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斌运用开泄法治疗情志病经验探析

2015-04-15 23:07翟艳丽曹治山
江苏中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梅核气郁证郁金

翟艳丽 曹治山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指导:黄福斌

黄福斌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临证善于运用开泄法治疗情志病。黄师针对情志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及影响人体气机的特性,在传统疏肝理气基础上施以开泄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对其运用开泄法治疗情志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开泄法的起源

开泄法源于清代叶桂在《温热论》中治疗痰湿痞闷或湿邪偏盛的温病证候之法。晚清温病大家王孟英氏曾云:“凡视温证,必察胸脘,如拒按者,必先开泄。若苔白不渴,多挟痰湿,轻者橘、蔻、菖、薤;重者枳实、连、夏,皆可用之。”[1]此法常用药物如郁金、蔻仁、橘皮、桔梗、菖蒲、薤白等。黄师认为,叶氏治疗温病胸脘满闷拒按者,善于根据舌苔、口渴程度,判断病邪在表在里或半表半里及湿与热之轻重。用药亦注重质轻质重及辛散苦泄。经云:“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开泄法用药轻苦微辛,轻灵流动,不同于苦泄法,其强调“邪郁未伸”,病邪未传变化热之象,郁结不深,病在气分。而苦泄法多偏于苦寒之品,病邪多郁结在里,或痰热、水热互结,或痞满燥实,如小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大承气汤证等。黄师指出,舌苔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次,本法也有别于辛开法,辛开法常用于温热初起,邪在肺卫,如桑菊饮、银翘散等有很好的辛凉解表、开通玄腑作用;而开泄法更强调取其辛温或升散之势,以辛散化其痰湿,条畅气机,因而常用橘皮、瓜蒌皮、菖蒲等。

2 开泄法与情志病

中医学将某些情志病归入郁证范畴。古代医家治疗情志疾病的验法、验方早有记载,如《金匮要略》梅核气之半夏厚朴汤、奔豚气之奔豚汤,《医学统旨》柴胡疏肝散等等[2]。仲景将情志病的病因归为两个方面,即脏腑虚衰,心身失养,或七情过激,气机紊乱,从而奠定了中医情志病学的病因学基础。开泄法用于情志病其理由主要有三:首先,从“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可示郁病初期,病势轻,病及气分,适当引导理气即可,开泄法强调用药轻苦微辛,轻灵流动,善解情志病之“邪郁未伸”;其二,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可见情志病的发病,必然以某一脏腑为主[3]。叶氏用开泄法治疗湿温,重视病位,用药多选桔梗、杏仁、瓜蒌、郁金等多归肺经。若肺气郁痹,愤懑、咽中炙脔,可直接选用开泄方,或配合半夏厚朴汤;若肝气郁结,则一般取开泄法之意,或多选用归肝经之品,如郁金、香附、白芍、合欢皮等;其三,郁证一般病程较长,用药时切忌伤正。从《临证指南医案·郁》“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可示,情志病的关键在于条畅气机,疏通气血,而并非攻邪。开泄法用药轻灵柔和,辟湿化浊,畅导气机,避免苦寒或耗气破血等伤正之品。

当然运用此法也当明确几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因叶桂创立开泄法时是针对上焦温病而立,若遇中焦气结痞满、下焦气结便秘等又当有所变化。黄师十分重视药物归经,功效相似的药物归经却有差异,选择上也大有不同。如理气药陈皮归脾、肺经,青皮却归肝、胆、胃经,枳实则归胃、大肠经,三药均可用于行气解郁,但临证应该依据气机郁结之所而选择,肺脾者多用陈皮,肝胆者多用青皮,大肠者则多用枳实。第二方面,此法偏于行气化湿气,宣畅气机,而扶脾固土之力较弱,临证遇到久病伤及心脾,心脾气血亏虚,面少华,心烦不寐者,则一般需配伍扶脾、养心神之品,如《景岳全书·郁证》:“初病而气结为滞者,宜顺宜开;久病而损及中气者,宜修宜补。”第三方面,此法行气之力柔和,偏于轻剂,当遇到实证、气结较重,甚则痰气、气血互结,或见瘿瘤、痰核、乳房结块、闭经等证候时,唯恐隔靴搔痒,必要时需配伍一定的化痰散结祛瘀之品。

总而言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治疗情志病,要善于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由轻剂到重剂,注重中焦脾气,最终恢复气之升降出入[4]。同时要善于开导病人,告知患者凡事应该顺应自然,放宽心态,减少欲望,戒骄戒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病案举隅

例1.何某,女,40岁,家庭主妇。2014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胸闷不适1月余。1月前在家中突发胸闷、呼吸困难,否认有冠心病、肺气肿、哮喘等病史。外院急诊,全胸片、心电图、血常规、生化等均未见异常,仅予吸氧后病情慢慢平复。服用疏肝理气之中药数剂罔效。平素体健,刻诊胸闷时作,遇烦心事则加重,无胸痛,无咳嗽,无咯痰,无气喘。口干多饮,怕冷,胃胀不适,嘈杂,夜寐欠安,多梦,大便稀溏,小便尚可。舌苔薄,舌质淡红,脉细弦。中医诊断:郁证。证属肝郁气滞,肺气痹结。治以疏肝行气,开泄除满。以开泄方、四逆散、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

射干 10g,杏仁 10g,郁金 10g,瓜蒌皮 10g,薤白10g,春柴胡 6g,枳壳 10g,合欢皮 10g,佛手 10g,茯苓 10g,桂枝 10g,石菖蒲 10g,法半夏 10g,紫苏叶10g。7剂,水煎服,1日1剂。

2014年5月27日二诊:服药5剂,憋闷不显,呼吸顺畅,胃中仍感嘈杂不适,左侧胁肋隐痛不适,大便偏干,夜寐欠佳。舌苔薄腻,舌质红,脉象细弦。病症减轻,郁结见解,唯肝脾失和,转与疏肝扶脾,行气止痛。处方:

春柴胡 10g,赤白芍(各)12g,枳壳 10g,炙甘草5g,煨木香 10g,砂仁 3g(后下),制香附 10g,旋覆花6g(包煎),炒白术 10g,山药 30g,焦山栀 10g,当归10g,川芎 10g。14剂,水煎服,1日 1剂。

并嘱咐患者放宽心态,戒骄戒躁。续服半月后,竟收全功。

按:情志之病,涉及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黄师认为,本例患者憋闷、呼吸困难、胃中嘈杂、夜寐欠安,而相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结合舌脉,显系肝郁气滞、肺气痹结之征。治以疏肝行气,开泄除满。用开泄方、四逆散、半夏厚朴汤加减取效。二诊时,患者胁肋隐痛、胃中嘈杂、大便不行,着眼肝逆犯脾腑滞,治以疏肝扶脾,行气止痛,亦是《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例2.李某,女,35岁,职员。2014年7月21日初诊。

主诉胸闷伴咽中不适1年余。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服中、西药罔效。1年来经常感胸闷乏力,尤其久坐办公室明显。伴有咽中异物感,梗噎不适,既往体健,否认冠心病、呼吸疾病等病史。胸部CT、心电图、喉镜、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刻诊胸闷不畅,下午为甚,因胸闷、咽中不适而反复作咳,胃纳一般,大便秘结,小便正常,平素沉默少语不善沟通,舌苔薄,舌质暗红,脉细弦。中医诊断:郁证。证属肝郁气滞,痰气互结咽喉。治以开泄宣痹,化痰散结。以开泄方、半夏厚朴汤、升降散化裁。处方:

法半夏 10g,厚朴 10g,茯苓 10g,紫苏叶 10g,陈皮 6g,炙甘草 5g,蝉衣 6g,制僵蚕 10g,片姜黄 10g,生大黄 6g(后下),杏仁 10g,枳壳 10g。7 剂,水煎服,1日1剂。

2014年7月28日二诊:药后人感舒适,胸闷、咽喉不适较前有所减轻,大便解,但久坐时仍易出现上述不适。复查心电图(-),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舌质暗苔薄,脉细。虑其病史较久,为人性格内向,恐气机痹阻难以顿除,遂在原方基础上加强开泄之力,原方加射干10g、郁金10g、瓜蒌皮10g、枇杷叶10g、小通草3g、豆豉10g、肿节风15g。7剂,水煎服,1日1剂。并嘱咐患者多走动,勿久坐,放松心情。

2014年8月6日三诊:药尽服,胸闷大减,精神好,唯咽中仍有异物感,咯之不出,舌质红苔薄,脉细。上方有效,无须更张,于上方中加生牡蛎25g(先煎)、大贝母 10g,14剂,水煎服,1日 1剂。

续服半月后,诸症皆除,疗效满意。

按:情志之病,久郁则易聚湿生痰,痰气互结,形成梅核气。宋代《仁斋直指方》指出:“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回之不下,如梅核状者是也。始因恚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历痰郁结,致有斯疾耳。”可见梅核气的“历痰郁结”非一日之过,黄师认为本例患者长期情志内郁,影响气机流通,聚湿生痰,咽中炙脔,梗噎不适促成了典型的梅核气之征。治以开泄宣痹,化痰散结。用开泄方、半夏厚朴汤、升降散加减取效。诸方合用,令上膈气宽,湿浊下降,咽中出纳无阻矣。本例患者来诊之前曾经服用疏肝解郁之汤药,可疗效差强人意。分析其原因,黄师认为此中不仅要认识到其有肝郁的一面,更辨证其肺气痹结、痰气互结咽喉之病机,并针对郁结之所,运用开泄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 王孟英.温热经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3

[2] 鲁娜.《伤寒杂病论》情志病浅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3):1

[3] 周德生.试论情志病的特点.河南中医,2011,31(3):214

[4] 张丽萍,张伯礼.情志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349

猜你喜欢
梅核气郁证郁金
胡国恒从肾论治青少年郁证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一指禅”爸爸
“梅核气”腹针治疗的临床研讨
沈洪教授辨治梅核气经验
仲景方在郁证中的运用
郁金的品种规格与鉴别
不同方法提取郁金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212例古今梅核气医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