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横柳辨治胃脘痛经验*

2015-04-15 22:20张毅之,冯伟勋,李巨奇
江西中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胃脘痛经方脾胃

张横柳辨治胃脘痛经验*

★张毅之1*第一作者:张毅之(1979—),男,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经方治疗脾胃肝胆疾病证治规律。冯伟勋1李巨奇2黄建略1沈创鹏3(1.清远市中医院脾胃科广东 清远 511500;2.深圳大学附属罗湖医院中医科广东 深圳 518001;3.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内分泌科广州 510405)

摘要:张横柳教授立足中医经典著作,结合岭南地域文化,明确阐释了胃脘痛病位在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根据临床实际,简化证型,便于把握,临证中善抓主证,提高辨证准确率。因人制宜,擅用经方,随证加减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张横柳;胃脘痛;脾胃;经方

胃脘痛为胃脘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中医又称之为“心痛”“心下痛”等,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肾、胆等脏腑经络,包含现代医学的多种胃肠道疾病。广州中医药大学张横柳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学验俱丰,特别对《伤寒论》的研究颇具心得,临证中擅用经方治疗各种病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胃脘痛病经方治疗尤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张横柳教授侍诊多年,现将张横柳教授治疗胃脘痛病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脏腑相关,明辨病机

胃脘痛病病位主要在脾胃,脾胃位居中焦,主受纳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精微,以奉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正如《素问·灵兰秘典》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位居中央,五行属土,与其他脏腑生理功能上相互制化,共同完成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作用,其中与肝、胆、三焦、心、肺、肾等关系密切。

1.1 太阴阳明,虚实寒热

张横柳教授认为脾胃虽为脏腑相连,互为表里,但二者具体生理功能及致病特征亦有所不同。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气主升清,主运化水谷精微,其致病多脾阳不足,易虚易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湿恶燥,气主降浊,主受纳腐熟水谷精微,其致病多胃阴不足,易湿易燥。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此外,张横柳教授强调大小肠亦属于胃,为胃功能的延伸,故《伤寒论》有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及大承气汤之分,而均统属于阳明病。

1.2 五脏相关,全面把握

张横柳教授注重肝胆脾胃之间生理上相互滋生,相互协调作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肝胆对脾胃运化功能有疏泄作用,可帮助脾胃运化水谷,水谷精微又可滋养肝体,维持肝的正常生理功能,胃纳入营养物质,腐熟水谷后,精微由脾气输送至肝,通过肝胆的升发作用,散布于全身各脏腑,故《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同时,肝胆对脾胃也有克制作用,所谓“肝病及脾”。此外,因脾“散精于肝”,故对于肝阴血不足者,张横柳教授在滋补肝肾的同时,又注重健脾胃而养肝的治疗作用。另外,张横柳教授重视少阴心肾对脾胃的作用。心为手少阴,肾为足少阴,二者内藏君相二火,心主血,肾藏精,对脾胃有温煦滋养的作用,促进脾胃正常功能。

1.3 按腹望舌,诊道毕矣

在临证中,张教授注重腹诊的应用,上腹部有固定压痛者为实,或虚中夹实,主要病变脏腑多在胃、大小肠及胆,或为湿热,或为气滞,或为瘀血,治疗以泻实为主,注重大黄的应用;无明显压痛者为虚,主要病变脏腑多为脾、肾,或为气虚、或为血虚、或为阳虚。此外,张横柳教授在临证中重视望舌,认为舌象的诊断意义主要在于可直接反映脾胃寒热虚实,津液的盈亏,对临床遣方用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执简驭繁,善抓主证

现通常将胃脘痛病的常见证候分型分为湿热内蕴证、肝气犯胃证、瘀血阻络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宿食阻滞证等多种分型。张横柳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岭南地区的地域气候特征,生活饮食习惯的特异性,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不断对证候进行简化,突出常见证型,简化临床辨证应用,提高疗效。

张横柳教授认为,岭南地区有其特殊的气候特点,常年以湿热气候为主,物产丰饶,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较高。平素饮食以甘甜及肥腻之品为主,加之气候湿热,日久可致脾胃功能失常,运化无力,导致宿食湿热之邪内蕴为其常见证候,故张横柳教授首先强调湿热内蕴脾胃导致胃脘痛为常见证型。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增大,情志失调所致肝气不畅,肝气郁结,导致肝郁克犯脾胃,从而胃脘部疼痛亦日趋多见,为临床常见证型。张横柳教授强调,湿热中阻及肝气犯胃为临床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湿热日久不解,或肝郁日久不解,气郁化火,或嗜食辛辣之品,日久均可损伤胃阴,从而导致胃阴亏虚,故胃阴不足亦为临床常见证型。此外,岭南地区气候炎热,人们动则汗出,汗出过多,日久可伤心阳,少阴阳虚,火不生土,可致脾胃阳虚。另外,人们使用空调过度,长期饮用凉茶、冷饮等寒凉冰冻之品,均可损伤脾胃阳气。脾胃阳气亏虚,寒湿内生,从而形成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较为常见。故张横柳教授认为胃脘痛病的常见证型为湿热中阻型、肝气犯胃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等四个基本证型。其他证型均可在此四种基本证型基础上,通过药物加减进行兼顾。

3分证论治,擅用经方

3.1 湿热中阻型

张横柳教授强调此型患者大多体质较为壮实或肥胖,平素胃口较佳,平素擅饮或喜好肥腻饮食,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较少。胃脘部疼痛,按之痛剧,有固定压痛点,常有饱食后或酒后疼痛加重,上腹部有压痛,常伴有胃脘部痞满不适,大便较为粘腻不畅,舌淡或红,苔黄腻或舌根黄腻,脉象一般滑数或弦滑。日久不愈,湿热侵入血脉,导致血行不畅,血败肉腐,遂致胃疡和出血。

此类证型,张横柳教授以半夏泻心汤作为主方随证加减。本方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的胃痞病,方中半夏、干姜辛温开散,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胃,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张横柳教授强调本方在《伤寒论》中主证并非胃脘痛,但本方辛开苦降,辛温治湿,苦寒疗热,佐以甘味以复脾胃,促进中焦气机升降,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故与中焦脾胃湿热互结,气机阻滞所致的胃脘疼痛甚为合拍。张横柳教授常加入陈皮、白术、苍术、薏苡仁、车前草加强清热化湿功效。若脾胃虚弱明显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上腹胀不适明显,食物不化者,合平胃散,加焦三仙,以降气除满,消食化滞;大便粘滞不爽者,合白头翁汤以清肠化湿;若伴痰热湿热扰心者,患者常心烦心悸者,纳差者,合温胆汤加龙骨、牡蛎以清化痰热,失眠明显者,前药再加淡豆豉、栀子(即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胁胀胸满者,去大枣,合四逆散加生龙骨、牡蛎;若胃镜提示胃疡者,可加入三棱、莪术以降逆活血,并可酌情加入三七粉、白芨以加强活血化瘀之效;若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加入蒲公英、连翘、苦参等清热杀虫之品。

3.2 肝气犯胃型

张横柳教授认为证型患者多为脑力工作者,或青中年女性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往往思虑过度,所愿不遂,诸情违逆,日久导致肝气不畅,气机阻滞,横逆克犯脾胃,从而引起胃脘部疼痛。胃脘部疼痛,或胀痛,或绞痛,或绵绵而痛,痛有定处,大多患者上腹部有固定压痛点,疼痛多为发作性疼痛,与情绪波动关系密切。此类患者肝气郁结日久不解,多发展为气郁化火,有心肝火旺,心火旺者多伴有失眠易醒,睡着亦多梦,寸脉浮数;肝火旺者多心烦易怒,大便多不调,脉弦滑。女性多见有月经不调,月经提前,经色紫黑或有血块。

张横柳教授多以四逆散作为主方,随证加减。四逆散为《伤寒论》名方,用于治疗气郁所致的厥证。方中柴胡辛苦微寒入气分,具有疏肝解郁,推陈致新的作用;芍药酸微寒入血分,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可养血和血,补肝理脾,于土中泻木,又可解痉止痛;枳实行气散结,甘草调中,四药合用,可疏理气血郁滞,调和肝胆脾胃,用于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甚为合拍。张横柳教授在临床应用中常在四逆散基础上加入醋香附、青皮等增强疏肝理气作用。此外,张横柳教授强调肝体阴而用阳,肝气郁结者多有肝体不足,故多加当归、鸡血藤等养血之品以补肝体。若肝郁化火者,加入夏枯草、桑白皮等;心火亢盛者,加黄连、生地黄等;失眠者,合酸枣仁汤;心烦不安者,合栀子豉汤;合并肝火上逆者,合奔豚汤;脾胃气虚者,合四君子汤;气郁化火,火热伤阴,胃阴不足者,合加重白芍用量,加麦冬、生地等。

3.3 胃阴不足型

张横柳教授认为此类证型患者多有津液不足,素体阴虚,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品,内生火热,加重胃阴的损害;或为大病久病之后,药物损伤胃阴;或为湿热内蕴脾胃日久不化,湿从火化,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日久不解,均可火热伤及胃阴而成此型。胃脘部多为灼热疼痛,或绵绵而痛,多伴有烧心反酸,胃纳较差,食后痛剧,脉多见弦细而数,或虚数,舌多红,可有腻苔。

张横柳教授以麦门冬汤合芍药甘草汤作为基本方,随证加减。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咳嗽病》具有滋养肺胃,降逆和中的作用。主治胃阴亏虚,虚火灼肺所致的肺痿病。方中麦冬甘寒主治“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具有滋阴降火,补虚强壮的作用,用量较大,一般起始用量50g以上,为主药;半夏辛苦温,主和降胃气,燥湿化痰,用量较小,一般为5~10g,与大量麦冬相配伍,可用于和胃气而无伤阴之弊;人参、炙甘草、大枣、粳米益气健脾,以滋化源。芍药甘草汤为酸甘化阴,可增强滋阴之效,芍药又可“除血痹”,可于土中泻木,止痛效果较佳。临证中,张教授常加入墨旱莲、女贞子以滋补肝肾,从而增强疗效。若肾阴亏虚明显者,加入干地黄、山药等;肝血不足者,加入枸杞子、鸡血藤、当归等;兼肝火旺者,加夏枯草、桑白皮等;兼心火旺者,加入黄连、栀子等。

3.4 脾胃虚寒型

张横柳教授认为岭南地区常年湿热,气候炎热,此地居民汗出较多,多汗伤阳,日久心阳受损,火不生土,导致脾胃阳虚;此外本地居民喜饮凉茶等寒凉之品,日久可治寒湿伤及脾胃阳气,导致脾胃阳虚,寒湿内停而致胃脘部疼痛。此类患者平素多胃脘部绵绵而痛,感受寒凉邪气后多见胃脘部发作性绞痛,平素喜温喜按,寒邪内聚成实者拒按,平素大便多溏,亦可因寒邪内阻而便秘,大便初硬后溏,寒邪较重者亦可见到大便干结。

张横柳教授以理中汤为主方治疗此证,随证加减。理中汤为《伤寒论》中焦虚寒的主方,以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方中人参甘温补气,温补元阳,为主药,张教授一般用太子参,若虚寒较重者,则用红参;干姜甘温,温补脾胃中焦阳气,增强温中之效;脾胃虚寒,寒湿内生,水气不行,故加白术健脾化湿;炙甘草益气。四者协同,共同温中散寒。张教授强调手足少阴之阳为脾胃之母,故常加入熟附子以温少阴,以增强温中之效。若寒湿较重者,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以散寒降逆;若胃脘部绞痛较重者,加入制川乌、白芍以加强散寒解痉止痛;胃脘部痞硬,按之有固定压痛,加少量大黄配合姜附以泻寒邪结;大便溏薄者,合五苓散;大便初硬后溏,加重白术用量;大便密结者,加大黄、厚朴。

4体会

张横柳教授为岭南当代伤寒大家,从医40余年,年届不惑,仍努力进取,考取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教,孜孜汲汲,一直致力于伤寒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张教授继承了仲景“保胃气”的基本观点,重视调摄脾胃后天之本在养生、防病、治病中的积极作用,强调“五脏六腑皆以胃气为本,胃气虚则五脏六腑之气皆虚”的基本观点,临床中善于治疗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多种病证。张教授重视《内经》的异法方宜论,重视地域、气候、民俗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阐释病机时,善于结合社会因素、体质因素、患者个人生活习惯等,使得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了全面把握,有助于指导患者调整生活心理习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疾病康复。在临证中,擅用经方治疗各种病证,疗效卓著,认为“六经钤百病”是经方临床应用的前提;“方证对应”是经方应用的依据;随证加减,灵活应对,提高疗效为经方应用的目标。

(收稿日期:2014-07-21)编辑:王河宝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 基金项目: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00083131320729021)。

猜你喜欢
胃脘痛经方脾胃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
浅谈胃脘痛患者应用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经方治疗急症3例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