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魁 谈 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夏桂成名老中医工作室,江苏 南京 210029)
妊娠病又称胎前病,女性生理不足于血,有余于气,妊娠之后,血聚养胎,耗伤精血,阴血愈虚,气火易旺,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关妊娠疾病。《沈氏女科辑要·妊妇似风》指出:“妊娠病源有三大纲:一曰阴亏,精血有限,聚以养胎,阴分必亏。二曰气滞,腹中增一障碍,则升降之气必滞。三曰痰饮,人身脏腑接壤,腹中遽增一物,脏腑之机括为之不灵,津液聚为痰液。”较为准确地概括了妊娠后生理病理变化。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认为,辨别妊娠病需注意外因、内因、母病和子病几方面。母体重点在于虚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肾虚,脾肾不足,致胎失所系,或胎元失养;胎儿则在于气火旺的实的病理变化,俗云“胎前一盆火”,就是指妊娠后气火偏亢易引起一些相关性疾病,如妊娠恶阻、子嗽等。同时,用药宜于安胎治病并重,发病急者,当遵守“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原则,急则治标。大多数情况下,以安胎为先,顾护母体,用药中正平和,不伤正气,尚需注意妊娠药禁,免于伤胎伤正。
妊娠病种类较多,本文列举了妊娠小便不通、妊娠呃逆、妊娠涌吐痰涎、妊娠身痒4种疾病,有的临床并不太常见,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以冀能够较好地展现夏桂成教授辨治妊娠病的经验特色。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唐代王冰注曰:“位当孤府,故谓都官。居下内空,故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閟隐不通,故曰气化则能出矣。”因此,“膀胱但主藏溺,而不主出溺也”。膀胱者虽为储存津液之地,但是需气化作用才能实现小便顺利排出的功能。
夏老指出,妊娠小便不通,古称转胞,缘于妊娠后脾肾易于亏虚,脾虚者,中气易于不足,肾虚者,系胎无力,胎压膀胱,气化不利,水道闭塞。兼之腹中胎儿阻碍气机升降,运化不利,易酿生痰湿等病理产物,从而导致小便不利、不通的发生,临床处理虚证时需要顾护脾肾之气。另外,痰湿、湿热等病理产物易于壅聚下焦,导致气化不利,所谓“胞移热于膀胱,则窿”,“热在下焦,填塞不通”,因此,清化湿热是为要策。妊娠小便不通,与一般清化不同的是不以通利之品为治疗法则,而是处处顾及母胎安全,化湿利水不能伤正,以淡渗为主,可以酌情选用茯苓、泽泻、六一散等缓通清利之品,使得清化不伤正,升降同调,顺气通畅。
病案1.李某,28岁。初诊日期:2008年9月2日。
主诉孕3个月排尿困难9d伴尿潴留1d。患者孕3个月时于8月22日因“呼吸道感染”以青霉素治疗,8月25日起出现排尿困难,现于某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保留导尿,拔除导尿管后仍小便不能自解,遂又保留导尿。刻下孕86d,排尿困难,无阴道出血,无腰酸,小便略胀,恶心不适,纳谷不馨,咳嗽咯痰,量少,难以咯出,无发热,便秘4~5d一行,出汗多。治疗拟补气健脾,和胃降浊,佐以清化膀胱湿热。方拟补中益气汤加滋肾丸加减。处方:
黄芪 15g,党参 15g,白术 10g,茯苓 10g,炙升麻6g,广陈皮 6g,炒竹茹 6g,炒黄柏 6g,泽泻 10g,乌药6g,六一散 10g,桔梗 6g。7 剂。
9月9日二诊:孕三月,排尿困难9d伴有尿潴留。服用上药后,9月5日尿管拔除,小溲能解。B超:单胎,顶臀径74.8mm,胎心搏动好。刻下:小便已通,略有淋漓不净,有排不净之感,咳嗽偶作,痔疮出血,便秘,恶心欲吐稍缓,纳食偏少,腰略酸,舌红苔腻,脉细滑带濡。治拟益气开阳、清热利湿,仍以补中益气汤加滋肾丸加减。处方:
黄芪 15g,党参 15g,白术 10g,茯苓 10g,炙升麻6g,陈皮 6g,竹茹 10g,炒黄柏 6g,炙知母 6g,肉桂5g,地榆炭 10g,杜仲 10g,泽泻 10g。7 剂。
病案解析:患者孕3月,小便不通,小腹作胀,属下焦膀胱湿热,气化不利;咳嗽阵作,咯痰时有,难以咯出,为气机不升,夹有痰湿之征。恶心欲吐,便秘,辨属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总体辨证为:脾气虚弱,胃失和降,下焦湿热。该案,系转胞病证。《甲乙经》曰:“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穴主之。”又曰:“小便难,水胀溺少,胞转,曲骨主之。”甲乙经所指出的胞转,非妊娠小便不通,此胞指膀胱而言。《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虽未明确指出妊娠小便不通,但又包括在内。至朱丹溪,则明确指出:“有妇妊孕九月,转胞小便不出,下急,脚肿,不堪活。诊脉右涩,左稍和,此饱食气伤,胎系弱,不能自举而下坠,压着膀胱,偏在一边,气急为其所闭,故水窍不能出。转胞之病,大率如此。”赵养葵指出:“有妊妇转胞不得小便,由中气虚怯,不能举胎,胎压其胞,胞系了戾,小便不通。以补气加升举之药,令下窍通,补中汤加减是也。”是案确为脾虚气陷,但又兼夹湿热,以致膀胱气化不展,故以补中益气汤以提升中气,运用黄芪、党参宣开肺气,升麻、桔梗等健运脾气,意在枢纽开合有度,提壶揭盖,缓解胎压膀胱之急,兼合滋肾丸以化膀胱湿热,以黄柏、知母清热燥湿,肉桂辛热之性,开阳化气。
妊娠呃逆临床并不多见,呃逆古称“哕”。《素问·宣明五气》谓:“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最早指出了哕的病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则从方证学角度对呃逆进行论述,指出橘皮汤的方药治疗。《景岳全书·呃逆》指出:“然病在气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而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其或免者亦万幸矣。”已认识到本病的寒热虚实之分。《证治汇补·呃逆》则对呃逆的治法进行了详细论述:“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吐若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挟热者,当凉补。”
夏老认为,妊娠呃逆治疗同样需要审证求因,平肝降逆、顺气解郁、消食化痰等法皆要结合病情以及女性妊娠期特殊的生理状态,遣方用药亦当轻柔,但在病情较重时,对于一些降气之品,仍可以应用,但需要注意中病即止,以免伤及胎元,此时用药贵在时刻注意加强安胎之品,胎元健康,母体安全。临证治疗多用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赭汤加强重镇降逆之意,佐以抑肝和胃之品。
病案2.储某,41岁。初诊日期:2009年12月9日。
主诉孕7个月,呃逆、嗳气伴有反酸纳差1周。妊娠7月,伴有嗳气泛酸,纳差,大便3~4d一行,臀部酸痛,面色萎黄偏暗,怕冷,头昏时作,腰酸明显,偶有腿部抽筋,矢气较多,胃胀明显,梦多,心神不宁。2005年右侧输卵管妊娠切除。近来家事不顺,烦恼时作,忧愁多思。脉弦细滑,舌质偏红,苔腻。诊断:妊娠呃逆。证属阴血亏虚,肝气犯胃。妊娠之后,阴血不足,胎气壅阻,冲肝之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痰涎壅阻,心神失于安宁。治以滋阴养血,平肝和胃。处方:
白芍 10g,黑当归 10g,钩藤 10g,杜仲 12g,桑寄生 10g,黄连 5g,苏叶 6g,柿蒂 5个,陈皮 6g,炒竹茹6g,代赭石 10g,青龙齿 10g。7 剂。
12月16日二诊:呃逆好转,便秘减轻,牙龈出血,夜寐欠安,两臀作酸,心烦头昏。脉弦细滑,舌红苔腻。上方去黑当归、代赭石,加地榆炭10g、大生地10g、莲子心 5g,10 剂。
12月30日三诊:白带增多,略有呃逆,胃酸增多,厌恶甜腻,腰部作酸,臀部隐痛,二便尚调,耳鸣明显,头晕,偶有心慌。脉弦细滑,舌红苔腻。清心健脾汤加减。处方:
钩藤 10g,莲子心 5g,黄连3g,太子参 15g,炒白术 10g,广陈皮 10g,炒竹茹 6g,茯苓神(各)10g,代赭石 10g(先煎),广木香 6g,青龙齿 10g(先煎),柿蒂3个,炒川断10g。10剂。
病案解析:妊娠恶阻主要责之于妊娠后血聚养胎,阴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胎气壅阻,冲肝之气上逆犯胃,胃气失于和降。此例兼之情怀不畅,肝气郁结,更加重了肝气的逆犯。故治疗当以养血补肾、抑肝和胃为主,兼以条达肝气、宁心安神。使用了钩藤、柿蒂、代赭石、青龙齿等清心肝镇降之品。取方以滋肾汤为主方加减,镇降为标,实则养血补肾为本。其中,代赭石一味,妊娠素来慎用,这里病情较长较重,故亦用之,中病即止。
妊娠恶阻为妇科常见疾病,但食入不吐,反而仅涌吐痰涎不能自止者,临床并不多见。夏老认为,妊娠之后,子宫内胎元初凝而气血旺盛,易于迫冲脉之气升逆,冲气动乎肝,犯逆于胃,胃失和降,若素体胃虚,脾胃不足,运化失司,酿生痰湿者,则易于涌吐痰涎。该疾病发病有两个因素,一则冲肝气逆,二则素体脾胃虚弱。但食入不吐,仅吐痰涎者,当胃气尚强,和降功能尚可,而脾虚较著,痰涎湿盛,临床上应当予以注意。治疗以清肝降逆健脾和胃为主。该病脾胃虚弱为本,肝火上冲犯胃为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当先清肃肝火,顺气降逆,然后健脾和胃,和缓治本,佐以化痰燥湿蠲饮。清降肝火者,夏老善用钩藤汤加减,脾虚湿盛者,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入竹茹、半夏等药,灵活加减。同时需注意补肾安胎,理气和胃。
病案3.张某,28岁。初诊日期:2014年11月27日。
主诉停经3月余,恶心涌吐痰涎一个半月。近一个半月以来,恶心呕吐痰涎明显,曾输液治疗不能缓解,口吐口水及痰涎时作,纳谷尚可,不吐谷物,但觉恶心,晨起吐黄水,大便时偏干,面部痤疮时作。口中觉涩,食后更甚,喝水后方能进食,疲乏无力,周身乏力,小腹作胀。脉细滑,舌红苔腻。此乃脾虚气弱,痰湿内阻所致,脾主涎,脾气虚则不能收摄,涎偏多,神疲乏力,脾所以虚馁,与肝经郁火有关。拟清肝健脾,清肝健脾汤加减。处方:
白芍 10g,钩藤 10g,黄连 3g,党参 15g,炒白术10g,茯苓神(各)10g,炙黄芪 10g,炒竹茹 10g,广陈皮 6g,广木香 6g,砂仁 3g,寄生 10g。7剂。
12月4日二诊:妊娠涌吐痰涎,边缘性前置胎盘。药后面部痤疮明显消散,痰涎并未明显减少,恶心尚可,大便先干后稀,纳谷尚香,饭后打嗝明显,痰多频频咯吐。B超:胎盘下延至子宫内口。原方去砂仁,炙黄芪用量加重至15g,加炮姜5g。7剂。
12月11日三诊:孕4月,妊娠呕吐痰涎,边缘性前置胎盘,面部痤疮消散,呕吐略减,纳差,腰酸,痰涎多,不能喝水,晨起黏痰多,肠鸣。厚白腻舌苔不化,纳差,不欲饮水,小腹作胀,下坠感轻度。仿小半夏加茯苓汤之意,上方加半夏6g、生姜3片、炙升麻3g。15剂。
12月25日四诊:停经5月,恶心、痰多较前好转,小腹作坠,大便日行2次,第一次大便不太成形,余无不适。拟益气助胎,清心和胃。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
黄芪 15g,党参 15g,生白术 10g,茯苓神(各)10g,白芍 10g,陈皮 6g,升麻 6g,广木香 6g,炒竹茹10g,钩藤 10g,黄连 3g,莲子心 5g,寄生 10g,菟丝子10g。10剂。
2015年1月19日五诊:妊娠呕吐、痤疮、低置胎盘、恶心呕吐明显好转,痰涎减少,略有恶心,晨起较著,夜寐尚可,脉细弦,舌红苔腻。上方去莲子心,改黄芪用量为20g。10剂。
病案解析:该例患者但吐痰涎,不能自止,而面部痤疮满布,显然孕后胎气偏旺,肝胃之火升腾,治以清肝胃之火为先,佐以健脾化痰。“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气弱,运化失职,痰浊内生,挟肝火上逆,则痰涎涌出不止。治疗当清肝健脾,和胃降逆。面部痤疮清退后,用小半夏茯苓汤,加强清肝健脾、降逆止呕之功。后患者检查示低置胎盘,中医多认为与脾虚气弱相关,经补气升提之法治疗,最终B超提示胎盘位置上升。
妊娠身痒一般出现在妊娠中晚期,夜晚易于加剧,可伴有皮肤等部位色黄。《陈素庵妇科补解·胎前杂证门卷之三》指出:“孕妇患此必致腹胀胎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夏老认为本病多以心肝(胆)郁火湿热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处理中,把清肝解郁与利湿止痒结合在一处,常用的基本方剂为丹栀逍遥散合茵陈蒿汤,基本药物为炒山栀、炒丹皮、当归、白芍、钩藤、茵陈、泽泻、炒柴胡、茯苓、地肤子等。如偏于郁火,以火热为主者,在治疗上必须清热占主导,可加入生地、黄连,甚则大黄亦可加入,凉血泄热,才能达到止痒的目的;如偏于湿热,以湿为主者,治疗上必须燥湿占主导,可加入制苍白术、防风、藿香、佩兰等,温燥化湿,才能达到除湿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还要认识到瘀滞的重要性,因为肝经郁火,有郁必然有瘀滞,有瘀滞就得化滞通瘀,所以常在上述基本方药中,据证加入赤芍、丹参、虎杖等活血之品。这类活血化瘀的药物性质较为缓和,但毕竟偏于活血,要慎重使用,但“有故无殒”,又不得不用,用之得当,效果颇佳;如果肝肾阴虚,藏血不足,待郁火湿热解除后,就应侧重滋阴养血,以保护肝脏。脾胃薄弱者,湿热清除后,以健脾和胃,恢复后天生化之源,亦为保肝之措施,更为养胎之要着,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病案4.朱某,29岁。初诊日期:2009年10月9日。
主诉孕6月(24周),皮肤瘙痒1月。皮肤瘙痒,以脐周为甚,入晚胎动较著,心烦难寐,烦热口干,带下偏黄,尿赤,大便尚调,纳谷不香。脉细弦,舌红苔腻。血液检查示胆汁酸偏高。妊娠身痒,病属于心肝气火偏旺,夹有湿热,治疗当清心肝、解郁热,少佐利湿以助之。处方:
钩藤 10g,莲子心 5g,茯苓神(各)10g,黑当归10g,白芍 10g,炒柴胡 6g,炒山栀 10g,茵陈 10g,大生地 10g,青龙齿 10g,泽泻 9g,广郁金 6g。7剂。
10月14日二诊:药后胆酸值恢复正常,腰酸隐痛,有便秘,腹部坠胀,入夜尤甚,胎动明显,凌晨尤著,影响睡眠,易于上火,口角痤疮。脉弦带滑,舌红苔腻。治宜清心安胎、养血止痛,予清心莲子汤加当归芍药汤。处方:
钩藤 10g,莲子心 5g,黄连5g,青龙齿 10g,黑当归 10g,茯苓神(各)10g,白芍 10g,桑寄生 10g,广木香 6g,太子参 15g,茵陈 10g,白术 10g。7剂。
10月22日三诊:妊娠7月,腹坠好转,便溏日1次,纳可。脉弦滑舌红苔腻,清心安胎养血健脾以治疗之。处方:
钩藤 10g,黑当归 10g,白芍 10g,莲子心 5g,青龙齿 10g,茯苓神(各)10g,杜仲 12g,桑寄生 10g,覆盆子 10g,黄连 3g,白术 10g,砂仁 5g。7剂。
病案解析:患者妊娠身痒,心烦难寐,烦热口干,证属心肝郁热;带下偏黄,尿赤为下焦湿热。治疗拟清心肝之郁热,利肝胆之湿热,予以丹栀逍遥散合茵陈蒿汤加减。火气偏旺,湿热较重,恐伤及胎元,致使胎动异常,当以清热养血安胎。妊娠胎动过显者,或有腹紧宫缩者,夏老多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意在和血敛肝缓急,抑制胎动或宫缩。需要指出的是,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夏老临证治疗更加注重清心宁心的治法,常选用钩藤、莲子心、黄连、龙齿等清心泻火除烦,对止痒可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
本文介绍了妊娠杂病4种,附医案4则,其中大部分病种临床并不常见,属于罕见病和疑难病,体现了夏桂成教授在长达60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对妇科临床疑难病症的诊疗思路独具一格,常常出其不意地用药,从妊娠生理病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较好地把握病机,对症下药。妊娠诸疾的诊疗,决定了用药必须顾及腹中胎儿安全,不可恣意用药,治疗用药需更为谨慎。但如果症情明显时,又当遵“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旨,一些需要慎用之药如半夏、代赭石等降逆和胃之品,仍当使用,以免贻误病情。但须中病即止,以顾护胎元和母体,两方均属重要,不容忽视。
临床疑难病症的诊疗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因为它体现了名老中医在运用中医传统方法基础上,把握病机、知常达变的独特思维模式,从而切中肯綮,化解矛盾,其对于后学者无疑是影响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