发病的病理基础,故补益脾肾是其治本之治。脾与肾乃先后天之本,先天之本既充,则后天之本得固,而后天之本得健,则先天之本不竭。藕塘居士云:“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脾乃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可助生化之源,健脾又可强后天而养先天,以达脾肾双补之效。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邹师提出益肾必健脾,健脾必补气。即通过补气健脾以达补益肾气之目的。益肾必健脾,注意脾肾兼顾,两者不可偏废;补气与健脾,二者不可分。补气健脾益肾,这正符合邹师以脾肾气虚为慢性肾炎基本发病机制的认识。方取四君子汤和参苓白术散之意,常用药:川断15g、桑寄生15g、太子参 30g、生黄芪 30g、炒白术 10g、茯苓 30g、生薏苡仁20g等。川断味苦辛,性微温,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均为平补肾气之品,若患者腰酸较甚,加入杜仲等补肾强腰。生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太子参味甘,微苦,其性略偏寒凉,补气健脾,兼能养阴生津,与黄芪相伍,可制约其甘温益气之温燥之性,又可防利湿之品苦燥伤阴。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薏苡仁、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利水,三者既可扶正,又能祛邪。

肾气包括了肾阴肾阳,所以补气健脾亦可助肾阴肾阳。无论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邹师每于平补肾阴、平补肾阳之药中参入补气健脾的药物,以补益肾气,维护先天。

3 平补平泻,和缓轻灵

孟河名医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中说:“夫疾病虽多,不外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即和法也,缓治也。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缓治也。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他所提倡的和缓法为其后学所推崇。邹师也将费氏和缓法运用于慢性肾炎的治疗,认为其治疗目的是使阴阳气血归于平衡,以平为期,用药乃四两拨千斤,只可缓图,不得骤取。补益多以平补为主,补气健脾常用太子参、生黄芪、党参、白术、淮山药之属,甘淡平缓而不温燥;补益肾气,常遣川断、桑寄生、功劳叶、制狗脊、杜仲等平补肾气之品;肾阳虚者,多用菟丝子、仙灵脾、仙茅等平补肾阳之品,甘温而不过热;肾阴虚者,多用生地黄、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等平补肾阴之类,甘凉而不滋腻。遵从“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方中一般较少使用桂、附等辛温大热之品,亦不用人参、鹿茸等峻补之药以图一时之效。补虚如此,泻实治标亦如此。除水湿,常用茯苓、苡仁、泽泻、车前子等甘淡渗利之品,以防燥湿伤阴;祛瘀血喜用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活血和络,活血兼以养血,而不破血;治湿热,亦注意清利而不伤阴;理气喜用合欢皮、绿萼梅、香橼皮、佛手片等性质相对平和之品,避免辛香温燥。无论补虚或泻实,均以平为期,以和为贵。

4 分步辨证,分期治疗

邹师认为慢性肾炎是本虚标实的病候,临床辨证首先根据主症,辨别脏腑病位,是在肾、在脾、在肺、在肝,还是多脏同病。明确脏腑病位后,还须分清气血阴阳,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抑或气阴两虚、肾精亏损,等等。辨明患者的病位病性后,即可明确其本证所属。慢性肾炎在本证的基础上常兼夹风、水、湿、瘀等标证中的一种或多种。对于兼证的辨证除了熟悉它的一般临床表现外,尤其重视尿、咽、舌、肿的辨证,这对于区别标邪的性质与轻重很有意义。湿热证在辨证时,须注意诊察三焦,辨别不同的部位。风邪为患,变化多端,临床表现复杂,故临症之时须仔细辨察。

邹师认为慢性肾炎的治疗既要抓住脾肾,又要注意脏腑阴阳气血的整体调理。根据慢性肾炎临床有无水肿表现,通常分为水肿期和无水肿期治疗。一般先侧重治其肿,肿退后调治脏腑虚损,治疗蛋白尿血尿,并保护肾功能。水肿期常见证候为脾肾气虚,水气不运;脾肾阳虚,水邪泛滥;气阴两虚,水湿逗留;瘀滞阻络,水液潴留;风邪外袭,水气犯肺等。治疗需辨别证型,扶正祛邪,运用补气渗利、温阳利水、滋阴利水、活血利水等方法治疗。无水肿期多见证候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湿郁络阻等。常用的治法有:健脾补肾益气法,温运脾肾法,阴阳气血兼补法,滋肾养阴法,疏滞泄浊法等。水肿不明显者参照无水肿期治疗。

5 淡渗利水,轻药重投

水肿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症状,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肾炎水肿的治疗当以利水消肿为第一要务,邹师总以健脾益肾、淡渗利水为主法。无论补脾肾之气,或温脾肾之阳、补脾肾气阴,淡渗利水之法为参入必用之法。淡渗利水的药物取自《伤寒论》五苓散,习用茯苓皮、生苡仁、猪苓、泽泻、车前子等。此类药物性平味淡,渗湿利水的作用平缓,但作用持久,能起缓消其水的作用。对于肿势明显者,邹师采用“轻药重投”法,即作用轻缓之淡渗药物投以重剂,常可获肿退水消之效,且不伤正气。如茯苓皮,为茯苓的皮部,渗湿利水作用强于茯苓,常用至50g;生苡仁用至 30g,猪苓常用 30~40g,泽泻 20g,车前子30g。茯苓、苡仁等又有健脾的作用,并伍以太子参、生黄芪、炒白术等补气健脾之品,利水而不伤正。太子参的补气之力虽不及党参,但可兼顾阴分,防利水而伤阴。脾肾气虚、水湿内聚证,以五苓散合参苓白术散或四君子汤加减;脾肾气阴两虚、水湿逗留证,以五苓散合参芪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则取济生肾气丸合附子理苓汤之意。各证候中常佐以当归10~20g、红花10g、桃仁10g、丹参20g等活血和络之药。邹师在此处也运用了费氏的和缓法,认为肾病水肿者脏腑虚损,正气衰弱,病程长久,肿势缠绵,若用甘遂、大戟、芫花、黑白丑等攻下逐水之药,或可取一时之效,但戟伐正气,水肿必复卷土重来,故只可缓图,不得骤取,方可获持久之效。

6 清热利湿,贯穿始终

邹师认为在慢性肾炎的过程中,湿热是基本的病理因素,贯穿病程始终。湿热日久伤气损阴,并可兼夹风邪,招致外湿,变生瘀血,致浊毒蔓延。正愈虚,邪愈盛,则病变更加复杂难愈。所以清热利湿之法常贯穿病程始终。治疗上邹师常根据邪正双方的标本轻重缓急,决定祛邪与扶正的主次。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湿热明显者,以清利治标为主,兼顾补虚扶正;湿热症减,病情缓解后,再加强扶正固本,以防复发;若素体不足,本虚为主,湿热不著者,当扶正固本为要,此时兼顾清热利湿,每每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清热利湿药大多苦寒,苦能除湿,寒凉清热,邹师临证时注意苦寒清利而不伤阴,不可分利过度。清热利湿常根据上中下三焦和皮肤等部位的不同而遣方用药,又须辨湿与热的轻重主次,或化湿渗利为主,或清热解毒为要,还应根据兼夹之邪随症治之。

湿热壅结上焦,咽喉不利者,选用黑玄参、玉桔梗、生甘草、射干、牛蒡子、制僵蚕、蝉衣、银花、炒黄芩等清利咽喉。湿热蕴结中焦者,运化转输失司,常用制苍白术、黄连、马齿苋、凤尾草、车前草、荠菜花等清利湿热。湿热流注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者,尿沫增多,尿液混浊者,加石韦、黄蜀葵花、蛇舌草、车前草、猫须草、扁蓄、瞿麦、蒲公英、紫花地丁、荔枝草等清利解毒;湿热损伤络脉,血溢于外,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者,视血尿情况选用小槐花、荠菜花、仙鹤草、白茅根、生地榆、紫珠草、水牛角片、大蓟、小蓟等清利凉血,配合参三七等止血而不留瘀。湿热浸淫肌肤,皮肤疮疖肿痛,每遣蒲公英、银花、蚤休、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等清利解毒,消肿祛风。湿热流注肝经,肝胆湿热,则用马鞭草、垂盆草、田基黄、金钱草、茵陈、黄芩等清利肝胆湿热。

7 活血化瘀,层次分明

邹师深受《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治法的影响,吸收其父邹云翔教授在《中医肾病疗法》中首创之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病的经验,广泛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每获良效。邹师从肾脏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上认识到肾脏是运行血气的脏器,在病理状态下,由于脾肾两虚,水湿停聚,使气血运行不畅,渐致肾脏瘀阻络伤。临床治疗肾病提倡“久病必和络”,根据瘀血的轻中重不同分别用药。病轻者用轻药活血和络,如丹皮、丹参、赤芍、当归、泽兰、鸡血藤之类,适用于瘀血证较轻或不明显者,此类药每参于各法当中使用。病程日久,有瘀血症状者,用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川芎、参三七、益母草、茺蔚子、怀牛膝、川牛膝、乳香、没药等。参三七既能化瘀,又可止血,邹师习用参三七粉嘱患者常服,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经久不愈者。顽固性肾炎蛋白尿、水肿者,则用虫类药,如祛风利咽的制僵蚕、蝉衣,祛风通络的蜈蚣、全蝎,破血逐瘀的水蛭、虫等,亦用成药大黄虫丸等,用于病久又瘀血证较明显,而一般草药不易见效者。虫类药有小毒者剂量宜小,控制在药典用药范围内。

8 护咽固卫,稳定病情

慢性肾炎病情复发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感受外邪,肺卫失和。肺卫不固者,每易感受外邪,咽喉是外邪循经伤肾之门户。外邪循经扰肾,可使水肿、蛋白尿、血尿等复发或加重。对于此类肺肾气虚,卫表不固,易反复外感者,邹师注意补气固卫,参入玉屏风散进治,以防外感。若感受外邪,风湿热毒壅结咽喉,出现咽喉红肿疼痛者,常选玄麦甘桔汤和银翘散加减以清热利咽。外邪入里,肺经热盛者,则选桑白皮汤以清肺解毒。外感后期或有慢性咽炎者,常感咽喉隐痛,咽部暗红,则用麦味地黄汤养肺滋肾,并参入清热利咽之药以清除余邪,并配合金银花、南沙参、胖大海、生甘草等泡饮频服,以增加疗效。护咽固卫,防止外感,祛除外邪,邹师认为是稳定肾炎病情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肾气的重要方面。

9 多种途径,综合治疗

邹师常在口服辨证方药为主的基础上,使用剂型不一、途径多样的方药综合治疗,以辅助增强疗效,巩固病情。①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一种将中药辨证方中的饮片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及胶类药制成的半固体剂型。邹师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气,冬主闭藏,进入冬季人体精气内敛,善于吸收各种精微营养物质,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养藏气,冬季是服用以补益作用为主的膏滋之最佳时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对于缓解期稳定状态的慢性肾炎患者,冬令进服膏滋可起到增强体质、巩固治疗、防止复发的作用。②泡服方,选用金银花50g、生甘草50g、藏青果50g,分次泡茶频饮,用于伴有慢性咽炎,咽部隐痛不适者,急性发作期可配合锡类散吹喉。③坐浴方,选用苦参50g、蒲公英 50g、野菊花 50g、蛇床子 50g、车前草50g,煎汤外洗坐浴,用于妇女伴有下焦湿热,外阴灼热瘙痒,带下色黄量多有异味者。④足浴方,选用双钩藤100g、夏枯草100g、灵磁石300g、车前草200g、杜仲 200g、怀牛膝 50g、石韦 200g、红花 30g,煎汤泡足,用于肾性高血压,肝肾阴虚,肝阳上扰,见眩晕、头痛、耳鸣者。⑤外敷方,生附子5g磨粉加醋调,大蒜5~6瓣、葱2~3茎捣烂成泥,细辛3~5g,外敷涌泉穴,配合辨证的内服方治疗伴有难治性高血压属阴虚阳越者,起引火归元的作用。为上病下取,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的反佐疗法。⑥灌肠方,取生大黄10~30g、生甘草 5g、六月雪 30g、蒲公英 30g、生牡蛎 30~40g,浓煎取汁约200~300mL,保留灌肠,保留时间30min以上,每日1~2次,7至10d为一疗程。此法用于慢性肾炎兼有湿浊证,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有通腑解毒、软坚泄浊之功。

猜你喜欢
慢性肾炎补益利水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何复东运用自拟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虚损性疾病经验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药中补益绵黄芪(下)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综合护理在慢性肾炎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蛋白尿方联合科素亚治疗慢性肾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