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苑李 婷时旭平李 岩李兰媛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300042;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李志道教授考《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对于悬钟穴有3点新的认识。笔者查阅李志道教授的多篇文献,发现其对一个腧穴的研究能提出如此诸多的见解,乃至对前人之论有所颠覆,实属少见。今撷粹于下,与同道共享。
有关悬钟穴的定位是在腓骨前缘还是在腓骨后缘,历来争议很大,临床使用时也不尽统一。邱茂良主编的《针灸学》(1985年10月第1版,2014年1月第44次印刷)是在腓骨后缘:“外踝高点上三寸,腓骨后缘”;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2007年6月第2版,2009年8月第22次印刷)是在腓骨前缘:“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而造成几版教材关于悬钟穴定位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在《针灸甲乙经》中只提到悬钟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即只言明在外踝上三寸,并未言明是在腓骨前缘还是腓骨后缘。李志道教授考《针灸甲乙经》和《内经》原文认为,悬钟穴确在腓骨前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最多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悬钟穴的定位最早记载于《针灸甲乙经》:“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即悬钟穴位于足外踝上三寸处,此处有动脉搏动,如果按压悬钟穴,则可使足背动脉无法触及。由此可知,悬钟穴应位于胫前动脉的走行处,而胫前动脉在小腿部的循行正是贴在胫骨外侧面走行,可知悬钟穴位于胫腓骨之间,即腓骨前缘。《内经》中记载胆经循行“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再结合《针灸甲乙经》中有关阳辅穴的定位:“阳辅者,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所,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阳辅穴位于辅骨前,而胆经“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说明阳辅与悬钟应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悬钟穴也应在“辅骨前”。这样就进一步佐证了悬钟穴定位确在腓骨前缘,而非腓骨后缘。
《难经》有载:“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蠕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足少阳、阳跷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终。”滑寿言:“阳维所发,以阳交为郄,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臑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髎及肩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脑空,下至风池,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此阳维之起于诸阳之会也。”李志道教授认为,李时珍所言“阳维起于诸阳会也”只是随文引出,且并未说明金门穴即是“诸阳会”,更未明言“诸阳会”是否为另一腧穴、究竟为哪一腧穴。而滑寿在将“阳维起于诸阳会也”解释为阳维脉有能维系一身之阳的功能。而从《难经》全句看来,既有“起于”二字,则可见“诸阳会”是描述阳维脉循行的,而非描述其作用。所以李时珍之言更具合理性。以往各书都据《针灸甲乙经》载金门穴位为阳维脉起点,李志道教授认为这是对《针灸甲乙经》的曲解。查《针灸甲乙经》中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冲脉、带脉的交会穴,除郄穴外,都以“某经某经之会”的句式出现,如臑俞为“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承灵为“足少阳阳维之会”等[1]。但金门穴的记载则是“阳维所别属也”,即金门穴为阳维脉分支所连属处。因此金门穴只与阳维脉的一个分支相连,并非是阳维脉的起始穴。那么这里的“诸阳会”究竟是指那个穴位呢?李志道教授认为当为胆经的悬钟穴。《针灸甲乙经》载悬钟为“足三阳络”,“络”,即联络,“足三阳络”即联络足三阳经,可以说悬钟是足三阳经的交会穴,恰与“诸阳会”之意相吻合,故此悬钟穴当为阳维脉之起始处。李志道教授用同样的方法考证了“阴维起于诸阴交也”,认为“诸阴交”当为三阴交,因为《针灸甲乙经》有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之记载,为三阴交为“诸阴交”、为阴维脉起始处的推断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阳维脉起于外踝上三寸的悬钟穴,阴维脉起于内踝上三寸的三阴交穴,也正符合了阴阳平衡之理[1]。
髓会绝骨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而这里的绝骨是否为腧穴,如果是,是哪个腧穴,阳辅还是悬钟,历代争议不断。李志道教授认为,绝骨并非悬钟,而是阳辅,即髓会阳辅。考《针灸甲乙经》腧穴定位原文:“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阳辅者,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所,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在悬钟的定位中并未提及绝骨二字,反而在阳辅定位中提到“绝骨端”。这里的“绝骨端”指由外踝向上寻按,至骨头被肌肉覆盖而不能触及之处,即腓骨与腓骨长、短肌交接处。李志道教授对30名同学进行了实际测试,结果外踝至绝骨端的平均值是3.85寸,虽与四寸之说不完全相符,但这与每个个体腓骨长短肌的发达程度不同,在臂臑、承山穴处也常出现这种情况[2]。因此,阳辅定位的关键在于“绝骨端”。而这里的“如前三分”,是为了在绝骨端往前移三分,不要刺到腓骨上。所以从《针灸甲乙经》原文来看,“绝骨端”为阳辅穴的定位关键,《灵枢·本输》也说:“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可见,《灵枢》也是以肌性标志的“绝骨之端”为定位阳辅的依据。综上,阳辅穴确以“绝骨端”定位,所以绝骨当为阳辅,髓会绝骨,那么髓会也当为阳辅,而非悬钟。
[1] 李志道.对于阳维起于诸阳会和阴维起于诸阴交的认识.中医杂志,1984,25(8):54
[2] 李志道.也谈绝骨与悬钟、阳辅穴的关系.上海针灸杂志,1986,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