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对研究古文字的作用

2015-04-15 22:33:5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篆文文字学许慎

于 荻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说文解字》是东汉时代文字学家许慎的著作。其书后人多简称为《说文》。我国真正的文字学是从《说文解字》开始的。《说文解字》诞生以后,就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吸引着当时的学者,两千年来,《说文》一直被奉为研究文字的首选之作,其在对研究古文字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后人受益颇多。毋庸置疑,《说文》在文字学领域是空前绝后的经典著作。本文将《说文》对研究古文字的作用大致分为几个方面,从这些方面去探索《说文》的文字学价值。

一、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说文解字》探究文字结构,从形、音、义方面全方位的研究汉字的第一书。《说文解字》以字的偏旁为分部依据,建立五百四十部首,将九千三百五十字“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形立而音、义明。它是查检九千多个文字的纲目。《说文解字》是一部真正的字典。在文字方面,这部书收集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共一万零五百一十六字,并且把这些字按照字形分成五百四十部。在训诂方面,作者总结了汉代训诂学成就,结合实际,将生动的实际语言,归纳总结,确定每个字的意义,形成有体系的字义说解。在声音方面,这部书从字形的分析上建立了一套形声系统,释音体例最主要的是注明谐声偏旁,包括“某声”,“某亦声”,其次是直音法,包括“读若”,“读同”。《说文》在字形,字义,字音的说解包含着许多宝贵的经验,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二、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资料

《说文解字》书中标明籀文的有二百二十余字。后世发现了《石鼓文》、《诅楚文》,他们都是籀文,将《说文》中的籀文与《石鼓文》、《诅楚文》互相堪比,这对于籀文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说文》中标明古文的约五百字。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自宋代以来相继出土的魏《三体石经》残石上的古文。《说文》所录古文与石经上的古文大致相符。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竹书古文也可发现不少字的写法同说文所载。比方说“弃”字写作从从,“播”字写作从支番声,等等。《说文》所载古文是大致可信的,研究古文,《说文》是不可或缺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说文》保存了篆文和大批籀文,古文的字形,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字形进而去辨识更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等。例《说文解字》中“我”字条下列古文为“”,据形可认识甲骨文中的“”和金文中的“”也就是“我”字,从而证明元周伯琦在《六书证讹》中“戈名,象形”之说对于许氏自己所做解释的更改是正确的。

三、释读古文字资料的津梁

《说文解字叙》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说文》收字以小篆为本,还兼收籀文与古文。唐兰曾说过:“因为周代的铜器文字,和小篆相近,所以宋人所释的文字,普通一些的,大致不差;这种最简易的对照法,就是古文字学的起点。一直到现在,我们遇见一个新发现的古文字,第一步就的查《说文》,差不多是一定的手续。”①在《说文》产生的年代里,学者能见到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并不多,而《说文》则收入并与小篆对照解释了东汉以前历代古文、籀文700余字,这大概是历史上对小篆以前古文字的第一次大收集、大整理。这对考释古文字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保存了文字的古音古义

识字必须明本义,本义既晓,则其转义、假借义也就易明了。《说文解字》保存的古义大致都是文字的本义。

豊:豆之丰满者也。从豆,象形。(豆部)

“丰”古义为“豆之丰满者”,据之可知今语“丰满”、“丰富”、“丰盛”等皆沿用本义。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一曰受贷不偿。(贝部)

“恃”是本义,今语“自负”即用本义。“受贷不偿”是引申义,今语“负债”即用引申义。

格:木长貌。从木各声。(木部)

“木长貌”是本义。《尔雅·释诂》“格,至也”乃是引申义。长必有所至也。《尚书》中“格于上帝”,“格于上下”皆是。

在语音方面,《说文解字》主要从字形的分析上建立了一套形声系统,这就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秦汉古音资料。除段氏的《六书音韵表》外,江沅《说文音韵表》、张慧言《说文谐声谱》、江有诰《谐声表》、严可均《说文声类》等等,都是利用《说文》探讨古音的重要著作。

此外,《说文》中的有些重文也为我们研究声音的通转提供了线索。比如,“裘”下云:“古文省衣”(裘部)。考“裘”、“求”二字在《诗经》里本只为同声而不同韵(一在幽部,一在之部),是可知二字本由双声转为同音。

五、语源研究的重要著作

“《说文》释义中关于语源的揭示以及分析形体结构时对形声(含会意兼形声字)的说解,都为我们提供了语源研究的重要依据。”②徐超曾撰《说文声训谱》,收例几逾两千,今举“示”部字以明其例: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禛,以真受福也。

禘,谛祭也。

祫,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

襘,会福祭也。

祳,社肉,盛之蜃,故谓之祳。

祸,害也。

上述诸例中,“礼”“履”双声叠韵,“禛”从“真”声,“禘”“谛”同从帝声,“祫”从“合”声,“襘”从“会”声,“祳”“蜃”同从“辰”声,“祸”“害”双声叠韵。

由以上例子可清楚地看到:《说文》中此类例子很多;解释词与被解释词一般表现为同源词。许慎在《说文》释义上屡次运用声符字或同声符字去解释被解释字,这说明他对形声字的分析是有着独到的见解的。下面我们再举《马部》中的几个例字:

骐,马青骊文如博棋也。

騢,马赤白杂毛。从马叚声,谓色似鰕鱼也。

駧,驰马洞去也。

驯,马顺也。

以上各例中,都是明言的形声字,其说解语中有一个字同被解释字在形、音、义方面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显然是许慎已经认识到了的。也就是说,许慎是在自觉地运用这种训释方式,其目的在于揭示词与词之间的同源关系。

通过以上所述内容可以看出《说文》一书对研究古文字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研究古文字的首选之作。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文字说解方面存在思想性上的糟粕,例:一:为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部)

这是用道家的哲学思想来解释文字,一个及简单的指示字,就这样被罩上悬而又玄的光圈。

《说文》中有些字的说解有失科学性,比如: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象析木以炊也。(鼎部)

“鼎”字,甲骨文、金文概象两耳腹足之形,篆书变小。许氏将鼎足误认作“木”字分剖之形。

此外,许慎所据以立说的是去古以远的篆文。就篆文说解文字的初形初义,出现错误,是不足为怪的。

《说文解字》有它的缺陷,但说解初形初义不正确的只是极少数字,《说文》中的大部分字的说解是正确的。小疵不掩大醇。《说文解字》称得起文字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注 释:

①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②徐超.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说文学”源流考略[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4]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5]乔智慧.《说文解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现代语文,2007,(9).

猜你喜欢
篆文文字学许慎
清代文字学大师段玉裁
难写字
许慎文化园简介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根字练习(五十)
许慎德
中华诗词(2016年10期)2017-02-22 17:00:39
咱们最初是啥样
咱们最初是啥样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8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东方论坛(2015年2期)2015-12-29 23: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