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青山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遗尿
曾培1,刘春2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摘要:纪青山教授认为,遗尿的主要病因为肾气不足,脾虚气陷所致,以补脾益肾为治疗原则。治疗时,针刺取穴少,深度浅,手法轻,穴位采用远近结合为配伍,取肾俞、脾俞、膀胱俞、关元、中极、足三里等。对于遗尿患者,以脾肾同治为依据。
关键词:小儿遗尿;纪青山;补脾益肾;体针;耳穴
DOI:10.13463/j.cnki.jlzyy.2015.05.028
中图分类号:R256.5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5699(2015)05-0524-03
基金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作者简介:曾培(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儿疾病研究。
收稿日期:(责任编辑:张晔2014-09-29)
Treating infantile enuresis from kidney and spleen by professor JI Qingshan
ZENG Pei1,LIU Chun2
(1.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
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to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021,China)
Abstract:Professor Ji Qingshan considers that the main cause of infantile enuresis is kidney and spleen deficiency.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is to nourish the spleen and the kidney.During the treatment,Professor Ji Qingshan selected less acupuncture points,inserted the needles to a shallow level in the muscle and used slight strength when inserting the needles.He combined the use of distant and local points together.Acpoints such as Shenshu,Pishu,Pangguangshu,Guanyuan,Zhongji and Zusanli were selected.Patients received obvious symptomatic improvement after treatment.Based on the nourishing spleen kidney principle,we found that patients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 obtained satisfying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Keywords:infantile enuresis;Ji Qingshan;nourish the spleen and the kidney;body acupuncture;ear acupoint
纪青山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名老中医,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50余年,对治疗小儿遗尿等病证临床经验颇为丰富。遗尿是儿科的常见病,又称为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儿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入睡后经常小便自遗,醒后方知。3岁以下的幼儿由于脑髓并未发育成熟,没有养成正常的排尿习惯属于生理状态。现将纪青山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遗尿的发生主要与膀胱、肺脾肾等脏腑有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功能未臻成熟,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固摄障碍[1]。纪青山教授认为,遗尿多因肾气不足,膀胱不能制约所致。《幼幼集成》记载:“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诸病源候论》亦有记载:“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寒,不能固约水也。”《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的生理功能是主水和主气化,肾的气化作用可促进全身津液的代谢。肾可升清降浊,与膀胱司开合。膀胱为州督之官,肾升清降浊后,浊者流入膀胱形成尿液后排出体外。肾与膀胱相互络属而为表里关系,膀胱的储藏尿液和排出尿液的功能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化。肾气充足则推动膀胱之气,使膀胱正常收缩而排尿;肾气不足或失常,影响膀胱的开合,可导致尿液的排出异常。所以肾气不足、封藏不固,会导致膀胱失约,从而出现遗尿。另外,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也是造成遗尿的主要原因。《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的代谢是通过食物进入到胃,由胃受纳、腐熟水谷化成精微物质上输至脾。脾主升清,将精微物质上输至肺。肺主肃降,通调水道,将代谢后的浊水下注到膀胱形成尿液。《类证治裁》指出:“夫膀胱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之气化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肺、脾、三焦的失常皆可导致膀胱失约而遗尿。
2统观整体,以脾肾同治为依据
纪青山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常运用中医学的经典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本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注重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辨病与辨经相结合[2]。在现代医学中,“病”通常是西方医学通过一些检验或检查所作的诊断,而“证”或“症”往往是传统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和诊断,“症”或“证”通常只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症状或特征,并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3]。纪青山教授认为,在针灸治疗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与辨经相结合,借用西方医学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如此再通过辨证论治,就能更好地对疾病进行治疗。
王道全[4]认为:“遗尿多为‘虚证’,由于脏腑虚寒所致。如肾与膀胱气虚,而导致下焦虚寒,不能约束小便,或上焦肺虚,中焦脾虚而成脾肺两虚,固摄不能,小便自遗。”纪青山教授认为,遗尿多为先天肾气不足和后天脾胃失养所致,故治疗遗尿时以“脾肾同治”为依据。人身根本有二:一是先天之本,一是后天之本。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脾主运化,须借肾中阳气之温煦,肾之元气亦赖水谷精微之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后天与先天,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而病理上亦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如先天不足,肾元虚惫,不能温煦脾土,脾气常虚;脾虚失运,久而及肾,肾亦易衰[5]。脾脏和肾脏关系密切,遗尿病脾肾两虚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治疗遗尿时必须脾肾兼顾才能达到更佳的疗效。
3治疗特色
纪青山教授认为,遗尿主要病位在肾,治疗当予补脾益肾为基本原则。针刺取穴时,选取的穴位宜少,针刺的深度宜浅,针对病症穴位采用远近结合。此外,对一些体质较弱以及病势较为顽固的患者可配合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的方法进行治疗。
3.1选穴宜少,注重浅刺纪青山教授指出,因大部分遗尿的患者都是小儿,儿童体禀纯阳,生长发育迅速,对针感反应明显,针刺易得气,且小儿疾病其症状较为单一,主症突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选穴太多,刺激太过易伤及小儿正气,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故在针刺选穴时穴位宜少,且要精,必须准确诊断出患者的根本病因,因病施治。如小儿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烧、流涕、咳嗽,在针灸治疗时针刺大椎、风池、曲池和列缺,便可很快减轻患者感冒的症状。其次,就是在针刺时注重浅刺,轻刺激。浅刺法可广泛应用于全身不同部位,较深刺法安全、方便而较少不良反应。小儿病症因其形气未充,脏腑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针刺宜浅,刺激较轻,常用毫针半刺、毛刺[6]。治疗时手法宜轻,许多患儿配合度较低,若针刺引起疼痛则小儿更不易接受,因此对术者针灸技术要求极高,必须加强手法的练习。
3.2对症治疗,远近结合小儿遗尿患者,在准确辨别其症状后,依据其遗尿分型以远近结合的穴位配伍进行针灸治疗。远近结合即是指针刺疾病病变部位局部的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结合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端的腧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以增强治疗遗尿之疗效。纪青山教授认为,遗尿多因患儿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失养所致,故予以“补肾益脾”法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时取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极、夜尿点等穴。肾俞为肾脏的背俞穴,可补肾中阳气,足三里为胃经腧穴,可调理脾胃。关元、中极在下腹部,此二穴可调理所在的局部脏器膀胱。夜尿点又名“肾穴”,经验效穴,此穴为远端取穴,其在小指掌面第二指关节横纹中央。《针灸大辞典》曰:“夜尿点……可治疗夜尿多,尿频。”此方配伍远近结合,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疗程。
3.3体针结合耳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内经》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中医学指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反映于某个局部。耳廓作为整体分部的局部,它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个体,而是包含了人体的全部信息,具有整体“缩影”的特征,机体某些变化,也能通过耳廓上反映出来[7-8]。所以,五脏六腑的病变皆能反映于耳。对于特别不能接受体针治疗或者病情特别顽固的患者,纪青山教授选择用耳穴按压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疗法可以治疗耳廓所反映出来的病证。而且耳穴贴压疗法不造成皮肤的破损,疼度适中,易被患者所接受。在采用耳穴疗法时,仍然以补肾益脾为依据。耳穴取肾、交感、尿道、皮质下、脾,以王不留行籽按压于穴位上并用医用胶布固定。每日按压3~5次,按压时力度不宜过大,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3 d更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
4病案举例
病例1:刘某,女,8岁,2014年3月20日初诊。其爷爷代述夜间尿床5年,每夜尿床1~2次,天气寒冷时加重,曾寻西医诊治但效果不佳,遂前来就诊。刻诊:患者面色淡白,反应缓慢,精神不振,四肢寒冷,小便清长,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遗尿,脾肾两虚证。治以健脾固肾,补脾益气。予肾俞、脾俞、关元、中极、足三里、夜尿点进行针刺。夜尿点直刺0.2~0.5寸,肾俞、脾俞、关元、中极、足三里直刺0.5~1寸,轻刺激,补法,每次留针3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嘱患儿家属尽量避免让患儿受凉,夜间把患儿唤醒让其主动前去排尿。针刺1个疗程以后,患者精神好转,夜间遗尿减少,能主动起来如厕,四肢温暖。针刺2个疗程后,夜间未见遗尿,脸色红润,四肢温暖。
病例2:张某,男,10岁,2009年10月15日初诊。自幼遗尿至今,每月尿床15~20次,曾尝试各种治疗效果不显。刻诊:面色少华,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舌质淡、脉细弱。诊断:遗尿,肾阳不足,脾气虚。治以温肾健脾,收摄固脱。取穴:关元、中极、太溪、足三里、夜尿点。夜尿点直刺0.2~0.5寸,关元、足三里直刺0.5~1寸,中极、太溪直刺0.5~0.8寸,均行补法。1次/d,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再行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疗法,取耳穴脾、肾、尿道、膀胱穴,每日按压3~5次,按压时有产生酸胀感为度,3 d更换1次。嘱患者家属夜间叫醒患者让其去排尿,白天不要过于劳累。针刺5次后患者遗尿症状明显好转,夜间能主动起床去排尿,但偶尔还有遗尿。针刺2个疗程后,患者夜间不再遗尿。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纪青山教授认为,患者多由脾肾脏腑虚损,膀胱失约而致遗尿。肾为封藏之本,患儿因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肾阳虚弱,肾气不固,元气失充,膀胱失于温养,固摄无力而致遗尿。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运化失常,肾精得不到温养和补充则肾气虚。《景岳全书·肿胀》曰:“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金匮翼·小便不禁》云:“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脾肾两脏为人体的先天与后天之本,二者关系密切又相互影响,所以针灸治疗遗尿时脾肾同治方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遗尿患者,以温肾健脾、脾肾同治为治疗原则,针刺治疗取肾俞、脾俞、膀胱俞、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与手针的夜尿点为主穴。肾俞、脾俞为肾脾二脏的背俞穴,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加足三里益肾强脾;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强壮之要穴,可固本培元,温肾助阳;膀胱俞为膀胱的背俞穴,中极为膀胱的募穴,合用为俞募配穴法,调理膀胱的固摄之力;三阴交为脾、肾、肝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所交会处,针刺此穴可调理脾肾,温养下元;夜尿点为常用验穴,与其他穴位相配共奏补益脾肾、收摄固脱之功。
因患儿配合度低,对术者手法要求极高。另外,家长需培养患儿睡前排尿和夜间起床自行排尿的习惯,积极鼓励患儿,增强其自信心。白天不要过于疲劳,夜间少喝水,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陶晓玲,李瑞.针灸治疗原发性遗尿症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杂志,2010,21(4):228-229.
[2]刘洋,安小茹,王学东,等.纪青山教授针灸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简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6-7.
[3]陈志强.创新辨证论治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04-106.
[4]丛日超.王道全推拿治疗小儿遗尿经验介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6):145.
[5]杨季国.遗尿病证脾肾同治浅识[J].江西中医药,1995,26(4):34.
[6]孙杏梅.针灸治疗小儿遗尿72例[J].吉林中医药,2005,25(8):31.
[7]陆寿康.浅刺法的临床应用及理论意义[J].中医杂志,1999,40(7):443-444.
[8]刘晓铭,仲远明,王茵萍.耳廓望诊的意义及前景[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589-591.