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山西省长治市十三中
高三现代文复习中学生的阅读心理浅析
张敏
山西省长治市十三中
本以为,高三学生的阅读水平经过多年的磨炼,业已达到出口成章的地步。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谈一些个人看法。
现代文;阅读心理;突破障碍
尽管已是高三,但学生的阅读水平似乎并没多少提高,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答起题来还是顾此失彼,错漏百出。我试图借助这次校模拟考的试卷和学生的实际答题情况来探寻一下学生的阅读心理这个问题,希望能对我们接下来的复习能起到一点作用。
之所以再提阅读心理这个问题,是源于这次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月光满地》。文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作者由城市里的月光变得黯淡了写起,接着回顾童年月光的皎洁、明亮,但接下去的三段作者又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到了故乡,看到的月光依然是黯淡的,由此得出“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觉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的结论。如果通读全文,我们不难概括出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心境的一种思考:心境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景物景貌。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只是因为我们曾经纯净的心里蒙上了灰尘,所以感觉看到的都是灰暗的。但就是这样看起来非常简单明了的文义,在学生看来却是另一番景象。有很多学生居然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批判环境污染”,认为应该要保护环境,这样一来,在下面的题目中,凡是涉及情感的都答错了。那作为老师,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就这样轻易地放过这个机会,有必要去深究学生当时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只有了解他们的阅读心理,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做到有效。
因此,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对我们接下来的复习,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复习,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帮助。下面就分析一下这种阅读心理,并粗浅地提出一些做法。
中学生初读一篇作品后,头脑中大多形成以直觉感知为主的印象,“联想”是这个阶段心理活动的主要形式。“联想”流向与阅读者的知识、经历储备有关。高中学生读作品时则大多会联想自己看到的相似文章加以比较,形成或褒或贬的直觉性评价。
就像这次的散文阅读,学生也恰是在初读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学生认为文章旨在“批判环境污染”的依据在于文章的第四段。这段中有这样的句子:“我脱下便衣,换上西装,蹬上皮鞋,下得楼来,直奔市区的紫荆山公园,因那里地势相对开阔,建筑物又少,接近自然。我穿过车流入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漂浮弥漫。在一人造小山上,我看到了它,它在东边裙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它怎么了?竟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全然不像旧时月。我看到它的脸,有不易察觉的愁容和倦意,它病了吗?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的喑哑所围绕。”学生很主观地从“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漂浮弥漫”这句话中就得出结论:是环境的污染导致了月亮变得黯淡了。再加上第五段中“我童年的月光,可不是这个样子”,接下去的第六段就是用细腻委婉的笔触描述了童年的乡村生活以及皎洁明亮的月光,于是学生更加笃信了自己一开始的判断,于是很自然地得出“环境污染”这个主题,直接忽略了最后真正表达作者意图的最后三段,导致主旨解读的错误。
看起来好像是学生偷懒,连读完一篇文章都不愿意,但事实上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初读阅读心理。仔细回想,我们老师在读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有没有做过“环境污染”的心理预设呢?我觉得,至少就我个人而言,是存在的。因为我在初读的时候,也是认为文章是在表达环境污染导致月光变得黯淡了,只不过在看完全部后重新思考才得出“心境才是决定月光是否皎洁的关键因素”这样的结论。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怪罪于学生,而是应该承认这种阅读心理的正常性,继而才能施以正确的引导。
那么,针对这样的初读心理,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其实,最简单的一招就是要求学生读完文章,画出每段中能表达作者情感或意图的文字,再通过对全文的梳理,全面地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神”。而且应该避免的是,对一篇文章做自己的心理预设,根据自己已有的一些经验来“联想”。
在初读获取直觉感知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某种朦胧的问题情境,教师成功的“突破”,会促使问题情境转化为“问题’,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了应当研究哪些问题的同时,也就帮助他们摆脱了朦胧心理状态的困扰,把阅读导入正确、明晰的方向。
在初读阶段,学生容易产生满足感这种心理障碍。熟悉了作品内容,把握了中心意思,不少学生容易获得“全懂了”的内心体验而产生满足感。而一旦这种满足感产生,实际上会阻碍他进一步去深究文章深层所要表达的东西而停留在自己所认为的层面,从而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分析现代文阅读的时候,要打破学生的惯有思维,要让他们思考起来,而不是一味追求答题技巧而忽略了文章内涵的阅读。
在分析现代文阅读材料时,还是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仔细揣摩体会,尤其要重点关注形容词、动词等,避免主观臆想造成的偏差。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中,尤其是现代文的复习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不要只是从教师自己的经验感受出发来判断讲解的重点,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程度和答题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才会更加有效地完成复习任务,促进学生成绩的进一步提升。当然,以上所言,也只是我的粗浅见识,不当之处,还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