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创作文学评述*

2015-04-15 20:27:19黄任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赫哲族民间文学



赫哲族创作文学评述*

黄任远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摘要]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至今,其创作文学历程,分两个时期。其中后期主要是以孙玉民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群,创作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推动了赫哲族创作文学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作者和新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同民族生活联系密切,在形式上同传统民间文学一脉相承,在情调上充满热情豪迈,乐观向上,讴歌了新时期的新生活。

[关键词]赫哲族;创作文学;民间文学

赫哲族是世代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世居三江流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现有人口5354人(2010年统计)。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赫哲族的创作文学历程,以1976年为界,主要分两个时期。前期以乌·白辛为代表的电影创作和戏剧创作精典作品,影响了文学创作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乌·白辛应该是赫哲族书面文学创作活动的代表和先驱。后期以哈英、赵汝昌(笔名赵雪天),孙玉民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群的茁起,创作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推动了赫哲族创作文学的发展,带动了群众性文学创作队伍,涌现出一批新作者和新作品,讴歌了新时期的新生活。这些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同民族生活联系密切,在形式上同传统民间文学一脉相承,在情调上充满热情豪迈,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粗犷质朴。

一、反映渔猎生活的小说

创作赫哲族的小说创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要反映当地赫哲人民的渔猎生活、民族历史、社会矛盾、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描绘了渔乡风光和生活画面,刻划了不少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代表作是哈英(原名赵英明)创作的长篇小说《怒放的圣开列》,这是他创作的反映赫哲族渔猎生活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之一。作品塑造了希尔格、民果罗、马尔托、芒格、巴托力、莎丽坤、卡库玛、甘克、牟哈、努尔古等渔民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赫哲人原始的渔猎生活、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反映了渔民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大鱼、大浪、险滩、旋窝的惊险搏斗,反映了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抗击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孙玉民的中篇小说《乌苏里船歌》讲述了一位女记者到赫哲渔村的采访和赫哲渔民交朋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青年莫日根(英雄)艾稀特的生动形象。他既会打鱼,又会唱英雄史诗伊玛堪和民歌嫁令阔,还在风雨同舟中,和记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另一篇小说《神秘的伊尔嘎》讲述了抗日斗争的故事,塑造了伊尔嘎、雁来两位抗日英雄击毙日本侵害者佐田太郎和高桥惠子,最后投奔江东的苏联红军营地。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麻将风”的危害,讲述了青年妇女巧妙地教育丈夫,帮助他痛改前非的故事。晓寒的短篇小说《捉狍子的季节》讲述了阿拉嘎和弟弟上山捉狍子,勾画了一幅极具乡土色彩的场景,整个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

蒋莉萍的小说作品《赶奶》讲的是主人公亮亮出生时母亲没奶,是干娘翠莲奶大的。后来亮亮大学毕业回家,把干娘干爹接到了省城。另一篇小说《鱼坟》讲的是一位妇女失踪,最后破案,原来是被一条大怀头鱼吞吃了。当地人把大怀头鱼埋了,成了鱼坟。小说反映了当地渔村渔民的日常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感情,读后让人感叹不已。

迄今为止,赫哲族小说创作处于初级阶段,作品数量少,篇幅较为短小,结构简单,人物塑造和情节的描写都比较粗糙。但是从目前已发表的作品来看,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它们的某些特点:这就是内容朴素清新,富有乡土特色;同民族的生活联系紧密;思想情调健康向上,乐观积极;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二、反映民俗风情的散文创作

赫哲族的散文创作成果,前期以乌·白辛的散文集《从昆仑到喜马拉雅》(作家出版社,1959年)为代表,描绘了祖国的秀美河山,歌颂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纯朴善良,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赤子之心。

后期,赫哲族青年开始散文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散文以歌颂赫哲乡山川风物为内容,抒发了作者对赫哲家乡的热爱。如晓寒的散文《天鹅家乡的传说》,《啊,海青》,蒋莉萍的散文《女儿云》,孙玉民的散文集《碧绿的明水》(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散文《迎春花》、《捕鳇记》、《鱼尾弹奏的琴声》、《山水间摇来一个渔船上的民族》等。作者以清新明丽的笔触描绘了赫哲家乡的美丽富饶,字里行间处处深入了对家乡渔村深沉的爱。有的散文还把对家乡山水的赞美同动人的历史传说结合起来,表现了这片土地的主人——赫哲渔民和猎手,描写了他们迎春花一般不畏冰雪的性格和敢于与千斤大鳇鱼和虎豺黑熊搏斗的勇敢精神。

散文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品忠实地反映了新时期、新时代、讴歌了赫哲人民的新生活,新思想,记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赫哲族人形象。如《远古摇来一个渔船上的民族》描述了这个古老民族的民风习俗,衣食起居,反映了赫哲人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如《捕鳇记》告诉我们鳇鱼是黑龙江中一种极贵重的最大型鱼类,“是赫哲人崇尚的鱼王图腾“,阐述了要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主题和生活真谛;如《碧绿的明水》却向我们描述了北国风光,歌颂了“年迈的父亲”挽救汉族小伙生命的高尚精神情操和纯朴胸怀,展示了渔猎民族独有的感觉,记述了即将远逝的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鱼尾弹奏的琴声》展现了老渔民图鲁对“铃铛网”的钟情,对自己从事的捕鱼生产的热爱。

三、讴歌新生活的诗歌创作

在赫哲族群众文学创作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要数诗歌创作。这些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歌,形式上以自由体和民歌体为主,少数老知识分子也运用五言和七言诗形式。

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诗作《天鹅姑娘》是较重要的一首。诗人赵汝昌,笔名赵雪天(1909-2004),一生创作了上千首诗。《天鹅姑娘》为七言长诗,共112句,分为前言、翱翔、怀旧、望乡、寻郎、往事畅游、回忆、逸趣、忘机、追求、梦想、难解、拒媒、盼约、甘愿、哀思、悼惜、忠告、月夜、后记、余意等22段。它以赫哲民间传说为基础,讴歌了天鹅姑娘为争取婚姻自由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长诗继承了赫哲族传统说唱文学伊玛堪的风格,充满奔放的激情,行文质朴流畅,饱含浪漫主义特色。诗人还擅长古体诗,出版了《赵雪天诗选》(香港金陵出版社,2001年)。

对赫乡的无比热爱和对赫乡巨变的无比自豪,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主题。大量作品歌颂了三江这块土地的富饶美丽,赞扬了赫乡的新变化、新面貌。这类诗歌作品有尤金良的诗集《我爱赫哲鱼米乡》(佳木斯群众艺术馆,1984年),《赫哲心声》(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1990年),吴连贵的诗作《金色的太阳》、《白云胡萨》、《欢乐的伊玛堪献给党》,吴福常的诗作《绿色的山哟蓝色的水》,孙玉民的诗集《赫哲人献你一束花》(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晓寒的诗作《赫哲人的歌》、《故乡行》等。这些诗作反映了赫哲人民在新社会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对社会主义新生活和伟大祖国、伟大领袖的无比热爱,把赫哲渔民今朝的幸福欢乐心情表现得淋淳尽致,描绘了赫哲渔乡的美丽风光,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新时期赫哲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

赫乡的渔猎劳动是诗歌创作的另一主题。诗人讴歌了渔民、猎手不畏艰难险阻,“再大的风浪也敢闯”的勇敢精神,赞颂超群的渔猎技艺:“豺狼再是凶狂,逃不过猎枪的准星”。有的作品从渔猎劳动中发现了美的享受的情趣:“银河晶莹朔风寒,江上垂钓春盈然”。“夫妻承包一条船,水上渔家多喜欢”反映了渔业生产中引入承包这一新因素后渔民的喜悦心情。

四、歌颂新时期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新时代的产物。赫哲人把对新时期、新生活、新面貌的感受写成了报告文学,歌颂共产党好领导,歌颂社会主义的祖国,歌颂新时代的新人新事,讴歌了赫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和他们民族的精神状态,反映了赫哲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理想追求,反映了赫哲渔村和谐安康和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晓寒的报告文学《俄罗斯远东边区那乃区记行》记述了同源同族那乃人的生活状况和文化遗产,《深切怀念傅万金》记述了伊玛堪采录翻译者傅万金的一生。孙玉民的报告文学《新世纪走来赫哲人》、《祖国啊,母亲》反映了赫哲人新时期的新生活、新思想、新变化。尤金良的报告文学《军民鱼水欢歌》讴歌了军民鱼水情,傅文祥的纪实文学《回忆参加抗日义勇军时的战斗生活》,反映了当年义勇军和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的历史,让后人牢记,莫忘国耻。

五、反映民族历史的电影和戏剧创作

乌·白辛是赫哲唯一的剧作家。他的杰出成就主要在于电影创作和戏剧创作,在中国当代剧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代表作电影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追求的是一种新颖的惊险片的独特结构,通过真假古兰丹姆,谁是“真主”等悬念来展示人物性格,引导观众去理解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去理解爱情和友谊的真正含义。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则采取了写意传神的手法,抓住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以最饱满酣快的笔法勾勒出一班长的深沉稳健,二班长的精明强干,三班长的鲁莽爽快,战士阿米尔的单纯诚挚,杜大兴的一热情好胜,阿拉木苏的朴实敦厚,点染之间,使得每个人物都跃然于纸上。电影放映后,受到了各族人民的欢迎。

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话剧《赫哲人的婚礼》以史诗般的结构和宏伟的场面,反映了赫哲族三百年来的历史命运,从苦难境地走向新生活的伟大变迁,表现了赫哲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展示了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民族自尊,揭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斗争才能使赫哲人获得新生解放的伟大真理。

他的作品同反映本民族的重要主题结合起来,把赫哲族创作文学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发出了灿烂夺目的艺术光辉,同时他的作品深受赫哲群众的喜爱,影响了赫哲族的文学青年,推动了赫哲族创作文学的发展。

六、赫哲族书面创作文学的主要特色

赫哲族的书面创作文学是一种完全用汉族文字创作的文学,是一个脱离了传统民族语言基本并建立在全新的语言基础之上的文学现象。其主要特色有以下五点:

一是反映了赫哲族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时代性。

二是塑了赫哲族的渔猎英雄和普通百姓,其形象一个个栩栩如生。

三是写出了赫哲族的渔猎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愫,展示了其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原始信仰。

四是阐释了赫哲族居住的三江流域富饶的自然环境,揭示了精神与物质并存的生活真谛。

五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进步,讴歌了赫哲人民的和谐安康和幸福生活。

总的来说,赫哲族的创作文学目前还是一枝稚嫩的新苗,但它继承了民族传统特点和表现了民族心理特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随着民族文学新人的成熟,赫哲族创作文学必将迎来空前繁荣,结出丰硕果实,展现崭新时代。

[责任编辑:田丽华]

州民众高超的烹饪技巧和生活情趣。徽州民众日常饮食习惯与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也从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生存条件艰苦与粮食短缺的大背景。

[中图分类号]K892.24;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06-0170-03

[作者简介]黄任远(1947-),男,浙江绍兴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5-10-10

猜你喜欢
赫哲族民间文学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幸福家庭(2022年2期)2022-05-14 16:26:43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34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4
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人口现状研究*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4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阅江学刊(2015年5期)2015-06-22 1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