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惵浅识

2015-04-15 22:20李梦男林晓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江西中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杂病论心血心神

★ 李梦男 林晓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150040)

卑惵最初见于《伤寒杂病论》,是一种情志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如痴如醉,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即惊避无地,每病至数年。而今社会人们压力与日俱增,情志疾病更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但卑惵作为情志病的一种却经常被人忽略,本文从字义、源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卑惵进行研究,希望对于卑惵证的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1 卑惵的源流

《说文解字》中无“惵”字,但其记载“枼”为“薄也”,“卑”为“贱也”,[1]《中医百病名源考》认为在汉代时有“陴堞”而无“卑惵”,[2]而《说文解字》云:“陴”为“城上女墙俾倪也”,“堞”为“城上女垣也”,[3]“陴堞”两字均为会意字,转义为卑惵,是言其墙的形状既低而且薄。在中医病证中是指有志薄而胆怯,心中常歉而畏惧见人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疾病。[4]

卑惵最初见于《伤寒杂病论·平脉法》中,其云:“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日卑;惵卑相搏,名曰损。”[5]可见卑惵最初是指因为气血虚弱,而产生的一种脉象。到金代成无己注释《伤寒杂病论·平脉法》时将“惵”注释为“心中气动迫怯”,“卑”注释为“心中常自羞愧”[6],明代方有执也在《伤寒论条辨》云:“惵,震惧也。言卫气不足者,则心常自怖;卑,伏下也。言荣气不足者,则心常自抑。”[7]其更详细的说明了卑惵最初是由于荣卫气虚而产生的一种脉象,但其伴有的主要证候表现为心中迫怯羞愧,不喜见人等一系列情志症状,所以引申成为一种情志疾病。戴思恭在《证治要诀·惊悸怔忡》篇中首次提出“卑惵”之病名并详细描述了它的病状特征,其云:“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名为卑惵,以血不足故”。[8]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中也记载:“卑惵,心血不足病也。与怔忡病一类,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如痴如醉,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即惊避无地,每病至数年,不得以癫症治之也。”[9]由此可以看出清代中医认识到卑惵与癫证不同,不能以同证治之,更进一步地认识了卑惵。《类证治裁》《张氏医通》等书也均对卑惵有所记载,但证候都大致相同,所以不再赘述。

2 卑惵的病因病机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云:“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5]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损者,五脏六腑之虚慑也。卫以护阳,荣以养阴,荣卫俱虚,则五脏六腑失于滋养,致俱乏气虚惙也。”[6]由此可以看出成无己认为卑惵多为虚证,是由于荣卫气血虚弱,五脏六腑失于滋养而引起的疾病,而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则无以化生气血,则气血更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此病“每病至数年”病程缠绵,不易痊愈。

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中云:“卑惵,心血不足病也。”[9]《证治准绳》曰:“卑惵之病,以心血不足耳。”[10]可以看出清代医家大多认为卑惵证的产生是由于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导致的。《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11]《素问·调经论》云:“心藏神。”[11]由此可以看出心与神志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长期精神抑郁,情志不畅,再加之平素气血虚弱,可能导致心神失养发为卑惵。而平素思虑过重耗伤心血,心失所养则神无所归,也会出现“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即惊避无地”等等这些精神方面的症候,发为卑惵。

但与卑惵证有关的脏腑并非只有心这一脏,《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12]《类经》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13]由此可知五脏藏神,与心和情志都有密切联系,而且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惵卑相搏,名曰损”,“损者,五脏六腑之虚慑也”[6]。所以卑惵作为情志病的一种也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养心,从而给卑惵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肝藏魂,喜条达,肝气郁结失去条达之性,则魂不守舍,肝气郁结,横犯脾土,致使脾失健运,痰饮内生,日久蕴结化热,湿热阻滞中焦,导致心虚胆怯,喜居静室,不欲见人,发为卑惵;肾藏志,在志为恐,肾中所藏先天之精,乃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若肾阴虚水少则无以治心火,则虚热内扰,心肾不交,从而导致卑惵的发生。

由以上可以看出,卑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营卫气血虚弱,无以养心,心神失养所导致的,其主要病位在心,与脾、肾关系密切,而其他脏腑虚损,亦可引起气血亏虚,无以养心,心神失养,从而发为卑惵,若脏腑气血亏虚日久,导致气滞血瘀,湿热互结,痰饮内生,病理产物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3 卑惵的治法方药

卑惵是由于气血亏虚,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导致的,《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卑惵,宜用天王补心丹、人参养荣汤、古庵心肾丸[14]。《类证治裁》中亦有相似记载,不过所用方剂仅为人参养荣汤[15]。人参养荣汤用于治疗脾肺气虚、荣血不足所致的惊悸健忘等症,其补益脾肺,使气血生化以补心血,使神有所归,则可治疗卑惵;古庵心肾丸,主治肾水亏乏,心火上炎所致的惊悸怔忡,遗精盗汗等症,其补血生精,宁神降火,使气血生化有源,从而治疗卑惵;而天王补心丹出于《校注妇人良方》,云其:“天王补心丹,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除惊悸,疗咽干,育养心神。”[16]可见其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从补益心肾的方面来治疗卑惵;《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虚损门》云:“有痞塞不饮食……此名为卑惵之证,以血不足故,示谷神嘉禾散,加当归半钱,黄芪半钱。”[8]谷神嘉禾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养气安神,健脾开胃,以补益脾胃的方式使气血生化有源,心神得养,从而治疗卑惵。李用粹《证治汇补》云:“有胸中痞塞,不欲饮食……脾胃不和者,六君子汤加益智、远志治之。”[17]其亦说明对于脾胃虚弱者,可以健脾益胃再加之安神益智之品来治疗卑惵。

古籍中记载的关于卑惵的治则治法虽未言明,但以方测证,我们可以看出其治法治则是养心安神,补益气血。尤其是通过补脾益肾的方法补益气血,使气血得充,心神得养,从而治疗卑惵。但五脏并非独立存在的,其相生相克,循环不息,所以在补益脾肾的基础上还要兼顾他脏,肝主藏血,主疏泄,有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它还能调畅精神情志,且与情志关系密切,所以在补脾益肾的同时还要注意疏肝理气。气血虚损日久,可能会产生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阴虚血少日久,亦可能生虚热,此时虚实寒热交杂,所以应补益而不助热,并辅助以清热、活血、行气、祛痰等药物的治疗。

所以卑惵证的治法应是在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的基础上,兼以清热益阴,兼调它脏,以生心血。若其病症日久,气滞血瘀,湿热互结,虚实夹杂,则应兼以行气化痰活血等治疗手段。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症候特点,选用天王补心丹、人参养荣汤、古庵心肾丸、温胆汤、人参归脾汤、谷神嘉禾散等,也可配合中医针灸,中医拔罐等疗法治疗。卑惵既是一种情志病,那么调畅患者的精神情志状况也是很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物理治疗,如听舒缓的音乐,或到室外活动,打太极拳等等均可可以加强疗效。

综上所述,卑惵最初是指一种荣卫气虚而产生的脉象,由于其伴有的主要临床症候为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如痴如醉,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即惊避无地,所以被后世医家引申成为一种情志病。多因平素思虑过重耗伤心血,或长期精神抑郁,或它脏虚弱,气虚血少导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从而引发疾病。卑惵的病机较为复杂,病程日久,多兼它脏,且虚实夹杂,因此在治疗上以养心安神,补益气血为主,辅以舒肝理气,开窍醒神,清热益阴,行气化痰等治疗方式,可适当配以中医针灸,或其他物理疗法调畅情志均有很好的疗效。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0,59.

[2]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0-204.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289,308.

[4]袁冰,Sonya Pritzker,石东平.卑惵考略[J].中华医史杂志,2005,35(4):206-208.

[5]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1.

[6]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5.

[7]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64.

[8]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2.

[9]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63.

[10]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83.

[11]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0,227.

[12]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4.

[13]张景岳.类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55.

[14]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64.

[15]林珮琴.类证治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6.

[16]薛己.校注妇人良方[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6.

[17]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7.

猜你喜欢
杂病论心血心神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伤寒杂病论》方药辨治肩周炎探析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南仁东 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且看心血幻烟霞
心神宁片中酸枣仁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贯穿式教学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