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毒邪”与血管性痴呆发病的关系*
★骆殊*第一作者:骆殊(1978—),男,博士研究生,讲师。邵佳吴颢昕刘舟(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46)
摘要:近年来,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血管性痴呆发生的早期脑组织内会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诱导一系列脑组织的炎性损伤,目前认为这种系列炎性损伤和中医的毒邪相接近。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从“毒邪”的概念、致病特点、与血管性痴呆发生和治疗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毒邪;痰瘀;病机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缺血导致的脑组织缺氧和出血导致的脑损害所引发的一种以认知功能受损为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获得性认知能力受损,记忆功能下降,情感交流障碍,注意力不能集中,定向功能缺失,人格改变,行为举止异常,缺乏激情,社交及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以及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升高,VD患者的数量正日趋增加,70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VD的发病率约为6~12/1000人,平均病程要短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5年左右,而且存活率也较低。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近年来,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在VD的防治研究中已逐步达成共识,认为VD是由数种因素引发多脏器,多环节功能受损,所以,临床中常呈现出多病因、病情顽固、症状复杂多样等多种特点。这与中医“毒邪”致病的特点非常类似。本文拟从“毒邪”的致病特点与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关系及治疗中的意义做一阐述。
1“毒邪”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毒”,泛指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物质[1]。《说文解字》中把“毒”释为害人之草。《辞源》则认为“苦恶有害之物、伤害、痛、恨、猛烈、强烈”。中医则根据来源不同分外源性与内源性,如王冰在《素问·五常政大论》注曰:“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所为也”,指六淫邪气过甚时可化而为毒。清人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曾说:“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说明邪气不及时祛除,蕴结日久则可化生为毒,因而产生了“邪盛谓之毒”的观点[2]。刘更生则指出凡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使机体不能及时排出内生的生理或病理产物,蕴积于体内而成毒,如寒毒、热毒、火毒、痰毒、湿毒、瘀毒等[3]。王永炎认为,过于亢盛之邪气,既能败坏形体,亦可转化成“毒”[4]。“毒”的致病力强,起病急,病情变化迅猛,易伤脏腑,耗损阴精,损害形体,可致筋肉萎废不用,或脏腑功能受损甚至衰竭,日久入络,胶结顽固。同时,“毒”又具有浸润性和蔓延性,根据侵犯脏腑和经络的不同可导致各种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因而“毒邪”致病变证多端。
2毒邪与血管性痴呆
多发梗塞性痴呆是VD最常见的类型,因而VD的发生与缺血性中风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二者在病机方面互有关联和影响。中风病证候学的研究表明,痰瘀互阻在整个中风病的发病过程中贯穿始终,而VD是因中风之后,瘀血痰浊蕴结,日久化而为毒,阻滞脑络,损坏脑髓,致神机废退,逐渐发展而来的。因此,毒邪是导致VD发病重要的病理因素。
近年来很多中医学者开始着眼于研究“毒邪”和VD发病的关系。王永炎指出,虚、痰、瘀日久相互蕴结,是导致VD的病理基础,且病久深入脑络,致脑髓败坏,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毒邪”和VD发病的关系[5]。张伯礼则认为,VD患者与中风病患者在体质因素上拥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的发病机制同样有类似之处,均系痰瘀胶结,浊毒内生,阻塞脑络,致清窍失养,脑髓败坏,神明不用[6]。任继学又提出,VD实为“脑中血海”受损,瘀血内阻脑络,致使内风涌动,统领火热邪毒,毒害脑髓,致神机不用,元神受损[7]。我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痰瘀互结痹阻脑络,脑部络脉日久不畅,必然化生热毒,如是,痰、瘀、热毒相互为患,损伤神明之府,导致脑髓消减,引发痴呆。又根据VD起病突然,发病后常呈现出波动性和间断性加重的特点,总结出热毒为甚是VD发病急性期或波动期的病机特点,痰瘀化热,毒损脑髓是病理关键,从“急则治标”的治疗原则出发,提出清毒活血化痰是治疗VD急性期或波动期的基本法则。现代研究表明VD在急性期或波动期,会有大量代谢产物产生,如氧自由基、一氧化氮、兴奋性氨基酸、多种细胞间粘附分子等,而这些病理性产物与中医“毒”的概念非常类似,这些炎性物质的堆积,以及毒性产物的释放,都会加剧神经细胞的损伤,是导致患者智能障碍的重要因素,此时若进行积极干预,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病理性产物对脑组织的损害,使患者的后遗症得到最大程度减轻。
3从“毒邪”论治血管性痴呆
有资料表明,急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会分泌产生大量炎性介质,如IL、氧自由基、TNF-α、炎症趋化因子等,这些介质会介导外周中性粒细胞向血管内皮趋化、粘附、渗透,并向缺血区域的脑组织浸润,它们广泛参与并介导了由缺血导致的脑组织损伤[8]。另一些炎性介质如IL-1β,可通过刺激内皮细胞,使其大量表达白细胞黏附分子,使得血管内皮下被大量白细胞黏附,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红细胞难以通过,既加重了脑组织缺血,又破坏了血脑屏障通透性,加重脑水肿,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激活的白细胞及其病理产物,如蛋白酶、胶原蛋白酶以及大量毒性氧自由基,又会对脑组织产生直接损伤。是导致患者智力障碍的重要因素。故清除这些有毒的代谢产物可以大大减轻脑内神经元的损伤。
临床研究报道中已有针对“毒邪”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如“脉络宁”能清热养阴、活血化瘀,原为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等,后发现又可治疗脑梗塞及后遗症,现今又证实对VD也有疗效[9]。吴颢昕等在相关研究中,针对血管性痴呆痰瘀互结化热,酿毒损髓的病机特点,结合临床实践,以清毒活血化痰为治疗大法,以板蓝根、葛根、郁金、凌霄花、薏苡仁等药物组成清毒活血化痰复方,临床治疗VD取得了较好疗效[10]。前期实验中我们发现,清毒活血化痰复方可以通过降低VD模型大鼠ICAM-1、血清毒性氧自由基、NO的表达,以减轻VD模型大鼠脑内炎症损伤,达到清毒的目的和治疗效果,并可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11-14]。该方还能抑制内皮细胞OGD/R模型NF-κB和STAT3表达的作用,减轻OGD/R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促进内皮细胞OGD/R模型的细胞增殖[15]。提示由多发性脑梗塞所导致的VD动物模型体内有毒物质会显著增多,导致脑血管调节功能下降,这些有毒物质参与了VD的发病过程。而清毒活血化痰复方的干预,可以有效抑制这些有毒性物质的产生,减轻其对脑组织的损伤,缩小梗死灶范围,有效减轻由脑血管疾病所后期的智能障碍。
4小结
VD发病过程中所涉及的病理因素较多,病机复杂,但痰瘀互结,化毒损脑是该病发生的关键,因此,要强调清除毒邪在VD治疗中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毒邪”是VD发病的唯一因素,更不能说临床治疗中仅此一法。由于患者自身体质的差异,痰瘀产生时间长短不一,化生的毒邪亦轻重不同。因此,临床中还可以兼杂其它不同证型。但笔者认为清除毒邪应是治疗VD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积极有效的对VD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防治作用。
参考文献
[1]姜良铎,张文生.从毒论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5):2.
[2]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2):195.
[3]刘更生.“毒邪致络病”与证候及基因组关系的探讨[J].中医杂志,2000,41(8):51.
[4]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196.
[5]王永炎,张伯礼.血管性痴呆现代中医临床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8.
[6]张伯礼,王永炎.血管性痴呆的分期证治[A].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广州)论文汇编[C];2001.
[7]任继学.三谈中风病因病机及救治[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5):48.
[8]DenesA,Thornton P,Rothwell NJ,et.al. Inflammation and brain injury:Acute cerebral ischaemia.peripheral and central inflammation[J].BrainBehav Immun,2010(24):708.
[9]卢东亮.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163.
[10]于艳秋,吴颢昕.清毒活血化痰复方治疗急性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 469.
[11]向红兵,晋光荣,吴颢听,等.大鼠多发性脑梗死后脑组织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变化[J].东南大学学报,2004,23(5):295.
[12]吴颢昕,蔡建伟,向红兵,等.双根清脑煎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脑水肿指数及海马组织与血清N0、NOS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5):533.
[13]蔡建伟,吴颢听,向红兵,等.双根清脑煎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海马组织与血清SOD、MDA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 167.
[14]吴颢昕,蔡建伟,向红兵,等.双根清脑煎剂对VD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5,26(2):5.
[15]骆殊,邵佳,吴颢昕,等.清毒活血化痰复方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模型中NF-κB和STAT3的表达[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2):120-125.
(收稿日期:2015-07-02)编辑:李丛
中图分类号:R25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724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3KJD360001);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XZR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