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思想:阶层关系和谐构建的辩证解析*
赵仁青
(安徽科技学院 思政部,安徽 凤阳 233100)
[摘要]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分化和重组,阶层之间摩擦不断,社会向心力不足,利用同心思想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意义重大。同心同德,在求同存异前提下,加强社会道德领域建设,思想上扬起一页向上向善风帆。同心同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不同阶层社会共识。同心同行,各阶层群体提高政治觉悟,行动上展现一种和谐稳定风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同心思想;阶层关系;和谐;构建;辩证解析
同心思想是国家前任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首次提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1](P29)完善到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中,其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2]这最大公约数就是包括执政党、参政党,以及其他各社会阶层在内的所有国人,通过对话与协商,构筑同心思想,旨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处于新常态之下,传统社会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已经分解,社会结构正在进行着重大的分化和重组。这既为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又必然会产生阶层间的利益摩擦,价值观念的碰撞、政治资源的角逐等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负面影响。同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中的统一战线的当代总结,撇开同心思想论证构建的和谐党际关系,该思想蕴含的一些带有共性的理念和基本主张,同样有利于指导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以维持社会分化与政治整合之间的平衡。
一、同心同德:思想上扬起一叶向上向善风帆
求同存异是同心同德的前提。现实社会中,不同阶层群体生活经历和遭遇有着很大差异,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往往会助推人们形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各阶层习惯性地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或秉持各自已有的理论,追求符合自己阶层标准的“异”。多种利益诉求、多种价值观念、多种政治态度、多种眼界、多种声音,多种结论,不知道“同”与“异”作为矛盾对立面,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同心同德从思想上要求人们摒弃非此即彼的“零和”对抗思维,在尊重不同、差异的前提下同德。 求“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超越。和而不同出自《论语》,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同在这里意为附和、屈从,显然带有封建等级思想的局限性。求同存异则强调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和谐融洽地相处。此“同”是对彼“同”的否定之否定,包含着继承和保留,更是扬弃和发展。求同存异是要把“同”与“异”放在一个社会系统之内,承认各个要素差异性的前提下,不断地做大同,缩小异的范围。我国社会急剧分化,形成了不同的阶层结构,但是“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3](P571)换言之,尽管人们所属阶层不同,但都是构成社会系统的要素。求同存异,就是促使社会系统内部不同阶层群体思想一致,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而不至于杂乱无章。系统内部的 “同”多了,“异”自然就少了,组成系统的各要素趋向于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社会系统才能存在,各阶层群体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个人真正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条件。求同存异就是以辩证的思维,系统论的方法,从整体利益出发,对构成社会系统的各阶层群体切身利益、关切进行统筹考虑,并在动态中协调彼此不同诉求和关切,使不同阶层群体的贡献与索取服从于社会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
求同存异扩展了不同阶层的思想交流空间,为同心同德开辟了现实路径。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要应对来自各方的矛盾风险的挑战,社会张力不断增大,理顺阶层关系,解决道德领域人们反映强烈的问题尤为重要。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就是德。道德源于人们良心的感召,是柔性的自我觉悟。“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4](P106)美德有助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为文明古国和大国,中国从来都不缺乏德行的传统和美德。转型时期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少数不同阶层群体道德防线全面崩溃,伤风败俗行为屡屡发生,失德行为令舆论哗然,引起全民公愤。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制假售假,见利忘义、见死不救,恩将仇报等道德领域产生的突出问题,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叩问着国人的良心。解决道德困惑,弘扬向上向善风帆迫在眉睫。我们应重视公民道德建设,要加强不同阶层群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颂扬真善美,打击假丑恶,以美德滋养人心。首先要注重实践养成。各阶层人民群众应联系自身实际,把道德要求融入进自己生产生活工作之中,在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谋幸福,助人为乐之中感受崇高和光荣,培育道德习惯和提升道德境界。其次要重点治理突出问题。对影响恶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应当集中精力,重拳出击,重点治理,增强全社会对道德建设的信心。第三,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强监管,重执行。提升社会风气,既需要人们内心的自律自觉,还要靠外部的法律制度监管。通过定底线,明规则,彰善举,惩恶行,强化监管,让善者行善无后顾之忧,让恶者止步于法律制度规范不敢施恶。
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争议被搁置,共识被放大,各阶层人民群众通过道德建设,不断推进社会风气的改善,中华美德的传承光大才会充满希望。道德领域风清气正了,思想上同心同德了,“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5](P220)社会张力才能有所释放,人们内心焦虑不安感才能有所减少,阶层之间的隔阂与摩擦才能有所缓解。
二、同心同向:目标上追求一个核心价值取向
目标是人们计划要达到的标准和境地,是对未来发展所做的规划,是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有了目标,我们才有了指路明灯,前进才有了方向,才会有通过努力获取的幸福生活。目标能够凝聚社会群体力量,每个阶层群体都会有一些或清楚或模糊的发展目标和奋斗方向。“方向引领行动,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会有负责任的政治行动。”[6](P20)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形势进入新常态,不同阶层群体面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纷繁变化的世情与国情,应该守住共同的精神家园,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发展目标。同心同向,就是要求不同阶层群体目标上追求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协调行动,不断达成和深化政治共识,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共同拼搏奋斗。人与人之间具有共通性,为了解决整个群体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人们之间需要沟通、协调、商议,谋划,而后达成共识。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同心同向,有时看似是一种巧合和偶然,但是巧合和偶然的背后蕴含着大家共同的基本需要、追求和价值观。偶然性体现着必然性。共同的基本需要、追求和价值观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在共性之外,每个阶层群体都还有本阶层各自独特的需要、追求和价值观。“这就决定了人类之间需要不断地求同存异,而求同存异的过程也就是达成共识的过程。”[7](P5)共识在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目标,就是方向。
同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人,因为在经济结构中地位的不同,就有了阶层的区分。不同的阶层于是就有不同的经济、政治诉求,不同的行为取向。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是通过包容式发展,把经济过程开放给不同群体而获得的。非均衡性发展战略注定了不同群体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受益有差别,加之国家政治改革的相对滞后,必然会产生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经历过的阵痛,这是发展的代价。在这个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不同阶层群体既充满了梦想,又遭遇了现实的种种困惑。来自于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感到,国家发展强大了,物质富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是自身幸福感并没有同步提升;文化产品丰富了,思想解放了,但是精神世界却是越来越焦虑不安了,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摩擦日益增多了。一些人价值观严重扭曲,信仰缺失,各行其是,行无依归,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成了西方敌对思潮的俘虏,言必称西方,行必仿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找到13亿人口,56个民族凝心聚力的核心价值观,从方向上引领国人团结奋进,事关全民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各个阶层群体目标上同心同向,共同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一盏指引前进方向的导航灯。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它昭示国人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到底要追求什么。“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8]方向确立了,追求确定了,目标也就清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它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不同时代的仁人志士和古圣先贤的政治抱负和社会主张,也体现着当下不同阶层群体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唱响了、弘扬了,各阶层人民群众才能在抵御西方错误思潮渗透下,同心同向,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目标上趋于一致,最大程度上形成政治共识,才能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有效避免利益调整可能带来的阶层思想对立和社会出现重大震荡,维持社会稳定发展。
三、同心同行:行动上展现一种团结和谐风貌
行动上同心同行,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与各参政党、各阶层人民群众共同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9]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动上展现一种和谐稳定风貌。
首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要加强行政自律,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9](P49)这些因素也是引起干群矛盾不断,导致阶层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井喷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们潜移默化地腐蚀着党的执政根基,使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不断遭到质疑和挑战。能否经受住各种考验,化解各种风险,巩固执政根基,维护人民政府的权威和尊严,关键还在政府的行政自律。行政自律是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公共价值取向相结合对自身行政行为的自我主动控制。行政人员是政府职能、公共权力和公共价值实现的实际运行者,应加强他们的公共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准,更新他们的行政理念,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他们行政结果是否合格的标准。行政自律要求行政人员摆脱个人私欲和小集团意识,提高政府能力建设,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化解干群矛盾,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提升政府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其次,同心同行还要求社会结构中的其他强势阶层能够从行动上自觉地拥护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决策。强势阶层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群体,拥有较多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随着中央高层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出台,众多的改革举措将不断付诸实践,改革的目标是促发展,保稳定,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必然会冲击这部分既得利益群体。“如果人们以个体原则为准去计算利益和价值,冲突就是无解困境。”[10](P25)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群体的自私最大化并不能获得等量的利己最大化。阶层之间流动困难,经济利益博弈,政治资源角逐,势必会影响社会整体稳定发展。“最大最重的利益和幸福是无法独占的。”[10](P25)强势阶层能否从战略高度,识大体,懂大局,深刻明白“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11](P374)关乎着社会整体和谐稳定,关乎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同心同行需要社会强势阶层提高政治觉悟,发挥自身优势,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减少系统内耗,在行动上自觉地拥护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决策。国家发展了,公平正义得以彰显了,社会稳定了,个人和群体的利益、生命、财产、安全才会有更好的保障。
最后,社会弱势阶层应当在理解、支持中,从行动上继续奋发有为地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三十余年前的改革开放基于特殊的国情,制定了非均衡的发展策略,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造就了一批强势阶层,也使得一大批人民群众成为发展不平衡下的社会弱势阶层。分配不公平、教育不公平、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贪污腐化这是弱势阶层最为敏感、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展过程积累的矛盾,执政党和政府高层正以壮士扼腕的勇气,继续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办法着力解决。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反腐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推出,正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弱势阶层关切的积极回应。这些改革最终也必定会维护好、实现好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弱势阶层自身也应当从全局出发,理智地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差别、发展差距等问题,“认清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接受效率优先原则。”[12](P10)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每个人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巨轮上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弱势阶层应当在理解、支持中,坚定政治信念,干好本职工作,做一名敬业的螺丝钉,为国家强大贡献力量,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拼搏进取,从行动上继续奋发有为地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不同阶层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发展状况,直接取决于社会系统之中其他个体的发展状况,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01)尽管不同阶层群体在具体的利益取向、价值取向、政治态度,文化需求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只要彼此秉持包容心态,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就一定能够在民族复兴的最好时代,构建出和谐稳定的阶层关系,助力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0/c_1115351358.htm,2015-05-2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刘烨,王劲玉.黑格尔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6]卢正涛,洪明星.试论比较政党制度视野下的同心思想[J].理论与当代,2013(2).
[7]郭湛,王维国.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J].哲学研究,2009(8).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赵汀阳.共在存在论:人际与心际[J].哲学研究,2009(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张玲,张文华.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3(2).
[责任编辑:陈如松]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06-0041-03
[作者简介]赵仁青(1983—),女,安徽六安人,哲学硕士,安徽科技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发展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规划办项目:“同心”思想与阶层关系和谐研究(AHSKQ2014D71)
*[收稿日期]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