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宏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以下简称“05方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从2006年秋季开始列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将“纲要”课程作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开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他们厘清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增强他们自觉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和凝聚力。
如今,“纲要”课作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开设近十年了,结合“纲要”理论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本文从如何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校学生学习这门理论课的有效性出发,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进一步增强“纲要”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对“纲要”课的教学法改革作一些探讨。
“纲要”课程是面向青年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在讲授“纲要”课程时要求向学生讲清楚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让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要提高青年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程有效性,积极推进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邓小平曾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①充分体现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有效提高“纲要”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基本保障。如何培养和建设一支稳定的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有扎实理论基础,有较强科研能力,有较广的人文社科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具有献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队伍对“纲要”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知识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的事实情况下,对“纲要”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纲要”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基本理论素养,要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不断去了解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懂得把历史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以严谨态度给学生讲授好“纲要”课,让广大青年大学生从丰富多彩的历史史实领悟科学的道理,而绝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一些生硬历史结论。因此,“纲要”课程教学有效性改革的实施,关键的保障是要有高素质教师队伍。
厘清“纲要”课程设置和教材结构是对其实施有效性改革的基本依据。“纲要”课程设置总学时为36个学时,学分为2个学分;教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5版,教材分上编(综述至第三章)、中编(综述至第七章)和下编(综述至第十章)共三篇综述和十章内容323页。从教材的章节结构可体现出内容的丰富,在如此丰富的内容里教师如采用逐章节讲授的教学法,教学效果未必最佳,即便如此,逐章节讲授的教学法也无法在课程设置内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所以我们要从该课程设置周学时数只有2节课的实际出发,考虑如何解决“纲要”课程教材内容多课堂授课时间少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尝试采取专题教学法。下面就“纲要”课程采取专题教学法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纲要”课程作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开设近十年,我们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逐章节讲授的教学法,在课程的设置时间内根本无法讲授完教材的所有内容。因此,我们在“纲要”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纲要”课程教材内容多课堂授课时间少的现实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采用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思路和重点,有效地整合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设置为若干教学专题来进行综合讲授的教学法。采用专题教学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纲要”课程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采用专题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突破了逐章节讲授的教学法受教材框架限制,主要是从把握主线、体现互动、联系现实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紧紧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进行讲授,对课程中的难点进行全面阐述。
首先、“纲要”课程采取的专题教学改革法应注意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向青年大学生阐明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与主线的相互关系,让他们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是“纲要”课程专题教学法改革的前提。
其次、“纲要”课程采取的专题教学法改革应注意突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点。我们知道中国近现代史资料浩繁、内容丰富,在采用专题教学法应要抓住重点讲授。为了进一步突出“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专题教学法要紧密围绕教学重点,科学地设置专题,突出教学重点,澄清疑点,解释难点,切实增强“纲要”课程的专题教学法的针对性、实效性。
再次、“纲要”课程采取的专题教学法改革还应注意中国近现代史整体性和延续性。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在采取专题教学时,还应注意设置专题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不能完全依据历史发展顺序安排内容,要紧紧围绕所阐述的问题,整合“纲要”课程章节内容,灵活使用历史材料,使专题讲授呈现整体性和延续性,让青年大学生对历史专题有一个完整的科学认识。
我们知道“05方案”将“纲要”课程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重要使命是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视觉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在教学中“纲要”课程采取专题教学法的改革具有如下的现实意义。
首先、专题教学法更有利于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系统地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准确地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让他们更加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使他们更加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专题教学法更有利于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让他们学会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再次、专题教学法更加注意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他们学会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们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让他们自觉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正确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最后、专题教学法更加注意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不断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这些充分体现了“纲要”课程采取专题教学法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纲要”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改革,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因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有效提高“纲要”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基本保障。本文提出采用专题教学法的改革思考是从“纲要”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因为“纲要”课程的教学我们要注意从青年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出发,要使青年大学生意识到确立正确的历史观、道德价值观乃至审美观对于他们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教育青年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纲要”课程教育实践中,积极采用专题教育法,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其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的专题教育法,全面发挥青年大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纲要”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并提升为他们个人成长的基本素质内涵和行为习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纲要”课程教学有效性改革的核心内容。
注 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1983:105.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段昌国.中国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周红.大学生德育指导[M].北京: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2007.
[4]杨润华、顾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读本[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